陳岸
鐘濤先生是廣西青年畫家代表人物之一,他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受到許多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的贊賞。鐘濤先生的畫,洋溢著古韻、典雅、趣味:古老的亭臺樓閣,古趣的點景人物,古樸的寨子,給人可居、可游、可玩可賞的情韻。
追尋鐘濤先生的藝術歷程,可以從1997年本科時舉辦的《復古圖新》畫展談起。《復古圖新》個人展是鐘濤先生對自己本科時期的一次匯報展,不僅展現出了鐘濤先生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研究,也表達出對傳統繪畫大膽圖新而又不失古韻的探索,也正是在這本科時期對傳統繪畫的學習,為鐘濤先生藝術風格多變打下了堅實的基實。之后,其藝術風格又有多次的轉變。2001年,鐘濤先生考入山水大家黃格勝教授門下,并于2004年研究生畢業時舉辦《藝海泛新濤》中國畫研究生畢業個展。畫展不僅展現了鐘濤在讀研期間對導師黃格勝先生的藝術語言符號的研究成果,也展現了鐘濤先生銳意進取的畫風探索。因其導師黃格勝先生喜愛寫生,所以,鐘濤每次都欣然相隨并大有斬獲,這些都對鐘濤先生藝術道路的拓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這之后,《山色如洗》系列,畫面通透如玉、清新典雅,時而山峰聳立,時而平靜遼闊。或映著葉子的水面云蒸霞蔚,或在古意山水中行駛的勞斯萊斯,看得出鐘濤先生別出心裁的符號元素及古法的運用與創新都有很深的認識。2013年以來,每年都舉辦《澄懷觀道》系列畫展,繪畫內容古樸典雅,給人直抒心中“澄懷”的味象。質有而趣靈。表達對心中的那份“古韻”的堅持。
2016年,由于工作需要,鐘濤到武宣縣掛職鍛煉。他利用節假日到武宣各景點進行采風寫生,并以現場寫生的作品舉辦了《大美武宣》藝術個展,全面展現了古城武宣的山川景致。作品不僅有祥和靜謐的武宣文廟、原生態的百崖大峽谷,更有歷史悠久的將軍府第,表達出鐘濤對自然的感觀和歷史文化的熱愛,觀展者絡繹不絕,一時萬人空巷,好評如潮。清四僧之一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中寫道:“我用法,師古人之通而不師古心,宜其不能出頭地也。”所以鐘濤先生實現著宗炳提出“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以至達到“外師造化,中心得源”的繪畫境界。
當然,鐘濤先生的“古”又與清代四王的“古”不一樣。在《西廬畫跋》中,王時敏寫道:“唐宋以后,畫家正脈自元季四大家、趙承旨外,吾吳沈、文、唐、仇以暨董文敏,雖用筆各殊,皆刻意師古,實同鼻孔出氣。邇來畫道衰熸,古法漸湮,人多自出新意,謬種流傳,遂至邪詭,不可救挽。”又說:“吳門自白石翁、文、唐兩公時,……畫道最盛。自后名手輩出,各有師承,雖神韻浸衰,矩度故在。后有一二淺識者,古法茫然,妄以己奇,流傳謬種,為時所趨,遂使前輩典型,蕩然無存,至今日而瀾倒益甚。”在王時敏的觀點中,“古法”和“新意”是相對立的。又如王原祁在其《麓臺題畫稿》也同樣有尊崇古法之言。如《題仿大癡筆·為毗陵唐益之作》題跋中有“要仿元筆,須透宋法,宋人之法一分不透則元筆之趣一分不出。毫厘千里之辯在此子久昧也”。可見其對模仿古法筆墨的重視。“四王”仿古人的筆墨之法,形式技巧,仿古人的“精”“氣”“神”以達到“形神俱似”。這給“四王”的創作實踐帶來嚴重的制約與缺陷,也使其在思想上無法達到更高的層次,不僅在繪畫技法上被動、拘謹,很難做到從容而真切地再現山川,大膽自由地展現自己的精神世界,抒寫心中對自然山川的情懷。
由此,再來品讀鐘濤先生的“古”,觀其畫作:畫路寬廣,題材豐富,都體現出立古而新的格調;觀其小品:有小橋流水、聽泉瀑布、閑江獨釣、泛舟湖面、秋山問道等,透露出那一份文人雅致的古意;觀其創作:有對心中丘壑山陵的表現,有對故鄉家園的直觀的描繪,如《壯鄉攬勝》《漓江春曉》等;觀其寫生:有少數民族的寨子、風雨橋、鼓樓,名人故居,城市風光,深幽峽谷,也有海外的古跡風光,如柬埔寨的吳哥窟、日本的富士山、韓國的日出峰等都表現了在繪畫語言與題材上大膽的研究與嘗試,筆墨扎實而又富于探索精神。看得出鐘濤先生對傳統筆墨和構圖形式有著深厚的理解與研究,并不像“四王”一樣刻意地去仿古和擬古,沒有那種刻意的淺薄。相反,他更大膽表現自己內心的感情和對自然景觀的感性認識。傳統筆墨皴法的自由轉換和結合,使其作品達到心中所想要的尺度,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風格:既有傳統的“古”味又有著時代的時尚性。
石濤在《畫語錄》中云:“嘗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識拘之也。識拘于似者不廣。故君子維借古以開今也。”唯有“通古今之變”以至達到“非古非今,即古即今”的境界。
欣賞鐘濤先生的山水畫,不僅讓人流連于山水自然之美,更能沉浸于其“通古今之變”的那一份韻味和禪意。在每一方山峰、每一棵雜樹、每一株花草、每一座樓閣和每一漾水波中,都能感受到其對山水畫的熱愛之情。通常說“畫如其人”,觀其畫,就能體會到在咫尺畫卷所傳達出典雅、恬靜的人生境界,立古圖新與藝術追求。鐘濤先生扎實深厚的傳統功底,認真執著的探索創新精神,堅定而不俗的藝術追求,都給了后學者很大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