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量減排行動
近幾年,“霧霾鎖城”的現象提醒我們,以往低環境成本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要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必須轉變傳統的粗放式生產生活方式,努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生活新方式。人民群眾對于生態環境的要求,形成強有力的倒逼機制,助推了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加快了節能減排的步伐。各地寧可GDP增速慢一點,也要把空間留給調整結構和改善生態環境。
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十三五”期間,陜西省把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作為對黨和人民的一項莊重承諾,強力發揮結構減排的先導作用、工程減排的基礎作用、管理減排的倒逼作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城鄉環境改善。
主要污染物減排的重點工作包括五個方面。一是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在產煤、燃煤大省,以關停倒逼轉型,需要的是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改造關中地區尚未改造的3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火電機組全部達到超低排放標準。二是推進城市大氣污染傳輸通道氣化建設。關中地區繼續實施煤炭減量替代,積極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加大煤改電推廣力度,加快“氣化陜西”進度,大力開發地熱能、風電、光伏發電等非化石能源。三是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VOCs是形成PM2.5和O3的關鍵前體物,是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的重要來源。國際經驗表明,控制VOCs排放是減少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的有效措施。以大工程帶動大治理,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總量控制。在西安、咸陽、延安、榆林地區全面推進石化行業VOCs治理,啟動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業VOCs治理。四是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全面加強配套管網建設,強化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接合部污水截流、收集,重點對陜南地區9座污水處理廠的管網進行擴建。五是加快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對散養密集區實行畜禽糞便污水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利用。重點推進養殖專業戶廢棄物集中處理和綜合利用設施建設,促進養殖規模化、標準化建設,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產生量。
陜西省污染減排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區域特點、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仍使我們面臨很大的壓力與挑戰。陜西規劃到2020年,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比2015年減少18%,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比2015年減少5%。全省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比2015年減少10%。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化學需氧量、氨氮與全國持平。無論從時間上縱向比較,還是從全國各省橫向比較,陜西省“十三五”減排任務遠高于東部發達地區,較“十二五”任務更重。我們將全力開展以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總量減排工作,以改革創新破解減排難題,從五個方面著重發力,推進“十三五”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一是發揮總量控制在調結構、去產能中的引導作用。積極推進區域能源消費總量、煤炭消費總量、電煤消費總量控制。加快“氣化陜西”推進步伐。大力實施“煤改氣”、“油改氣”工程,積極推進電能替代工程。到202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13%以上,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13%左右,進一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加快推進城市清潔能源集中供熱工程,加大散煤清潔化治理力度,力爭到2020年底前全省散煤治理取得明顯進展。
二是實施區域性、行業性差別化總量控制。繼續把工業污染源管控作為未來一段時期總量控制工作的重點。基于環境容量,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實行差別化總量控制。加強對火電、鋼鐵、水泥、污水處理廠、造紙等重點行業全過程控制和管理。2018年底前,陜北、陜南地區 30萬千瓦及以上和關中地區1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火電機組(暫不含W型火焰鍋爐和循環硫化床鍋爐)全部實現超低排放。全省新建火電燃煤機組全部執行超低排放標準。
三是加強生活源污染治理。完善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消除污水直排現象。推進污泥和再生水利用,提高污染物去除效果。到2020年,各設區市建成區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城市和縣城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95%和85%;全省所有重點鎮具備污水收集處理能力。
四是加強農村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2017年底前,依法關停或搬遷禁養區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新(擴、改)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應實施雨污分離,采用干清糞、生物發酵舍工藝,對所排放的污染物進行綜合利用,實現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到2020年,規模化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比例達到75%。
五是深化落實總量控制制度。將總量控制制度與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驗收、企事業污染物排放許可、排污申報、排污權交易等固定源環境管理相關制度有效銜接、整合,實現企事業環境行為的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建立企事業單位排污總量監管平臺,規范以排污許可為主線的總量控制制度,形成以排污許可管理為載體的集前置審批、過程監管、違規處罰為一體的污染源綜合管理體系,為中長期治污減排和環境管理奠定制度基礎。建立健全刷卡排污、總量預算管理、初始排污權取得和有償使用、排污指標儲備等制度,并做好該系列制度與排污許可總量控制制度的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