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輻射與應急行動
對于核與輻射的安全監管,似乎是離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極其遙遠的事情,但卻是環境保護的重頭戲之一,日益受到國家的重視。在新時代不斷普及核安全常識,宣傳防輻射要素,讓老百姓了解核與輻射的安全監管工作,不斷提高老百姓對輻射安全的認知度,放心、舒心地過日子,更是環保工作的重要目標。
近年來,陜西省輻射安全監管工作在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的精心指導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陜西省環保廳(省核安全局)緊密圍繞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保安全、惠民生、促發展”的總體工作思路,認真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嚴格管理、安全第一”的監管工作方針,狠抓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基礎工作與能力建設,嚴格行政審批與許可管理,強化監測把關與執法監督,加強核安全文化宣貫與輻射應急管理,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各項重點目標任務如期圓滿完成,核與輻射安全監管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有力保障了輻射環境安全和陜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較其他環保業務具有專業性強、社會認知度低等特點,近幾年,陜西省委、省政府領導對輻射安全工作的重要批示達20余期次,使得監管能力進一步提升。
2013年機構改革中,陜西省編辦明確批復省環保廳加掛省核安全局牌子,對外獨立履行核與輻射監管職責,省廳輻射處由過去的5人增至8人;省輻射站實現了參照公務員管理,隊伍由2010年的36人增至現在的73人;成立了有9名編制全額撥款的陜西省放射性廢物收貯管理中心;全省各設區市普遍增設或擴充了輻射安全監管或監測機構,均配備了3至8人的專職監管、監測人員,專職監管人員隊伍較2010年底增長了一倍以上。機構加強,隊伍擴編,有力保障了各項監管工作的正常開展。
2015年,陜西省財政下達近2000萬元的專項預算資金用于省級輻射監管和應急能力建設,“十二五”期間用于輻射安全監管能力建設的經費總額達1億元之多;2015年,省輻射站新增實驗室面積1000余平方米,總面積已超過國家標準化建設要求,資產總值已達2700余萬元,較2010年增加了近3倍;占地30畝、投資達5000余萬元的省放射性廢物新庫及配套設施也已建成并投入運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得到全面加強和提升。
截至目前,省輻射站經計量認證合格的監測項目達到七大類56項,較2010年擴增了近3倍;空氣、水、土壤、氣溶膠、沉降灰、底泥、生物等監測點位,分別由2010年的23個國控、65個省控點位,增加到目前的45個和86個,并首次將飲用水及土壤監測范圍擴大到所有設區地級市;全省建成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7個,核預警自動監測點3個;監測業務量較2010年翻了3番。與此同時,地、市局的監測設備也得到全面更新,全省的監測能力得到快速加強和提升。
為了強化依法監管,經過兩年多不懈努力,《陜西省放射性污染防治條例》經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11次會議審議通過,于2014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條例》明確規定了放射性污染防治實行分級分類監管原則,進一步明晰了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和各核技術利用單位安全責任,并結合陜西監管實際,將流動放射源監管、委托放射性作業、破產關停企業廢舊放射源收貯等九個方面的監管規定以地方法規形式確定下來,有效解決了上位法中存在的一些監管盲點。
在推動地方立法的同時,我們進一步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根據環保系統承擔的核與輻射監管職能,建立權力清單,依法健全行使每項職權的規章制度,先后制定、完善了《陜西省輻射安全許可證審批辦理指南》等8項規章制度和辦事程序,建立健全了輻射環境執法監督、監測服務、案件審核、投訴處理等工作制度及行為規范,使針對企業的每項辦理事項均做到了規定要求明確、辦事流程清晰、辦結時限和監督投訴電話公開,并全部在網上公布,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使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軌道。
按照“強監管、保安全、促發展”的原則,在全力抓好涉核活動全過程監管工作的同時,每年結合監管工作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適時在全省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輻射安全專項執法檢查行動。尤其是今年結合全國核安全文化宣貫推進行動和《陜西省放射性污染防治條例》的宣貫,以“兩個全覆蓋”和“兩個零容忍”為主要內容,在全省組織了核技術利用單位專項執法檢查,共出動執法檢查人員2252人次,檢查核技術利用單位1500余家,查處違法行為89起,消除安全隱患235個,提出整改措施306條,督促整改落實269條。
在監督執法中始終堅持從嚴執法和敢于碰硬原則,先后針對帶有壟斷性質的省電力公司和電信公司電磁項目建設違法案件執行難問題,及時通過司法程序強制執行,有效解決了電磁項目久拖不驗等突出問題。2013年,針對陜北地區放射性作業管理混亂、違法行為突出問題,利用近2年時間組織開展了陜北地區流動放射性測井和探傷作業專項清理整頓,先后共清理無資質作業單位200余家,查處違法案件11起、處罰企業9家;并在去年的放射源大排查專項行動中,依法查處了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等3家企業無證使用390枚放射源的嚴重違法行為。通過保持持續的執法高壓態勢,使企業的遵法守法意識得到明顯增強,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按照中央、我省有關部署要求,我省在及時將Ⅳ、Ⅴ類放射源、Ⅲ類射線裝置和110kV輸變電項目下放委托各市局監管的同時,結合企業反映,本著既要確保安全、又要盡可能簡化審批環節的原則,采取系列措施轉變職能,提升效能。先后對80%以上比較簡單的輻射類項目不再要求進行第三方技術評估;對有當地環保部門參與的“三同時”驗收項目,取消當地的預審環節;對有可靠環境本底數據或能提供有效比對數據的電離類項目,取消不必要的現狀監測;放射性同位素轉讓和放射源轉移備案只要具備條件實行即來即辦;對于環境影響登記表類項目,不得強行要求企業委托專業環評機構編制等。這些轉變職能的系列政策措施,受到廣大企業和辦事群眾的高度贊揚,有力促進了我省核技術利用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我們主動協調溝通,積極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妥善解決監管缺位難題。針對非經營性放射性物品道路運輸缺乏可操作性規范,輻射安全監管工作脫節;輻射環境監測機構資格認定缺乏統一管理,監測單位缺乏有效監管;衛生與環保部門監管職能交叉,重復培訓、重復檢測現象嚴重等突出問題,我省積極調研、創新思路和方法,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陜西省非經營性放射性物品道路運輸安全監管辦法》《陜西省輻射環境檢測檢驗機構資質認可基本條件》《陜西省環保與衛生部門輻射安全培訓與輻射防護監測監管分工協作意見》等規范性文件,會商交通、公安、質檢、衛生等部門聯合印發執行,既規范了相關監管工作,避免政出多門、重復檢查和發證,有效減輕企業負擔,又充分發揮了各相關部門工作的職能優勢,形成監管合力,全面提升了工作效能,深受相關企業歡迎和好評。
我們組織專家,將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以及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等規定,進行全面梳理和歸納,將各核技術利用單位劃分為醫療、探傷、測井、儀器儀表與其他等五大類,匯總編制了從管理到輻射防護措施等200余條軟、硬件規定,形成具有標準化模式的統一要求。從今年10月份開始,在全省各核技術利用單位全面推行輻射安全管理標準化建設活動,通過企業全面對照自查,監管部門監督檢查,督促各核技術利用單位依照標準化要求,逐項查找不足和問題,逐項落實整改,力爭兩年內做到全部達標,以全面提升企業輻射安全管理和安全監管工作水平。


按照國家環保部的統一部署,我省省、市兩級環保部門加大了向全社會普及核安全與防輻射的宣傳工作。省市先后共組織核安全文化宣貫培訓班28期,全省1443家持證單位的負責人及其骨干人員共計15270人參加了宣貫培訓,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各級環保部門和各核技術利用單位,還充分結合各自實際,利用制作、發放宣傳冊、宣傳掛圖,開辦宣傳專欄和專題廣電節目等,廣泛宣傳輻射法律法規和科普知識;省環保廳還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宣傳引導作用,加大宣傳普及力度,使社會各界對輻射安全的認知度有了較大提升。
近年來,陜西省核與輻射事故應急工作始終以牢固樹立“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意識為指導,在督促各核技術利用單位和來陜作業的流動放射性作業單位,在全面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制度、完善事故應急措施、落實應急管理主體責任的同時,通過制定印發《陜西省突發輻射事故應急預案》和《陜西省環境保護廳輻射事故應急預案》,指導、引導各市建立健全輻射事故應急預案體系和應急響應機制。陜西省環保廳堅持每年組織開展一次應急演練活動,尤其是2014年10月16日,在陜西靖邊成功組織了省、市、縣三級聯動的處置重大輻射事故綜合應急演練活動,受到了各級領導和觀摩專家的普遍好評和肯定。2015年10月20日-21日,陜西省環保廳又在組織對各市局應急預案會審和應急管理人員集中培訓的基礎上,專門組織開展了各地市放射源實源搜尋處置實兵演練和考核競賽活動。通過各市局應急監測人員自帶儀器、自戴防護用品,自行對Ⅳ、Ⅴ類60Co真實放射源的搜尋處置,既全面增強了市級監管監測人員的應急監測與處置操作技能,也打消了廣大群眾對放射源的神秘感和恐懼感,有效提升了大家應對處置突發放射源失控事故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