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南部的綠色臺塬上,渭南城區的美麗風景盡收眼底:湭河猶如玉帶環繞,水面澄凈、波光粼粼,滋潤著萋萋芳草,催醒鳥蟲啼鳴;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各種鮮花競相綻放,“軟化”了鋼筋混凝土“硬朗”的建筑線條,一切都分外迷人。如今,綠色已成為渭南發展的“主色調”,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是渭南人的共同感受。
這一幕幕美景,凝聚著全市上下鉚足功夫改善空氣質量、下足氣力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和干勁。近年來,渭南市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根本出發點,總結過往、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將綠色崛起作為渭南的發力點,引領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嚴守環保紅線,建立健全正向激勵、反向問責機制,多措并舉打好大氣、水質、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讓產業結構變“輕”,發展模式變“綠”,寫下了一份可圈可點的成績單。
渭南,因地處渭河流域而得名。晨光中的渭河,靜謐祥和,波光閃閃,宛如一條金色絲帶。清澈的水質、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這是550萬渭南人民群眾最樸素的愿望和期待。
為了讓渭河成為生態河、景觀河,渭南市先后啟動實施了“渭河三年行動”和“渭河鞏固提高三年行動”,通過預警通報、現場督查、斷面考核、季度講評、集中約談等措施,狠抓污染源淘汰關閉、工業企業廢水深度治理、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重點工作,渭河水質考核穩定達標。為了讓群眾喝上放心水,嚴格水資源管理,強化飲用水源規范化建設,水質達標率100%,有力保障了全市人居飲水安全。

渭南市堅持算大賬、算總賬、算久賬,促進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積極開展劈山采石專項整治,使秦嶺北麓、喬山南麓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積極開展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創建完成11個部級、52個省級、172個市級示范養殖場;持續開展綠色文明示范工程創建活動,全市累計建成294家綠色文明單位,受益人口430余萬人,美麗鄉村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青山綠水間,“山水林田湖”生態空間格局日漸清晰,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皆是絕佳的生態畫卷。
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僅要種好一棵樹、護好一條河,更需要在厚植綠色家底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堅持綠色發展,把“綠色紅利”轉化為“民生福利”,把綠水青山變成真正的“金山銀山”。
如今,渭南產業發展逐步由高耗低效粗放型向低耗高效集約型轉變,走上了“多元并舉、高端低碳”的發展之路。打出組合拳,推動產業轉型、提質升級,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做“加法”,蒲城清潔能源、青島啤酒搬遷等一批批重大工業項目建成投產,能源化工等主導產業加速向中高端延伸,3D打印、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起步良好,非能工業產值占比提高8個百分點,拓展了產業新空間;做“減法”,加快落后產能退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自2012年以來,按照“關、停、禁、改、轉”五字方針,先后關停落后發電機組104萬千瓦,累計淘汰水泥、焦化、鋼鐵、造紙等落后產能500余萬噸,拆除非法石灰窯1200余孔;做“除法”,嚴把項目審批關口,通過結構減排、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此外,為了及時獲得第一手的監管數據、杜絕偷排漏排現象的發生,全市已建成3個河流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13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75家重點企業污染源在線監控實現了數據并網;制定了領導包片、干部駐廠監察制度,力求做到監察監管全覆蓋。以零容忍的態度,重拳出擊,嚴格落實《環保法》,實行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等措施,形成了強大的震懾力,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關注的環境熱點、難點問題。
一次次實踐、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創新、一步步升華,渭南生態文明建設一路奮進,生態保護步履鏗鏘,發展底色綠意漸濃,用實際行動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綠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