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八大以來,漢中市始終堅持“循環發展、生態立市”的戰略不動搖,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緊緊圍繞環保重點工作部署,以“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環境安全”為目標,以環保督察為契機,大力實施“生態環境工程”,深入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漢江、嘉陵江出境水質穩定保持Ⅱ類標準;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無重大環境污染源;市中心城區和各縣城區環境空氣質量指標總體符合國家二級標準;環境噪聲滿足功能區劃要求;放射源安全受控。真美漢中生態宜居品牌不斷提升。
始終把工業污染防治作為確保天藍水碧的重中之重,堅持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工業污染防治成效突出。全市累計投入治理資金16億元,完成工業企業廢氣、廢水治理工程360個,關停污染嚴重企業242家,淘汰落后工藝生產線386條。大力推廣循環生產、清潔生產,建立了重點工業污染源監督管理臺賬,實施減排工程項目188個。
把綠色循環、生態宜居作為抓好環境保護工作的戰略目標,大力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生態宜居城市特色得到彰顯。2016年以來,開展了“鐵腕治霾保衛藍天1+10”專項行動和2個雷霆行動;實施了油氣回收改造;劃定黃標車限行區域,實行環保綠標和禁鳴管制措施。在環保部對全國655個城市的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漢中市連續3年取得全省前茅、陜南第一的佳績。

立足于守護好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12個,劃定了15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并實施嚴格保護。啟動了省級環保模范城市和生態文明示范市創建工作,成功創建了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生態鎮村和綠色單位,市、縣、鎮、村四級生態聯創網絡初步形成。全市實行農作物秸稈全域、全時段、全面禁燒。循環產業污染治理模式和農村分類整治模式在全省推廣,城固小營村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受到全國人大檢查組的肯定。

既嚴守生態功能紅線、環境安全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又持續優化服務、大力支持循環經濟發展,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對2000余個新、擴、改建設項目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否決了一批選址不當和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創新改進環評管理,主動服務重點項目,對一批民生、公益、基礎設施建設等不涉及環境敏感區的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僅2016年以來支持漢中機場、西成客專、陽安鐵路二線等重點項目通過中央、我省環保審批,累計爭取中央、我省環保專項資金近百億元,服務發展、保障發展的效應日益凸顯。
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對重點污染源實現網絡化監管,環境管理體系化、法制化和精細化水平顯著提升。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全市新上項目環評、“三同時”執行率分別達到100%和95%以上。實行環保目標責任制和一票否決制,實施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和重點企業排污許可證制度,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實現了城市大氣和重點流域環境質量的實時監測,重點企業在線監測安裝率100%、數據傳輸有效率95%以上,居全省前列。
2016年以來,全面啟動實施環保督察,出臺了《漢中市各級政府及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和《全市環境保護督察巡查辦法》,中央第六環保督察組在陜期間共交辦的環境案件75件,均已全部按時辦結。2017年,漢中成立了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領導小組,制定了整改方案,高規格地召開整改任務交辦會,并將反饋問題整改工作納入重點督察范圍,對照責任清單,緊盯整改時間表,實行一案雙責,強化跟蹤督辦。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未來,漢中將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我省環保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推進綠色循環戰略,以堅定的信心、頑強的意志和有力的舉措,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生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