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就是民生”,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環境與民生關系的準確描述,確實說到了人民群眾的心坎上。良好的生態環境,事關民族的永續發展、事關社會和諧穩定、事關人民幸福指數,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為我們處理好生態環境與民生福祉的關系,實現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的雙贏提供了科學指南。保護生態既是順應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也是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更是順應各族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張建國 年齡:66
(退休工人)
關于發展模式:現在的日子讓我們感到滿足 但過去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不能再有了
“以重工業發展為主的老城區曾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無數人曾穿著相同顏色的制服在各個國營的工廠里穿梭,整齊劃一。化工、煤炭等一度是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我們依靠這些產業生存,在重工業發展壯大中受益,第二產業的發展壯大為我們提供了工作崗位,住房和較為舒適的生存條件。與此同時,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也在悄無聲息的蔓延著。對于我們這些曾經經歷過自然災害和饑荒的群體來講,現在的日子讓我們感到滿足,但也有來自對后代生存條件的擔憂,畢竟過去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不能再有了。”

黨新民 年齡:60
(村民小組組長)
關于生活環境:持續治理和改善水環境 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脫不開干系
黨新民是眼看著灃河從最初的“秀美碧波”到“烏煙瘴氣”,又到現在重煥光彩,在他看來這是好的發展方向。黨新民說,“那里原本是一條清澈見底的沙河,小時候經常光著屁股在灃河邊玩耍,灃河承載著我最快樂的童年記憶。但好景不長,近些年大量污水排入灃河,河床上一路的建筑垃圾密密麻麻,綠色的植被被白色的垃圾吞噬,這些垃圾經年不化,變成了‘萬年臟’。看到自己從小生長過的地方生態污染變得觸目驚心,感覺心里堵得慌。”
“如今不一樣了,政府把水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大事來辦了,開展控源截污、加強配套建設、開展生態修復,灃河的河道整治工作做得井然有序。但我心里清楚,持續治理和改善水環境,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脫不開干系。”
黨新民做村民小組長已經18年,自從村里開展“清臟治亂”行動,他就挨家挨戶地“做工作”,誰家的垃圾亂倒了,誰家私建違章建筑了,他都會跟村民解釋。他說,雖然有時會遇到“蠻橫主”,不理解政府的做法,鬧情緒,但自己也會最終說服他們,因為生態環境的治理畢竟是造福自己和子孫后代的事。“謀求生態發展,實現綠色崛起,對于一個城市來講,是挑戰,更是機遇。生態環境好了,生活更加安全了,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鄭國運 年齡:55
(家住塑料廠附近的村民)
關于環保意識:塑料廠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但從長遠看環保才為我們提供著更好的生活
鄭國運家1.2公里處有3家塑料廠,作業時冒黑煙,污水直接排入露天蓄水池,造成環境污染,影響周邊居民生活。“但是前些年,塑料廠為我們村提供了很多工作崗位,使得村里的富余勞動力也有了用武之地”。
“但現在不同了,現在人們的環境意識加強了,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塑料廠的發展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但是環境卻污染得嚴重,早些年的時候在湖里抓魚、洗澡是常有的事,廠子建立后就沒有這事了,湖里的水變得又臟、又臭,根本不能用來澆樹、澆田,澆上也會死,至今村里的許多樹還受到影響,有的枯死。”
“從長遠看,環保確實為我們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環境。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取締‘散亂污’企業,建設污水收集池,一體化處理污水。空氣清新,身體健康,這是每一個老百姓最樸實和殷切的期盼。”
于曉飛 年齡:43
(外資企業工程師)
關于環保督察:打贏大氣治理的持久戰需要時間 遏制污染排放離不開看得見的行動
不同于50、60后們對之前經濟發展方式的“部分肯定”和“隱隱擔憂”,70后們對生態環境惡化隱患的擔憂理性而直接。對真相赤裸的揭露,這加固了70后對環境整治的決心。
“如今最常遇到的環境問題就是籠罩于城市各個角落的霧霾。大氣污染成因復雜,而非法排放、超標排放又加重了污染,長效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說打贏大氣治理的持久戰需要時間,那么遏制污染排放離不開看得見的行動。一些地方表面‘重污染警報’,實際卻‘應急不響應’,要靠扎扎實實的督察行動認真糾偏。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治理尤其是環保督察既要有決心,又需要落地有聲的執法力度。另一方面,從個體來看,選擇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們的家園、善待地球,共創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人人有責。”
張舒韋 年齡:34
(中學政治老師)
關于人與自然: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 就必須尊重自然
“從2300萬年到1800萬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現到現在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對于每個人從未停止過的索取,大自然都是‘有求必應’的,這更滋長了人類的貪欲。如今十分發達的地球,環境狀況看似十分樂觀,但卻有著十分重大的隱患,而這些隱患無不是人類的‘功勞’:大肆砍伐樹木、建立化工廠、胡亂排放有害液體。對人類威脅較大的氣體,世界每年的排放量達6億多噸……估計到下個世紀中葉,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臨沙漠化的危險,每年有近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脅著60多個國家……”
“后工業時代,我們不該有容忍骯臟空氣和渾濁污水的耐心,環境隱患像慢性病一樣,在我們視而不見的日子里緩慢滋生,等全面爆發,正式應對時,恐怕早就力不從心了。”
“人類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就必須尊重自然。對于改造自然理應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闊斧,勇于實踐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與自然協調發展,決不能重蹈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
王 玄 年齡:30
(彩繪師)
關于環保行動:希望大家能保護環境 讓地球像以前一樣
望著比較污濁的河水,彩繪師王玄輕輕嘆了口氣,拿起了手中畫筆,在一名帥氣的90后小伙兒身上開始畫了起來,“我一直畫一個跟環保有關的彩繪畫,想了很久,最后我決定畫一個地球的圖片,讓大家看看吧,過去的地球是多么美好。”王玄說。他們背靠著垃圾場,地面上零散著各種垃圾還有垃圾車,原本清澈的河水早就變得渾濁不堪,里面漂浮著一些垃圾,選擇彩繪地球圖片是想喚起大家珍惜環境、保護資源的意識。
“我們在進行人體彩繪,希望大家能保護環境,讓地球像以前一樣。”市民點了點頭,沖著她豎起大拇指,“有想法,要是都像你這樣就好了,現在亂扔垃圾破壞環境的事太多了。”市民說。4個多小時后,一幅精美的地球圖片在搭檔的身上慢慢浮現,王玄甩了甩發酸的手腕兒,滿意地點點頭,“還不錯,咱們在這拍幾張圖,希望能讓人有所觸動。”

長安塔夜景
劉 純 年齡:28
(媒體從業者)
關于可持續發展:20世紀的藍天白云就這樣過去了 我很懷念它
“‘可持續發展’在我上中學以后就耳熟能詳了,但對于環保的概念恐怕是從這幾年難以視而不見的霧霾開始的吧。一到冬季,昏暗的天色讓人難以分辨早晨和黃昏,一個個戴著防霧霾口罩的行人像科幻片里的未來戰士一般走在街上,因為看不到表情,包裹嚴實的熟人見面只能點頭示意。如果有哪天晚上下了雨,倒是有幸在第二天進行藍天白云朋友圈展覽大賽。時常想起《甲方乙方》里的一句話,‘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現在我也想說這么一句,‘20世紀的藍天白云就這樣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作為一個80后,我曾以為我不會特別關注環保這個問題,我總覺得環保這事兒吧,離我挺遠的。但現在我每天出門都要先看看當日的PM2.5指數,防霧霾口罩是我日常行李里必不可少的一件。我會擔心我的小孩在霧霾比較嚴重的日子里,有多久的時間是在戶外的。我開始關注各種有關環保的社會新聞,關心門口的工地每天會產生多少粉塵污染,關心除夕時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會不會影響大年初一的天氣。是的,我成了一個環保衛士,但這并不是我的初衷。”
謝騰飛 年齡:25
(環保志愿者)
關于環保事業:我只想呼吸新鮮的空氣 喝上干凈的水
“與其說我是環保志愿者,我倒是覺得環保發燒友這個稱呼更適合我,因為我就是純粹的熱愛環保,我只想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哪怕分出生活的一小部分來參與環保也是為保護地球貢獻了一份力。在今天,環保應當是每個人的責任,而它對我,是理想,是事業。看到了全國有這么多和我一樣的同齡人,有著一樣的夢想,有著共同的責任和使命,那就是傳遞環保理念,影響更多的人參與環境保護。大家一起為著同一個目標努力,相信我們綠色夢想的實現,很快就要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