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科成
【摘要】:礦山資源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支柱,然而,隨之而來的耕地減少、水土流失、生態環境破壞、環境污染、地質災害等問題嚴重。本文主要介紹了廢棄礦山地的類型與特點,深入剖析了廢棄礦山地的危害,并對廢棄礦山地植被快速恢復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和技術。通過上述內容的研究,為科學合理的加快推進廢棄礦山植被快速恢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依據。
【關鍵詞】:廢棄礦山地,危害,植被恢復技術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伴隨著高速的經濟發展,人們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大,各種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出現了過度消耗的局面,同時也帶來了礦山周邊植被嚴重破壞、周邊環境污染、生態環境趨于惡化等問題,不僅給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還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目前,廢棄礦山的治理和植被快速恢復成為我國整治重大環境污染問題之一。
1 廢棄礦山地的類型與特點
1.1采礦作業面廢棄地
礦山被開采后,形成了較大面積的塌陷區和采空區,這一類型主要是露天礦山。土壤表面的植被群落被破壞殆盡,并出現了大量的廢棄坑、陡崖、以及邊坡。此類型廢棄礦山地特點通常表現為土壤酸堿性高、物理結構改變、大量的重金屬沉積,以及排水不良等。
1.2廢土石堆廢棄地
采礦的過程中會造成表土和礦石剝離,出現大量的巖石碎塊與礦石堆。此類型廢棄礦山地往往土壤比重小,土壤中的N、P、K等礦質元素含量較低,土壤有機質含量極少,同時土壤水分的蒸發量較大,導致土壤內養分失衡,常會出現山體滑坡等問題。
1.3尾礦廢棄地
此類型廢棄礦山地是指選出精礦石后,剩余礦石逐步堆積而形成的廢棄地。尾礦廢棄地通常會產生大量含有酸堿性的有毒物質,以及重金屬含量較高的剩余物,往往會沿著河流和通過大氣途徑進行擴散,造成周邊的水資源、空氣、土壤資源被嚴重的破壞和污染。
1.4礦產企業基礎設施廢棄地
此類型廢棄地通常是在開采礦山的過程中,作為交通道路和基礎設施用地后而產生的。因為礦山開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運輸車超重運送,對土壤進行碾壓,導致土壤出現板結,地質結構遭到破壞。
2廢棄礦山地的危害
2.1對土地資源的影響
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會造成土地資源的破壞,加劇我國人多地少的問題,同時導致礦產廢棄地周圍的地下水位嚴重降低,引發表層土缺少水分,大面積的土地土壤養分流失,造成土壤的承載能力降低,出現土地貧瘠化、植被破壞殆盡,水土流失問題加重,土壤侵蝕速度加快,土壤沙化和荒漠化問題嚴重。由于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所帶來的土壤問題嚴重,涉及面積較廣,關鍵是廢棄礦山地周圍的土壤污染機制、遷移規律和治理方法與目的等方面存在差異,與其他土壤污染有所不同,因而在制定廢棄礦山地的土壤修復方法方面需要具備自身特有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2.2對水資源的影響
采礦過程中會出現礦區的大面積塌陷、裂縫,以及礦井疏干排水,通常會造成礦山開采地區一些地方的儲存水的結構出現改變,從而地下水位逐漸降低,最終地下井干枯,出現許多疏干漏斗。礦山的開采導致植被大量破壞,植物的缺失會使得土壤水分涵養能力降低,地表徑流的下滲減弱。此外,對礦產的地下開采過程,會不斷改變地下水的水流方向,更為嚴重的時候,會使得河溪出現斷流。河流是水運輸的主要通道,而礦區內的廢水一般都會排放到河溪內。地表徑流的變化,導致水資源枯竭,興修的水利設施的主要作用也失去功效,這會嚴重制約著農作物的種植。
2.3對大氣的影響
礦產資源在開采過程時,大部分的粉塵會進入到周邊的空氣當中。通過風力作用,會導致排出的大量廢石和尾礦產生粉塵,空氣被暗中污染。這些廢氣和粉塵不但會引起環境的嚴重污染,還會導致農業生產的破壞。除此之外,對土壤的影響嚴重,帶來土壤板結問題,并且制約著植物自身所進行的光合作用,大面積的破壞農田和植物的生長發育。
2.4破壞生物多樣性
植被的消失、廢棄物的排放、土壤的污染與破壞,這些問題嚴重的影響生物的多樣性。相關研究發現,我國經過采礦后,森林面積和草地面積大量的消失。植被的消失帶來了生物的多樣性減少。同時,廢棄礦山地土壤表層稀薄,微生物的活動能力降低,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極為緩慢,恢復最少需要50-100年。因此,礦山開采所帶來的生物多樣性損失是極為嚴重的。
3廢棄礦山地的植被恢復
3.1土地整理與改良
土地整理主要是為了保證和加強坡地的穩定性,減少坡體問題的出現,棄渣面做好相關的分級分類,要構建能夠保持水土的較長破面。對開采巖質破面,要根據情況耳釘,盡量以做到沒有浮石、危險石為目的,不要對開山造成二次破壞。土地整理和改良的過程中,要按照植被恢復施工作業的原則,做好在施工時的機械施工作業、材料的運輸,以及后期的養護管理的運輸道的保留。土地整理與改良,要考慮到適宜本地的植物樹種選擇,客土改良與抗旱節水造林技術相結合,能夠大大地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同時還可以減少重復作業,減少施工成本。
3.2坡面植被恢復技術
3.2.1生態植被毯坡面植被恢復技術
生態植被毯坡面植被恢復技術主要是運用人工加工相結合的方式,構建防護毯,對坡面進行保護和恢復植被的辦法。此項技術操作相對較為簡便,植被在后期的恢復效果明顯,能夠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生態植被毯主要是把稻草和麥秸等作為主要的材料。在載體層內加入灌木和草本的種子、保水試劑、營養用土,這種辦法多用于坡度小于1:1.5的坡面,坡面較為穩定,不會受到坡長的影響,一般在尾礦庫和排土場的側坡。
3.2.2巖面垂直綠化技術
巖面垂直綠化技術主要是借助巖石邊坡的凹面地形和坡腳,把強度較高的砂漿砌石和砌磚構建成槽穴狀的承載物,隨后把灌木草本和藤本種植到坑內。這項技術通常適用于坡度較高的坡面,一般都在75°以上,卻不會受到坡長的制約。
3.2.3生態灌漿坡面植被恢復技術
生態灌漿技術主要是引進建筑行業里的工程技術來運用到生態植被恢復領域的技術。適應地區主要是石質堆渣等地表物質,表現為塊狀形態,之間的空隙較大,在廢棄礦區地上缺少適宜植被生長的土壤,從而為植被恢復提供恢復技術的方法,此方法坡度不可低于1:1.5。生態灌漿是把生物有機質、肥料、粘合劑、保水劑,以及壤土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混合,加入一定比例的水攪拌,之后對廢棄礦山地灌漿,不斷振動和扎實,使得變為充實。既可以起到防滲作用,還能夠為植被恢復提供有利的土壤條件。
3.2.4植生基材噴附植被恢復技術
植生基材噴附植被恢復技術主要是利用專用的噴射機,把植物生長基質材料和植物的灌木和草本種子等混合起來,遵循先前的設計厚度噴射進入起到防護作用的坡面。有機質、保水劑、粘合劑、土壤的改良試劑、植物種子等,做成主要的基質材料,實際情況要參照施工現場的土壤條件而定,進行再次分配,利用高壓把植物生長基質弄到需要的區域,為植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
3.3邊坡植被恢復技術
當邊坡坡度低于30°的棄渣區和排土場,通常采用整地和改良土壤,配合植被恢復來對周邊的環境進行修復,而邊坡坡度低于30°的采石跡地,利用客土法;當邊坡坡度介于30°和45°之間時,通常采用爆破的方法進行造林,或者改造為階梯狀進行造林,還可以利用生物袋的方法恢復植被;當邊坡坡度介于45°和60°之間時,通常利用水泥網格方法來修復,注意在進行削坡過程中,要確保邊坡的穩定;當邊坡坡度介于60°和80°之間時的采石場周邊的陡峭巖壁,通常用爆破開穴—穴內填土—苗木栽植的方法。還可以在崖壁上配置種植的槽板,內部放入營養土,主要栽植喬木、灌木和藤本等容器苗。此外,把草本的種子播種到周邊,形成起到防護作用的植被帶;當邊坡快接近垂直時,一般用藤本類植物形成綠化帶,可選的樹種主要有爬山虎、薜荔、絡石、葛藤等,而當創面的高度大于15米,要把藤本植物的攀援和垂直綠化的功能有效地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羅亞平, 李明順, 李金城等. 廣西錳礦廢棄地生態恢復的現狀與治理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 2008, 13: 356-359.
[2]王英輝, 陳學軍. 金屬礦山廢棄地生態恢復技術[J]. 金屬礦山, 2007(6): 4-7, 12.
[3]金靖博, 陸月皎, 孫德軍. 恢復生態學及其在林區礦山植被修復中的應用[J].林業勘察設計, 2008(2): 44-45.
[4]孫志偉.解決我國礦山環境問題的對策建議[J].資源與產業,2008, 10(1): 22-24.
[5]胡振琪, 凌海明. 金屬礦山污染土地修復技術及實例研究[J]. 金屬礦山, 2003(6): 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