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華+李莉
摘要:網絡課程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在新技術的助力下,網絡教育平臺的功能也日趨成熟和完善。本課題在總結傳統精品課程網站和網絡課程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分析了網絡課程結構樣式關注的側重點,在網絡課程建設中設計了混合結構樣式。混合式結構樣式設計案例在實踐應用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網絡課程 協同學習 結構樣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025-01
網絡教育作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育方式,突破了傳統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推進了教育的自主化、大眾化和終身化發展。網絡課程建設是網絡教育發展的重要環節。近年來,受各級政府部門、各級學校和培訓機構的大力支持和推動,網絡課程在網絡教育過程中得到了非常迅速的應用和發展。網絡課程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網絡教育的質量水平。我們在網絡課程的建設中發現,在網絡課程平臺搭建完成的基礎上,課程資源的建設首先面臨的就是結構樣式的設計。好的結構樣式,要具備明確的定位、使用的友好性,能引起學習者的興趣,適應學習者學習特點。
一、網絡課程結構樣式
網絡課程建設根據使用者對象、特點和建設目標的不同,有著不同的結構樣式設計。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案例分析,目前多數網絡教育平臺在資源建設方面所使用的結構樣式可以從關注交流、關注內容、關注時間和關注活動幾個不同方面進行分類。
關注交流的結構樣式,重視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深層次互動。[1,2]在平臺功能的支持下,鼓勵組建學習團隊,進行話題討論、資源共享和觀點共建等協同工作和互動交流。
關注內容的結構樣式,重視知識介紹的系統性和邏輯性。通常以知識點、知識單元、課程、學科、章節或者主題為主體單位進行建設。這也是傳統精品課程網站和網絡課程建設的主要形式。
在關注活動的課程中,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實地考察、研究與實驗等形式解決問題。[4]學生在對話和即時聊天中在線互動,以進行反思以及與同學交流。
二、混合結構樣式設計
通過大量文獻資料的查閱和分析,我們發現傳統的精品課程網站和網絡課程多以課程為主體,主要實現課程的介紹、展示和資源載體的功能,輔助教學和學習過程。其結構樣式也多是從關注內容的角度進行設計,強調知識介紹的系統性和邏輯性。通常以課程、學科或章節為主體單位進行設計。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新技術的助力下,網絡課程平臺支持的功能越來越成熟和完善。[4]很多研究更加重視網絡教育過程的交流和活動。
我們在網絡課程建設的實踐中發現[2],網絡課程的管理者、創建者和使用參與者在需求中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甚至存在矛盾。另外,作為主體參與者的學生也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如何調適其中的矛盾,做到魚和熊掌兼得,我們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結構樣式的設計上給出了混合結構樣式的設計方案。混合結構樣式設計即是結合不同的關注側重點對兩種或者多種結構樣式進行融合,使其具有更好的靈活性和適用性。
在精品資源網絡課程建設中,我們對課程的創建者、教師和學生的需求做了調查分析。課程創建者重視平臺對課程的展示和資源的良好移植;教師重視平臺對知識的傳遞性、互動性以及效果的反饋;學生更加注重使用的方便和互動。同時,我們還注意到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不容忽視。結合實際情況,我們在網絡課程建設中,考慮了課程內容、協同活動和互動交流的需求,對多種基礎結構樣式進行了融合,設計了混合式結構樣式案例。精品資源網絡課程的混合結構樣式設計包含了主頁、公告、課程信息、教師詳情、課程內容、專題活動、資源中心、課程實驗、討論版、wiki、反思、博客、小組、成績、幫助和友情鏈接等模塊。其中,課程信息、教師詳情、課程內容、資源中心和課程實驗可以實現課程的介紹和展示功能。[3]資源中心實現資源匯總和共享。課程內容的建設考慮當下移動學習需求和適用性,以知識單元和知識點的形式對課程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從關注活動的角度看,專題活動模塊以主題的形式進行活動安排,符合教師的教學活動需求,結合學習小組,教師可以進行在線或者離線的教學活動設計。從關注交流的角度看,我們的對話、我們的wiki、我的反思、觀點共享和學習小組這些模塊的應用,可以實現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深層次交流與互動。
三、結語
混合結構樣式設計在實踐中的應用,實現了服務教學和學習過程相結合的目的。在具備傳統設計方案優點的基礎上,還具有自己的特點。混合結構樣式的案例在實施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網絡課程參與師生的肯定和好評。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對新形勢下微課堂平臺建設、移動學習平臺建設和開放式精品資源課程平臺建設等網絡教育平臺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呼琳,徐洪華.云計算環境下移動教育環境建構[J]. 現代交際,2016(12):221-222.
[2]徐洪華,李莉.移動學習環境下網絡課程建設研究[J].遼寧省交通高等??茖W校學報,2016(12):93-96.
[3]徐洪華,方明.移動學習與高校實驗課程整合研究[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4(1):69-71.
[4]王覓.面向碎片化學習時代微視頻課程的內容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