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
摘要: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全面深化改革已勢在必行,而與此同時,推進我國的法治建設也刻不容緩。全面深化改革與建設法治中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然而,全面深化改革與建設法治中國這一目標之間存在許多矛盾。要想二者同步進行,就要先梳理并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形成正確的“法治改革觀”,從而保障全面改革與法治建設的順利進行,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的轉型發展。
關鍵詞:法治改革觀 內在關系 深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D9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030-02
過去的改革觀認為,法治建設應該排在改革之后,等改革大部分完成后再借助法治的力量保障改革的勝利果實。然而,在當前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存在著現有法律維護原有的利益格局而阻礙改革進程的情況。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當前我國改革陷入了“改革的法治陷阱”,一部分人為了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以“保障法律穩定性”的名義拒絕推進全面改革;還有一部分人則在某種程度上對“法治是保障改革勝利果實”產生了誤讀,認為從建國至今,我國尚未建成現代法治,建國后逐步建立起來的法律體系不過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階段性成果。由此可見,實現社會轉型的最終目標,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仍需要不斷全面深化改革,加強法治建設。
一、十八大后法治改革觀定位與發展
(一)法治改革觀的定位
當前的法治與改革都是基于現實而進行的理想設計。在將法治建設與全面深化改革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之后,那些基于現實而進行的理想設計與歷史經驗之間的矛盾慢慢凸顯出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堅持法治建設排在改革之后,在改革之后借助法治力量保障改革的勝利果實的觀念在幾十年的改革發展中的確取得了許多顯著的成就,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改革先行,法治附隨”這種經驗和法治與改革理想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因此,我們需要在更新法治觀念的同時進行社會的全面改革,形成“法治改革觀”。這就需要從頂層設計入手,在經濟改革、政治體制、社會治理、意識形態等諸多領域使法治具有更大話語權和支配性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的全面轉型。
(二)法治改革觀的重點——法治與改革
如果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分析法治及其意義,就能明白,是不能以任何維護法律的名義阻礙改革的進行的。單從法律的角度看,我國全面深化改革與建設法治中國之間并沒有根本性的矛盾,存在的只是一些具體法律條文與改革之間的矛盾。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既要全面深化改革,也要進行法治建設,這就需要正確地處理法治與改革之間的關系,形成正確的法治改革觀。但是有人認為,法治意味著穩定性,而改革意味著較大的變動性,法治與改革之間是不能兼容的;如果堅持法治建設與全面深化改革同步進行,將會造成決策的分裂;更有甚者,認為改革就意味著改變社會制度,而法治是不容許改革影響社會制度穩定性的。法治改革觀的本質是以建立現代法治國家作為全面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借助法治的方式來完成改革,進而實現社會制度的自我完善。由此可見,全面深化改革與建設法治中國之間并沒有根本性的矛盾,如何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法制改革觀的重點問題。
(三)法治引導改革
法治與改革的關系不能僅僅只從二者的單方面來考量,而是要將其放在中國正處于轉型社會這一大背景上進行全面的考察,只有這樣,才能對法治與改革有更清晰的了解,并以此找到社會轉型的出路。只有將改革融入到法治的建設進程上,以此保證改革朝著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進發,在實現法治建設目標的同時,也讓改革借助法治得以順利進行。法治改革觀的核心就是用法治來引領改革,這是對改革與法治之間關系的確認,即在我國社會轉型期,通過現代法治引導我國的全面改革。
二、法治改革觀的內在關系
(一)法治改革觀對改革觀念的影響
法治改革觀確定的法治先行、需要我們更新法治與改革對立的觀念。法治與改革之間存在的對立,主要體現在對法律的態度上——改革意味著需要對原有的法律作出調整,而法治則意味著對原有法律的維護。當然,在實際的改革進程中,法治與改革存在的對立也會因為改革力度的影響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在正常的情況下,改革與法治是可以共存的,但一旦改革的力度達到一定的張力或者極限之時,改革與法治共存的局面就會被打破。但是,法治與改革對立可能造成的破壞并不可怕,現代西方政治與法治系統就存在這種對立,但并沒有因此而造成政治動蕩,而法治精神依舊健全。當前,我國社會存在著改革與法治共存的局面,我國社會既要不斷推進法治建設,又要全面深化改革。因此,對待改革與法治,需要尋找到改革與法治之間的共通點,盡可能避免兩者過度分裂的情況出現。
(二)法治改革觀為改革提供了反思目標
實現法治建設目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引進現代法治的理念,明確改革的目標與方向,從而實現建設法治社會的目標。在法治與改革之間的關系中,不應對法治與改革進行孤立的分析,而是要結合現實的法律體系與社會秩序進行分析。在西方曾出現過過度依賴法律邏輯的情況,造成司法、執法機械化,最終導致社會發生動蕩。因此,需要讓更多的現實因素融入到法治設計當中,盡量避免法治與社會現實脫節。在我國,由于法治力量還較弱,還不足以讓法律承擔改造社會的全部任務,因此,某些特殊情況下,還需要借助改革對社會進行改造,從而達到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從這個角度而言,現代法治觀念為改革提供了反思目標,而法治改革觀又為改革提供了引導。
(三)法治改革觀確定法治與改革的關系
法治改革觀確定的法治與改革的關系是:“法治先行,改革附隨。”法治先行指的是,可以借助法治解決的問題,就用法治方式解決,在法治無法解決的情況下,才會采用改革手段,而改革手段只有經過嚴密的論證之后才能施行。現代法治要求法律在內部邏輯上要統一,同時,在法治與法律的關系上也需要統一。如果出現法治與改革共存的情況,那么,改革與法律之間也應該統一。當前我國的改革存在這樣的問題——改革要求改變原有的法律,而法治要求遵守原有的法律——這種情況的出現就使得改革停滯不前,這就需要確定法治與改革何者優先。通過樹立法治改革觀,就可以明確法治與改革之間的關系,并解決在改革進程中法治與改革何者優先的問題。
(四)法治改革觀凝聚改革的共識
在法治改革觀確定的法治與改革關系中,明確了法治先于改革的原則。因此,在實施改革之前,需要先行論證對需要改革的某一問題是否可以使用法治方式解決,在確定無法使用法治方式解決某一問題時,方可動用改革的手段,而動用改革手段也必須借助法治的方式,進而就需要先論證什么是法治方式,唯此才能凝集改革的共識。法治改革觀不僅用法治的方式來凝聚改革的共識,為改革打下堅實理論基礎,還保證了改革不會出現較大的偏差,始終在法治建設的范圍和正確軌道之內。
三、結語
法治與改革是對未來進行的理想設計。隨著我國法治建設與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步進行,基于現實而進行的法治建設和改革設計與歷史經驗之間的矛盾慢慢凸顯。在我國將改革開放定為基本國策之后,我國政府堅持改革優先原則,在改革完成之后,利用法治的力量保障改革的勝利果實。隨著時代的變化,“改革先行,法治附隨”這種經驗和法治與改革的理想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因此,需要重新樹立法治觀念。十八大以來,我國法治思維出現重大的轉變,“法治改革觀”為越來越多人的接受。法治改革觀以法治先行,改革附隨為原則,明確了法治與改革之間的關系,并逐步解決在改革進程中法治與改革何者優先的問題,從而為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論依據,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的轉型,并為建設法治中國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包心鑒.鄧小平對黨的制度改革與建設的創造性貢獻[J].學習論壇,2011(9).
[2]王樂泉.論改革與法治的關系[J].中國法學,2014(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