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鶴
55年前,焦裕祿拼盡一生,發誓改變蘭考面貌;55年后,蘭考迎難而上,打贏了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今年3月27日,河南正式宣布,蘭考率先脫貧。
“三年脫貧、七年小康”,2014年,蘭考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鄭重承諾。三年大干,引發蘭考巨變。曾經的風沙鹽堿地,如今已是瓜果連片、企業林立,脫貧攻堅,蘭考昂首走在了全國最前列。
開啟脫貧攻堅新進程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蘭考時,蘭考縣委向總書記作出了“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承諾,由此開啟了脫貧攻堅新征程。
今天,按照時間順序,讓我們首先回顧一下三年來蘭考脫貧攻堅節奏緊密的鏗鏘足跡。
當年4月,蘭考出臺《強力推進三年扶貧攻堅工作的意見》,明確了脫貧攻堅的思路和舉措;6月,按照國務院扶貧辦部署,蘭考開展了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全縣共識別出貧困村115個、貧困人口7.7萬人。
2015年1月,蘭考從縣、鄉兩級選派345名優秀后備干部,調整充實115個駐村扶貧工作隊,派駐到全縣115個貧困村,幫助貧困群眾加快脫貧致富步伐;3月,按照國家、省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暨信息動態管理工作程序,采取“四議兩公開”方法,對全縣的貧困人口進行了再識別;6月,再次開展入戶調查,重點排查2015年預脫貧貧困戶,為貧困戶制定后期脫貧規劃,幫助貧困戶定措施、上項目;10月,針對國家審計署對河南省建檔立卡貧困戶審計工作中發現的問題,按照“應進則進、應出盡出”的原則,對全縣所有行政村排查一遍,將最新因病、因災致貧的貧困戶納入貧困戶范圍。
2016年1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根據實際提出,蘭考、滑縣2016年要爭取實現率先脫貧;3月,全縣參與扶貧的中堅力量聽取脫貧攻堅專題黨課,進一步深化了對脫貧攻堅的認識;4月,召開脫貧攻堅提升工程推進會,對全縣集中開展精準識別“回頭看”等工作進行部署;5月,召開脫貧攻堅階段總結推進大會,對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等工作進行再次部署;6月,召開全縣脫貧攻堅推進會,對政策落實、精準幫扶進行部署;7月,召開全縣脫貧“百日攻堅”大會,動員全縣上下用100天時間,扎實做好各項精準扶貧措施的落實,解決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的問題;11月,組織扶貧、財政、教育、衛生、文化、統計等部門,對照貧困退出標準進行了認真自查,確保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12月,召開全縣貧困戶退出工作推進會,進一步查漏補缺,以迎接省、國家貧困退出評估驗收。
蘭考推進脫貧攻堅的過程,是隨著黨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路不斷完善而不斷發展的過程,是由完成任務向持續認真、主動深入轉變的過程,是由單純扶持脫貧向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轉變的過程。
遍地開花興產業
脫貧攻堅伊始,蘭考人自問:蘭考為啥窮?答案是:產業不興,經濟沒有支撐。
“蘭考把脫貧攻堅與供給側改革相結合,找準特色產業,讓貧困戶在家門口穩定增收,拔下了窮根。”開封市委常委、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說。
在蘭考產業集聚區,禾豐牧業有限公司流水線正在一刻不停地運轉。一只只肉鴨經過屠宰、分割、包裝,運往全國各地。而在30公里外的考城鎮,劉土山村貧困戶陳新民也在時刻關注著禾豐牧業。2016年,陳新民與公司簽訂養殖收購協議,一年喂養6茬鴨,年入6萬元,成功脫貧。
像陳新民這樣養鴨的貧困戶,蘭考有3500戶。在龍頭企業帶動下,養鴨、抓鴨、搞運輸、做防疫,甚至搜集鴨糞都成為當地老百姓創收增收的渠道。
如今,儀封鄉代莊村的葡萄架子搭起來了,小宋鄉的蔬菜大棚蓋起來了,谷營鎮曹莊村養起了大白鵝、種起了雪蓮藕……“路寬了,水凈了,白天在家門口上班,晚上到村廣場跳舞。”現在的生活,代莊村脫貧戶代紅以前從沒想過。
“蘭考扶貧不養懶漢,不能靠在墻根曬太陽,伸著手來要救濟。”縣扶貧辦主任胡良霞說。
三義寨鄉付樓村村民郝金剛早年在磚窯干活時被砸斷腳,落下終身殘疾,與兩個幼女相依為命,3年前被定為“兜底戶”。由于長期貧困,老郝很自卑,不愿與人說話,少與鄉鄰往來。
“兜底戶給夠補助款,也能完成扶貧任務,但只輸血不造血,老郝就會一直萎靡不振,兩個孩子以后咋辦?”幫扶工作隊和村里商議后,先幫老郝建院墻、蓋廁所、添家具,然后帶他參觀縣里養殖場、拜訪鄰村養殖戶,鼓勵他搞養殖。
“養它兩籠兔子先試試。”老郝終于動了心。2015年7月,老郝用5000元到戶增收資金買來25只優質種兔和飼料,建起兔舍。2016年,他賣出7批兔子,賺了1萬多元,順利脫貧。一向封閉的老郝“敞亮”了:“如果自己不想站,別人扶也扶不起來;如果自己想站著,別人誰也打不倒。”
蘭考長期貧窮落后,最關鍵的原因是缺少產業支撐。3年來,從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到建設產業集聚區、特色產業園,從小微企業遍地開花到多家上市公司落戶,蘭考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蘭考村民在縣內務工率達60%以上。2016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1124元和9943元,比3年前分別增長10164元和4297元。
“讓好鋼用在刀刃上”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如何用好上級撥付的扶貧資金,“讓好鋼用在刀刃上”,是蘭考的重要思考,也是精準扶貧的關鍵。
2014年,河南省專項扶貧項目資金審批權全部下放到縣,蘭考縣又把審批權下沉到鄉,讓村里自主決策扶貧項目,探索創新“先撥付、后報賬,村決策、鄉統籌、縣監督”的扶貧資金分配運行機制。“這樣一來,扶貧工作由原來村里‘被動承接轉變為‘主動運作,貧困戶從‘與己無關到‘以我為主,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大大調動起來了。”原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郭俊玲說。
作為六口之家的唯一壯勞力,東壩頭鄉張莊村貧困戶閆春光空有滿腔熱血,卻不知往哪里使勁兒。村干部建議他貸款養蛋雞:“只要貧困戶養雞養鴨養羊等,就可以貸款,不需要抵押和擔保,政府還貼息一大半。”2015年,中國農業銀行蘭考支行與蘭考縣畜牧局、財政局合作,對于有意愿發展畜牧養殖業的貧困農戶,畜牧局在養殖資源、技術上給予指導,農業銀行提供信貸資金。
通過這項扶貧政策,閆春光先后貸款10萬元,建起蛋雞養殖大棚,從2014年不足3000只蛋雞發展到現在1萬余只,從村里的貧困戶變成致富帶頭人,2016年家庭純收入達10余萬元。據統計,2014年至2016年,僅張莊村貧困戶就在金融部門貸款217萬元用于發展養殖和鄉村旅游,政府貼息8萬多元,沒有一筆貸款逾期不還。
在蘭考,金融成為一池活水,對貧困戶精準滴灌。三年脫貧攻堅戰中,蘭考先后拿出3000萬元,作為風險補償基金,撬動10倍商業銀行貸款額度,支持貧困戶和致富帶頭人創業,助力參與扶貧的企業發展。與此同時,對已脫貧戶開展信用評定,通過銀行授信,可分別給予3萬元至8萬元不等額度的貸款,并享受政府貼息。
2015年年底的一場大雪,壓塌了很多蔬菜、養殖大棚,一些貧困戶剛脫貧又返貧。“如何讓貧困戶重樹信心?政府要有擔當。”時任蘭考縣副縣長、中國證監會干部楊志海說。之后,蘭考縣投入1000萬元做保費,與中原農險簽訂“脫貧路上零風險”保險扶貧項目,為23275戶貧困家庭、77447個貧困人口上了生活、生產兩大類保險,包括財產、人身、種植作物、農業設施、貸款擔保等15小項保險方案。從去年3月18日項目實施到今年3月17日,中原農險合計出險573起,理賠814萬元。
蘭考還對已脫貧的村民,實施保險、產業扶貧、外出務工補助、大學生補貼、危房改造、雨露計劃等6項政策,確保其穩定增收不返貧;對兜底戶,除落實6項政策外,還提供醫療救助、中小學教育救助、光伏扶貧3項政策,同時全部納入低保,實施臨時救助、土地收益差額補助等,確保兜得起、穩得住。
干部帶頭奔小康
“要想重用,先去駐村,要想提拔,必下一線。”蘭考把脫貧攻堅作為錘煉干部、轉變作風的主戰場,先后選拔345名年輕干部,派駐115個貧困村精準幫扶。嚴格遵守“5天4夜”工作制,堅持不脫貧不脫鉤,不拔窮根不撤隊伍。
剛駐村時,紅廟鎮夏武營村幫扶干部秦趁義時常被誤解,有的貧困戶直接跑來要東西,有的村干部說他是“來鍍金”“搞形式主義”。秦趁義不辯解,就是苦干實干。夏武營村有種蔬菜的傳統,但道路極差,一遇雨雪,村民只能從地里背菜往外賣,秦趁義多方爭取,為村里修起兩條新路;為把3畝垃圾坑變成蓮藕池,秦趁義三伏天跳進垃圾坑,光著膀子清理雜草……一件一件事情干下來,村民們都說,他是真駐村、真幫扶。
領導帶頭干,干部比著干,群眾跟著干。在蘭考大大小小、各行各業的微信工作群中,大家凌晨還在討論工作的場景屢見不鮮。蘭考縣縣長李明俊說:“蘭考開會都在晚上,因為這樣方便黨員干部白天進村工作。”
真金不怕火煉。2016年,在鄉鎮黨委換屆選舉中,蘭考提拔重用一線干部58名,其中39名是脫貧攻堅一線干部,進一步激發了大家干事創業的熱情。
脫貧不是終點,小康才是目標。蔡松濤說:“一線經歷可以讓年輕干部作風更踏實,工作方式更接地氣。有了這樣一批干部,蘭考奔小康,信心十足。”
與此同時,基層黨建難題也在脫貧攻堅中得以解決。蘭考重樹“四面紅旗”,開展以爭創“脫貧攻堅紅旗村”“基層黨建紅旗村”“產業發展紅旗村”“美麗村莊紅旗村”為主要內容的基層黨建活動。每半年在4項重點工作中各評選出10個“紅旗村”,隆重表彰,并給予村支書和其他“兩委”干部每人每月300元至~500元不等的額外獎勵,進一步激發基層黨組織活力。
54年前,焦裕祿親手種下的那棵“焦桐”,如今偉岸挺拔,儼然一座豐碑,激勵著蘭考干部,堅持對群眾的那股親勁、抓工作的那股韌勁、干事業的那股拼勁。老黨員孟憲書感慨道:“過去是‘群眾有問題,跑腿找干部,現在是‘干部去串門,問有啥困難,干部作風大轉變,感覺焦書記又回來了。”
蘭考,這個“躺在黃河故道上的地方”,風沙、內澇、鹽堿,曾是這片土地數百年的傷痛。泡桐,溝渠,糧田,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蘭考縣人民戰天斗地的豐碑。如今,成功脫貧后的蘭考,承載著85萬蘭考人民的美好夢想,以及作為河南省“改革發展和加強黨的建設綜合實驗示范縣”的一份榮譽和責任,正在向小康之路闊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