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簡
說到“五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小長假”,可以放下工作與學習,好好放松一番。不過可不要忘了,這一天也是國際勞動節(jié),是普天下所有勞動者的節(jié)日。這一期,讓我們來認識一項了不起的工藝,向為這一工藝奉獻的勞動者們致敬!
五一的時候,回老家看了大伯。大伯是個手藝人,打了一輩子家具。大家都在玩,他卻沒停下手頭的活兒——給小孫子做書柜。老人家忽然感慨說:“機器做的活兒比手工做得細,再過幾十年,手工勞動者恐怕就再也看不見了!”
聽他這么說,我忽然想起2月初參觀的“第四屆景泰藍皇家藝術廟會”,在現場見到了很多手工藝大師,觀看了很多讓人震撼的景泰藍作品,甚至按捺不住好奇心動手過了一把癮。景泰藍這種藝術品是純手工制作的,因為工藝復雜,所以制作時間也長,然而成品做出來后,特別漂亮。
按照大伯的說法,假如有一天,手工勞動者再也看不到了,那像景泰藍這樣珍貴的藝術品豈不是也看不到了?
皇家御用,貴為國禮
何為景泰藍?
景泰藍原名“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這種工藝品的制作方法是把鋼絲掐斷,捏成一個個圖案焊接到銅制的瓶身,再把琺瑯填進去,經過燒制打磨后成為美麗的藝術品。關于它的身世由來,有人說最早由阿拉伯人發(fā)明,一路東漸,元代時傳入中國。因為它在明朝景泰年間工藝發(fā)展成熟,又因為當時多用藍色,所以名為景泰藍。
下圖中這只威風凜凜的麒麟其實是一件景泰藍燃香用具,它的背上有蓋子,在麒麟肚子里燃香,香氣可以從嘴巴里向外擴散。
這件巧奪天工的景泰藍藝術品,1860年被法國士兵從圓明園擄走后,珍藏于法國巴黎南部的楓丹白露宮,成為“鎮(zhèn)館之寶”。
我看到史料中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飯,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藍,其他人全部用的瓷器。由此可見,景泰藍真不愧是“宮廷工藝”,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屬于“皇家御用之物”。
身份尊貴的景泰藍,傳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中華文化的一個經典符號,常常被作為國禮贈予國際友人。
20世紀50年代,周總理送給蘇聯演員烏蘭諾娃一套景泰藍臺燈、首飾盒,被視為新中國的第一件外交國禮。
2014年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送給各經濟體領導人的三件國禮之一——《四海升平》景泰藍賞瓶。
由盛而衰,瀕臨失傳
景泰藍就這樣代代相傳,順利發(fā)展到今天嗎?
答案是否定的。據我查到的資料,原來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景泰藍的生產就開始衰敗了。到了1912年清朝滅亡,景泰藍匠人隨著宮廷造辦處的遣散而流落民間,當時還在堅持景泰藍制作的匠人僅剩60人不到,差點瀕臨失傳。
直到新中國成立,林徽因、梁思成等人組建了景泰藍挽救小組。要感謝這些熱心于傳統(tǒng)技藝傳承的知識分子的努力與付出,景泰藍手工藝沒有走向滅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的學生錢美華,不忘林徽因臨終所托——“景泰藍是國寶,不要在新中國失傳”,數十年如一日埋頭景泰藍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成為中國景泰藍設計第一人。
2009年,已經82歲高齡的錢美華先生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鐘連盛、高級技師李靜一起精心設計,集體創(chuàng)作完成了她的收官之作——《和平尊》。2015年,習近平主席代表中國政府將這件莊重大氣的景泰藍作為國禮贈送給聯合國。
《和平尊》代表了我國新時期景泰藍在工藝上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但同時,景泰藍的前景仍然不容樂觀。
跟著我一起去看看專家是怎么說的吧!
目前從事景泰藍創(chuàng)作的大師,國家級大師共有7位,在世的僅有5位,數量遠低于其他重要的藝術門類。這從根本上遏制了景泰藍未來的發(fā)展空間。
——故宮博物院專家 陳麗華
想把景泰藍制作的全套工藝學到手,至少需要20多年的學習與實踐,大師們普遍擔心這項技藝也許不久以后就會失傳。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鐘連盛
工匠精神,全民參與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國家其實很早就在倡導“工匠精神”了。趁著這次五一假期,我把《我在故宮修文物》和《大國工匠》都找出來看了一遍。看著紀錄片里這群勤勞的工匠用靈巧的雙手,匠心筑夢的故事,我被深深感動了。
令人欣喜的是,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景泰藍,隨著這波“熱潮”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聾啞姑娘的夢想
在北京市琺瑯廠景泰藍的制作車間里,33歲的青島姑娘袁婷正在埋頭制作,與其他技師不同的是,她是一位聾啞人。
景泰藍的制作過程相當復雜。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環(huán)環(huán)相扣,共經108道工序,一件景泰藍作品才最終完成,中間不能出現任何差錯,否則將前功盡棄。
現在,袁婷可以獨立完成掐絲的工序。她的想法很簡單,好好學習景泰藍制作技藝,以后也能像師傅那樣,有自己的徒弟,可以讓這門技藝一直傳承下去。
大國“小工匠”
2016年春天,北京市琺瑯廠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一群小學生,最小的還在讀二年級,他們在觀賞作品、觀摩了景泰藍的制作過程后,開始親手制作景泰藍。
這是北京市非遺保護中心和北京市教委聯合北京琺瑯廠共同舉辦的活動,參與其中的20所學校的200名孩子需要自己設計、制作景泰藍作品。在小學中開展這項活動,也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去。
在2月份的景泰藍皇家藝術廟會上,我注意到很多像我一樣的普通人也對景泰藍產生了濃厚興趣。隨著國家的大力宣傳,國民的保護和傳承意識的提高,我相信會有更多的“袁婷”和“小工匠”出現,大伯的擔憂也許永遠不會成為現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