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勝
摘要: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在利用網絡便捷性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信息的曝光及使用率,給不法分子提供了行騙詐騙的可乘之機。而我國對電信詐騙犯罪中幫助取款人的刑事責任分析尚存在一定的爭議,導致司法判定標準不一,嚴重造成了審判執行的混亂。因此,本文從當前我國在電信詐騙犯罪中對于幫助取款人的刑事責任判定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了電信詐騙犯罪中幫助取款人的刑事責任判定的要點,以期與大家共同交流。
關鍵詞:電信詐騙 犯罪 刑事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050-01
隨著智能手機及網絡通訊媒體的不斷普及和發展,利用虛假中獎、低價購物、信用卡消費等信息進行電信詐騙的犯罪行為逐漸增多,大大侵害了廣大公民的合法權益。[1]電信詐騙手段不斷變化,轉賬取款過程也越來越謹慎,為司法調查及取證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尤其是在對詐騙犯罪中幫助取款人的刑事責任進行分析及判定時,更是標準不一,極其困難。因此,對于該項刑事責任的分析探討,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之一。
一、當前電信詐騙犯罪中幫助取款人的刑事責任判定存在的問題
本文將以2015年8月份之前的“北大法意”中的62個內容幫助取款人刑事責任判定的裁判文書為例,進行整理分析[2],得出當前判定存在的以下幾個問題:
(一)對于幫助取款人的罪名認定還存在一定的差異
從法院對于這些幫助取款人的罪名認定結果來看,主要有隱瞞、掩飾犯罪所得罪和詐騙罪兩種認定。其中,有17個案例,其被告人或辯護人對罪名的判定提出了異議,還有一個案例中,法院最終判定的罪名與公訴機關提起指控的罪名不一致。[3]梳理分析還發現,這些判定差異,不止體現在對于不同詐騙案件的幫助取款人罪名判定不一,還體現在對同一類詐騙案件中對幫助取款人的行為判定為既實施了取款行為又實施了詐騙行為。這一類的審判,有的法院單純地判定為詐騙行為,有的則認為是當以數罪并罰。所以說,目前對幫助取款人的罪名認定尚存在一定的差異。
(二)對于電信詐騙犯罪的主從犯認定尚存在一定分歧
在主從犯認定方面存在的差異,主要還是基于對犯罪行為認定的差異方面。一般裁判文書對于犯罪行為認定為詐騙犯罪的,就不會作出主從犯認定的區別;而對于數罪并罰的行為認定,則會作出進一步的關于幫助取款人的主從犯認定區別關系,所以總的來說,目前對于電信詐騙犯罪的幫助取款人主從犯認定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三)對于犯罪罪數形態判定存在一定的爭議
當前司法判定對于幫助取款人的罪數形態判定存在不同的意見。有些司法實踐認為幫助取款人往往會持有多張他人的銀行卡或信用卡,必然存有詐騙他人巨額錢財的犯罪心理,當屬同時觸發了詐騙罪和妨礙信用卡管理的罪名,需要予以數罪并罰;但是另一些司法實踐則認為,幫助取款人所持有的數張銀行卡或信用卡,都屬于詐騙服務的工具,因此不能將二者機械地分割開來,幫助取款人的目的也是唯一的,就當以詐騙罪這一項罪名處罰即可。
二、電信詐騙犯罪中幫助取款人的刑事責任判定之要點分析
(一)幫助取款人“明知”犯罪行為及其判定
“明知”是我國刑法中一個廣泛使用的法律術語,表明的是犯罪主觀方面的構成因素。我國目前的司法和刑法解釋,規定明知應該包括“知道”和“應該知道”,但是又與共謀有著本質的區別。對于這種主觀方面的明知認定,不僅要根據幫助取款人的口供和被告詐騙犯罪相關行為人的供述為參考依據,同時還要結合客觀的犯罪情形,對特定環境背景以及幫助取款人行為本身的特性予以推定。形成主客觀的共識,進而對幫助取款人的犯罪行為和刑事責任進行判定。
(二)幫助取款人的行為定位以及具體參與時間和地點
基于上述論斷,要想認定幫助取款人是否具備一定的明知犯罪行為,就必須對客觀背景進行一定的掌握了解以及推定。如具體參與的時間和地點,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夠判定出幫助取款人的行為定位在事前有無共謀。而處于對當前電信詐騙行為的嚴懲需求角度出發,應該將客觀背景依據清晰的“明知”犯罪行為上升到犯罪聯絡,進而認定為共同詐騙犯罪。
(三)電信詐騙犯罪實際實行行為及其終點
由于電信詐騙罪的實際實行行為就是利用虛假信息騙取他人財物,而終點則是被害人的財產損失。因此,在判定幫助取款人的刑事責任時,也要從這兩方面進行考慮。如果存在詐騙犯罪的實際實行行為,但是沒有造成終點,那么就屬于犯罪未遂;如果既實施了實際行為,又造成了終點的發生,那么就屬于詐騙罪。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電信詐騙犯罪中幫助取款人的刑事責任的判定,一定根據要點展開分析后進行,避免造成犯罪未懲或判錯嚴懲的現象發生,真正保持司法處理的公平及公正性,確保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保護,嚴厲打擊電信犯罪行為,確保社會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俞小海. 電信詐騙犯罪中幫助取款人的刑事責任分析[J].法學,2016(6):145-151.
[2]俞小海.電信詐騙犯罪中幫助取款行為的罪名判定[J].人民司法,2015(19):29-34.
[3]趙琳.電信詐騙犯罪的實踐難題及解決[D].遼寧大學,2014.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