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萍
[關鍵詞]詹天佑,中外歷史人物評說,育人,歷史核心素養
接到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委員會的通知,在2016年安陽年會上浙江省需要出一節名師示范課,既能體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地”,又能讓大家感受到浙江省正在進行的高考改革推動下的課堂變化。于是,我找到磐安中學的申屠興山老師。十年前,他的“甲午戰爭”一課獲得過全國一等獎,有良好的歷史功底與教學經驗,盡管副校長的行政職務令他諸事繁多,但他向來兢兢業業,在課堂教學藝術上樂于鉆研,而且是全國優秀教師。接到任務后,申屠老師選擇上“詹天佑”。考慮到備課時間并不寬裕,浙江省10月份有學考與選考安排,教學內容又具有挑戰性,除了通過“同課異構”進行頭腦風暴,申屠老師在一個月內殫精竭慮,幾易其稿,終為年會奉獻了一節高質量的示范課。
一、教學立意凸顯三觀,格調高遠自然
歷史課程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形成歷史認識,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學習歷史的目的是讓學生能認真面對今日,積極面向明天。歷史從不是腐舊片段的沉積,今天歷史學科所承載的“立德樹人”的任務更加嚴峻。讓學生學習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事跡,從歷史人物身上感悟如何立人,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才是教學的靈魂。本課的教學立意不是在單純的知識掌握與能力培養上,而是立在價值觀上,格調自然高遠,由此進行選材組材、布局設計、語言手法,教學品質必然提升。
全課圍繞“人”字是如何打造的?以“人”字貫穿始終,把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放在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中來講述與評說。詹天佑在歷史教科書中并不是多么濃墨重彩的一位歷史人物,其一生主要是與鐵路事業息息相關,其強烈的愛國精神、扎實的專業知識、嚴謹的工作作風以及不畏艱難、敢于擔當、勇于創新等精神品質,是任何時期任何人都應該學習的品質。當今中國正值高鐵時代,借鑒中國鐵路之父的精神品質,應對時代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培養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兼具的一代新人,具有更深層的意義。
二、教學設計著眼學生理解,步步無斧鑿之痕
教學設計要根據學生已有認知,建構新知,著眼于“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一定難度的內容,引發學生的任務型驅動,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此課導人設計從安陽是甲骨文的故鄉切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用甲骨文的“人”字過渡,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又馬上銜接到詹天佑的人字形線路,進入正題,同時還為結尾的“人”總結埋下了伏筆以呼應。
此課由“人”字形到“人字形線路是如何打造的”,再到“偉人詹天佑是如何打造的”,最后落腳師生該“如何打造人字”。由京張鐵路一事到詹天佑一人,由鐵路修建之重要到中國鐵路之父的成長,由工程技術性的分析到偉人品質精神的剖析,由對詹天佑其人全面的認知到時空觀念中人物理解的方法,最后由一個人上升到一代人,既突出歷史人物的時代特征,又進一步落實核心素養,并指導了學生該如何面對困境、面對挫折、勇于擔當。教師說的循循善誘,學生聽得自然而然;教師適度的幽默與教學機智,學生互動的熱烈與思維的跟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教學流程預設是為生成,無作秀生硬之嫌
課堂教學需要預設,更需要生成,預設體現教師對內容的尊重,生成則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預設代表教學的計劃性,生成則體現教學的動態性。教學流程既要重視知識學習的效率與能力培養的邏輯性,又要注重師生生命體驗的過程和質量。
如教師講到京張鐵路的修建,成功與否,不僅關系到這條鐵路自身的命運,也關系到中國鐵路事業的命運,還關系到中國近代化的命運。問學生:這條鐵路要不要修?該不該修成?學生回答要修,必須要修成。然后,教師話鋒一轉,提出光有激情的口號、美好的理想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用行動來證明:中國人,行!學生剛意氣風發地感受到修鐵路在當時中國的重要性,在教師的引導下,立馬考慮到除了激情還必須有技術與能力層面上的可能性。課堂預設是為生成,而生成的可能是學生可以用語言表達的,更可能是無法表達的緘默的認知,更可能是情感上的體會與理性的思考。在將來的人生中,學生便也明白何謂“既要仰望天空,也必須腳踏實地”。
整個教學流暢,導入無故意的噱頭,結尾無刻意的精彩,遵循學生思維邏輯發展的規律,由淺及深,引發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四、材料萃取采用問題導向,歷史文獻脈絡化
史料是歷史思維的基本素材,史料教學應該服從歷史教學目標并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下定義:“史料者何?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傳留至今日者也。”浩渺歷史,教師如何獲取、篩選、評判、解讀各種類型史料?首選是選擇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活動或言論的直接記錄,相對而言,更接近歷史真實;同時,找到歷史人物所記錄文獻的史源,并將文獻脈絡化。因為歷史探究的過程受限于脈絡、時間、地點、觀點等因素,教師運用史料進行教學就該從純粹的歷史文本回到作者創作文本的時代,回到歷史語境,考量時代中的社會規則、風俗習慣、語言體系等。過去的歷史事件留給后人的是許多四散的碎片,我們必須在富有創意的行為中將碎片拼湊起來,而核心是問題導向。
課中圍繞為何要修京張鐵路,引入四段材料。首先是詹天佑《修造京張全路辦法》(1905年)中“早成一日,公家即早獲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安,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覬覦。”修建鐵路除了經濟價值,更有抵制列強侵略之意。繼而引入1908年《云南》雜志《中國國民立國之根本大計》一文中“鐵路所至,即其兵力與移民之所至,而附近之礦產,亦為彼所有。故分得土地之多少,即以所得路線之多少為比例”材料,說明鐵路對于列強具有重大的經濟、軍事價值,是列強侵略中國的工具。隨后推出經盛鴻《詹天佑》中提到:在光緒三十年(1904)到宣統三年(1911)八年問,全中國共修建鐵路約4963.7公里,其中由外國直接投資修筑與管理的約占21%;清政府向外國借款、用外籍工程師建造的鐵路約占58%……說明列強對中國鐵路的侵奪與中國自辦鐵路的困難。最后引盛宣懷(1906年)所言中國興建鐵路有三難:無款、無人、無料,分析當時的中國民族工業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比較薄弱,并特意分析了一句:近代中國思想觀念的落伍。
四則材料圍繞一個問題,在時空條件下環環相扣并呈脈絡化。學生從中提取信息、分析概括、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不時發生思想碰撞,在充滿邏輯技巧的問題分析中感知京張鐵路修建的非凡意義,同時感知時代中的詹天佑事跡與精神。
此課材料豐富,呈現方式多采取左圖右史式,講述中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料實證。“人字形線路”涉及的鐵路技術知識用數據表達呈現科學性,用視頻播放來強化技術的合理性,學生可以感受到在歷史學習中實證的重要性。當今社會信息來源多元,充斥著一些淆亂是非、未經考據的內容,讓學生掌握管理、分析、判斷信息的能力更加重要。看到信息會用歷史探究的方式,去尋源頭、找脈絡,去提問、質疑、考證。
五、歷史思維培養水到渠成,家國情懷得升華
申屠老師在講課時,自己必然是陶醉于歷史之中的,表達的是對歷史人物的敬佩,是發自內心的情感,是精辟獨到的見解和智慧,還有基于歷史修養的審美能力。只有飽含激情的內心情感的流露,直抒胸臆的主觀感受的表達,才能令學生產生共情、給學生以真正啟迪。只有讓學生擁有了自己真切的體會與觸動之后,分析“家國情懷”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時,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主動地去經歷一個邊學邊思考的過程,追求的不是表面的教學內容密度,而是真正的思維密度,從而培養各種歷史思維能力。
在勘測線路中的一個情節肯定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測量隊員急著結束工作,詹天佑對“差不多”這個詞匯的反映。“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于工程人員之口。”詹天佑的話正是一代又一代鐵路工程師們嚴謹周密的工作作風的體現,他們風餐露宿、兢兢業業才成就了現代交通的便捷,這里確實不用教師再過多詮釋,學生自然有所悟、有所得。
另一個情節是詹天佑“待業”,學非所用時期。帶著先進的專業知識和滿腔的報國熱情回國,卻無用武之地。但他沒有灰心和浮躁,而是立即投入新項目的學習中,并注意到當時歐美國家在鐵路中已開始推廣使用一種新式的車鉤—Janney coupler。而當媒體將此掛鉤譯成“詹氏掛鉤”,以至于在社會流傳中說成是詹天佑發明的車鉤。詹天佑親自將“姜坭車鉤”譯名正式定為“鄭氏車鉤”以避嫌,體現了一代科學家誠實正直、不掠人成果的美德。而“由路而海”時期不彷徨、不怨懟,積極面對人生,時刻關注科技前沿,正是給學生樹立了大寫的“人”的榜樣。
正是因為具體情境的創設和分析,學生對詹天佑有了更全面的認知,在最后學生從社會環境和個人兩方面考慮一個人取得業績的因素,才有話說,而且說得符合邏輯,說得真情流露。
縱觀此課,教師用理性的精神、感性的語言進行了科學邏輯的分析,并將自己的思維方式、思維過程呈現給學生,學生積極互動、思想自由,在時空框架中學習了歷史人物,領悟了“人是如何打造的”,學習了嚴謹并邏輯的歷史探究方法,自然體會到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源遠流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課尾大寫的“人”字總結既是對詹天佑的愛國情懷、高尚品格和卓越才能的凸顯,更是教師自身對“人”字一撇一捺的理解,相信學生也會把握住品德這一撇,才能這一捺,積極面對人生的順境與逆境,努力寫就一個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