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玲
近年來,由于網絡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許多沒有被證實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層出不窮。由于缺乏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知識,消費者在謠言面前缺乏判斷,因而懷著“寧愿信其有,不愿信其無”的態度,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對此,筆者專門邀請了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的相關專家,為廣大消費者解析一些散落在日常生活中的謠言,以提升大家的消費信心。
問題1:黃瓜為什么頂花帶刺,是因為用了避孕藥嗎?頂花帶刺的黃瓜吃了安全嗎?
答:“頂花帶刺”是指黃瓜頭頂黃花、身上帶刺的現象,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黃瓜新鮮程度的一個外觀表征。它的出現源于黃瓜品種、栽培措施和消費行為的共同作用,與消費者擔心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并無必然的關系。
具體來說:首先,黃瓜有刺無刺、刺多刺少,取決于黃瓜的品種,與植物生長調節劑無關。其次,中國冬春季在保護地中進行黃瓜栽培,由于受低溫、短日照、弱光等影響,黃瓜植株長勢弱,生長緩慢。黃瓜在這種栽培條件下雌花數量多,坐果率低,嚴重影響黃瓜產量,因此,常常在開花當天或前一天用氯吡脲、2,4-D涂抹瓜柄,以提高坐瓜率、增加產量。事實上,在適宜的生長環境下,因黃瓜果實生長速度加快,這時就會自然產生“頂花”的黃瓜。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杭州)對黃瓜中的氯吡脲和2,4-D殘留進行了風險評估,結果表明:其慢性膳食暴露量分別在安全參考劑量的0.005%和0.146%以下(國際判定標準:不超過安全參考劑量即為安全)。因此,施用過氯吡脲、2,4-D的黃瓜是安全的。
所謂的“頂花帶刺”黃瓜絕不是傳說的使用“避孕藥”所致。值得注意的是,能夠對植物產生效力的應該是植物激素,而避孕藥屬于動物激素,兩者存在根本性的結構差異,避孕藥在植物中沒有受體,無法作用。
問題2:為什么很多水果越來越紅,越來越甜?
答:水果的外觀(紅)和風味口感(甜),主要是現代育種根據人們的選擇傾向,進行針對性育種的結果。如南方多見大紅色的番茄,北方多見粉紅色的番茄。這種顏色的差異,是針對南北方的消費習慣進行選擇性育種栽培的結果,與植物激素并沒有關系。又如西瓜的甜度,是與個人口感以及各地消費習慣有關的,因而針對性地育成了各種甜度的西瓜品種。南方人普遍喜歡鮮甜的,所以麒麟瓜一直最受歡迎,而在北方,受歡迎的卻是京欣瓜。同時,一些農藝措施也能起到增甜的效果,如浙江涌泉蜜橘通過適度延長采收期,可在熟后階段繼續增加蜜橘糖分。
其實,人們口中常說的“催紅”的確可以通過施用催熟劑,加快果實成熟和促進果實著色。而“增甜劑”,實際上是甜味劑類食品添加劑,或是能增加水果糖度的微量元素類葉面肥,不是植物激素,當然也不可能通過打針注射起到作用,通過打針的方式只能增加局部的甜度并留下針孔,其結果是加速瓜果的腐爛,還會引來成群結隊的螞蟻。
問題3:為什么有些瓜果,如獼猴桃,越來越硬,久放不爛?
答:有些水果如獼猴桃,“心硬”是它的特點,因為其屬于呼吸躍變形果實,需后熟軟化才能吃,在果實沒有完全后熟的情況下,獼猴桃果實髓部(中間硬心)就比果肉硬。獼猴桃久放后仍然發硬,主要與品種有關。因為獼猴桃一旦軟了之后,就不耐儲藏了,容易腐爛,因此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新品種,都具有耐儲藏、耐運輸的特點,相對而言成熟時間延長了。
其次,也可能與獼猴桃采摘時成熟度不夠有關。另外,與存放環境也有關系,如存放在冰箱中,或外界氣溫比較低,減慢了獼猴桃的代謝也就減慢了其成熟的過程。
問題4:為什么有些瓜果后續還會長芽、長須?
答:從理論上說,植物的組織器官離體后仍可保持長時間的活性,因為在果實和種子等器官中,本身就儲存了大量的水分和營養物質供該器官使用。同時,植物的呼吸是依靠分布在器官表面的氣孔來執行的,并不需要完整的系統,故而果實采摘后還會生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可能還會長芽和長須。但這只是一種短暫的生長,長時間內沒有能量供應,細胞就停止分裂,不會一直長下去的。
瓜果生產中可能會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但后期一般不會使用。而且,正常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不會造成瓜果采后長芽、長須。
問題5:豆芽為什么越來越粗壯了?
答:粗壯的豆芽可以通過生產工藝實現。在用豆子發豆芽的過程中,當豆芽長到1~2厘米時,通過兩個措施,可以使豆芽粗壯:一是適當加壓,不讓它們縱向再長高,通過上方施壓促使它們橫向粗壯;二是避免空氣對流,形成一個氧氣相對減少、二氧化碳相對比較濃的小環境。
問題6:我國是如何管理植物激素的?
答:植物激素的生產、銷售、使用及使用后農產品的安全性都有嚴格的監管。根據《農藥管理條例》,只有取得農藥登記并獲得了生產許可后方可進行生產、經營和使用。申請登記前需要進行大量試驗,從產品質量、藥效、毒理學、殘留、環境影響等方面進行嚴格審查和科學評價,只有各種試驗證明其具有較好功效、對人和動物安全、環境友好時,方可批準登記。批準登記后,要求制定安全使用技術規范,包括用藥時期、用藥劑量、施用方法、使用范圍、注意事項和安全間隔期等,并在批準登記的產品標簽上明確標注,以指導農民安全使用。我國目前已登記允許使用的植物激素共55種。
同時,我國已制定了19種植物激素的113項最大殘留限量標準,并將植物激素殘留列入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風險評估范圍,對植物激素使用后的安全性實施監測和跟蹤評估,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問題7:如何看待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
答:我們需要理性看待。
出于對食用安全的考慮,消費者對植物激素有種種質疑,是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安全意識覺醒,應當被理解和尊重。同時,作為消費者也應認識到植物內源激素天然存在于植物中,實際上我們天天都在吃。而植物外源激素是常規農事栽培的一種有益措施,并不是引發農產品安全問題的萬惡之源。
自然界存在著豐富的遺傳變異,科技的進步不斷帶來各種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的生產方式,年份間的氣候條件的差異,都會引起農產品的外觀形態、顏色及口感等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