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付新+解月+張靖卓
摘 要:河南省家庭農場存在著土地資源約束緊、勞動成本上升快、資金需求大、農場主素質和能力不足、政策不適用等問題。因此,應采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引導適度規模經營、安排支持項目、優化政策形式、落實金融服務、培養農場主等政策措施,予以精準、有效和到位支持,促進家庭農場發展。
關鍵詞:家庭農場 精準支持
發展家庭農場是河南省實施國家糧食核心區和中原經濟區建設兩大國家戰略的切實措施,是落實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是實現“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著力點,是當前解決“三農”問題關鍵點。家庭農場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和發展方向,河南要適時頒布和實施政策,采取精準支持措施,促進家庭農場發展。
河南省家庭農場發展狀況
河南省家庭農場數量較少,不適應農業大省和農村人口大省需要。河南省農業產值占全國的7.13%,家庭農場數量只占全國的4.07%。相對于鄉鎮數量、農業產值、農村人口、農業勞動力和農場專業合作社數量等方面,家庭農場明顯數量不足。河南省有1808個鄉(鎮)、46115個行政村,以此平均計算家庭農場占有量,每個鄉(鎮)19.58個,每個行政村0.77個。2016年,河南全省工商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139461個,是家庭農場數量的3.94倍。所以,家庭農場有待加快發展,加速推進。
發展路徑多樣化和主體形式混合化,家庭經營性質不突出,形式不規范。河南省家庭農場發展主要有四種路徑。第一,農民是從種植或養殖開始發展,通過擴大經營規模和產業拓展而成。第二,農業企業通過發展關聯性產業,從企業延伸發展家庭農場。第三,城鎮職工利用親戚和朋友關系,到農村流轉土地興辦家庭農場。第四,返鄉農民工流轉土地,把家庭經營擴大成為家庭農場。為了更多得到不同政策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公司制企業“頭冠三銜”的現象較多,或兼有其中二者。家庭農場情況復雜,參差不齊,規范性不強。河南被縣級以上農業部門認定為示范性家庭農場的有2282個,占28.09%,低于全國的42.27%。
家庭農場的行業分布過度集中于糧食種植,種養結合型數量少。河南全省家庭農場從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種養結合和其他的分別有7264、346個、37個、332個、145個。全省有91.73%的種植業家庭農場種植糧食,從事糧食種植業的家庭農場占全部家庭農場總數的82.02%。與全國相比較,河南省家庭農場行業分布呈“二多二少”的特征,即種植業多,種植業中種糧多,畜牧業少,種養結合的更少。
商標注冊與“三品一標”認證比例低,家庭農場品牌作用不明顯。河南全省注冊商標的農場占農場總數的2.81%(全國為12.19%,浙江50%),地市以濟源、鄭州、漯河和信陽的比例較高,注冊商標比例高的區域的家庭農場,其產品認證也較多。河南有產品認證的家庭農場占1.30%(全國為13.57%),多認證為無公害產品。通過調查了解到,進行“三品一標”生產的多是依托企業和合作社,普通農民興辦的家庭農場沒有注冊商標和產品認證的動力和能力。
獲得的財政扶持和貸款支持少,家庭農場發展困難多。河南獲得財政扶持的家庭農場占總數的1.37%,得到扶持的家庭農場獲支持額為8.26萬元。家庭農場獲財政扶持率最高的是信陽市,達到32.64%,但其平均扶持額很低,僅有1.24萬元。家庭農場財政扶持平均額度最高的是濟源,為45萬元,其次周口市為37.06萬元。全省家庭農場的發展正處于萌芽和成長階段,家庭農場在發展初期,面臨擴大規模流轉土地、建設設施轉用耕地、添加設備增加投資金,以及修路、打井和倉儲等設施建設的困難,對土地、金融、財政和技術等各方面的需求迫切。
河南省家庭農場發展存在的問題
土地資源約束緊,發展初期用地困難多。河南省人均耕地1.14畝,鄉村人口人均耕地2.08畝,農村戶均耕地5.98畝,并且細分為多個地塊,家庭農場實現規模化經營面臨三重土地約束。首先,流轉土地的交易成本高,土地連片難。按100畝的經營規模,需要流轉16個農戶的土地,約40個地塊,土地連片流轉困難,規模經營效益提高受限。其次,租地成本高。河南作為傳統農區,耕作條件好,再加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提高了租地價格。第三,擴大規模后設施用地困難。由于河南省土地利用率高,基本農田比例大,耕地保護嚴格,難以改變土地用途用于修建設施。
勞動力和農資等要素價格上漲較快,盈利更加困難。由于土地用途管制和耕作制度及習慣等原因,家庭農場多從事糧食生產經營。由于土地、勞動、肥藥、灌溉和服務等投入成本高,盈利微薄,若出現旱災或病害導致減產,糧價下跌,規模化生產經營就出現虧損。再加雇工、農資、土地租金等生產成本上漲較快,盈利難度不斷加大。另外,流轉過程中,部分存在程序不規范、手續不全、違約成本不對稱等問題,影響農場主的正常生產秩序和積極性。同時存在用電貴問題,很多家庭農場發展農產品加工,不是按農電電價,而是工業用電價格。
家庭農場資金需求大,融資難問題突出。融資難是家庭農場發展的瓶頸,融資難主要表現為貸款手續繁、貸款規模小、貸款期限短。農場沒有金融機構所要求的抵押物,而農場流轉到手的土地和購置的生產性資產又不能作為抵押物。即使獲得貸款,也因額度小,期限短,不能有效滿足農場需求。農場場主希望創新融資產品,拓寬融資渠道。
家庭農場經營者經營管理水平和素質有待提高。從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看,農場主需要具有懂農技、善經營、會管理等綜合技能。但從調查情況看,大部分家庭農場場主多年從事農業生產,多由種糧養殖大戶轉身,是典型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根深蒂固,其經驗主要來自傳統農業,掌握的新知識和新技術不足,缺乏現代經營管理理念,特別在財務管理方面,沒有賬務記錄和核算,需要提高生產經營者素質和農場管理水平。全國接受過經濟管理知識培訓的家庭農場所占比例為44.91%,河南省為36.59%。
基礎設施條件需要繼續改善和提高。當前,相當一部分農場起步階段都得到了當地政府在水利排灌設施方面的支持。但由于部分農場流轉的是一些地形地貌生產條件差、水缺肥薄的土地,若要進行規模化農業生產,必須有較大的資金投入才行。不少農場主希望政府進一步加大支持家庭農場完善水利配套設施,以及晾曬、存儲等其他生產性輔助設施的力度,降低用水、用電成本,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政府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缺乏系統的配套政策。從當前家庭農場發展實踐來看,家庭農場享受有不同程度的支持政策,如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流轉及農機購買中獲得一定比例的補貼優惠。但政府支持家庭農場的政策不系統、不協調,并且政策支持力度,與家庭農場發展需求尚有差距。家庭農場發展需要制定和落實專門的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政策重點支持,并需要整合各部門涉農項目資金給予傾斜。
投資較大風險多,迫切需要政策支持。農業投資大,回收期長,存在較多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經營風險。受氣候變化、病蟲害和市場供求關系等影響,諸多不確定性因素都會影響農場的生產經營。農場土地、勞動、服務和農資剛性支出,以及減產和降價都會使農場出現虧損。家庭農場需要烘干設備、倉儲設施和農業保險等生產條件和保障措施,降低生產經營風險,穩定農場收益。為此,需要資金支持和政策服務。
促進河南省家庭農場發展的精準支持政策措施
執行家庭農場注冊登記和統計制度,認定農場主的新型職業農民身份,開展示范創建工作,引導家庭農場規范發展。按照現行的工商登記制度和市場主體類型,家庭農場可以申請登記為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符合法律法規規定條件的,可以申請登記為合伙企業或有限責任公司。以職業素養、教育培訓情況、知識技能水平、生產經營規模和生產經營效益等為參考要素,明確認定條件和標準,對家庭農場主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工作。農業部門要把家庭農場納入現有支農政策扶持范圍,給以傾斜重點支持,支持家庭農場穩定經營規模、完善生產條件、提高技術水平、改善經營管理等。
加大財政扶持,以項目、補貼、獎勵等形式,優先扶持家庭農場發展。統籌安排涉農項目,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農村道路建設等項目要優先安排在家庭農場比較集中、符合相關條件的地域實施。支持具備條件的家庭農場承擔和實施糧油高產創建、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等現代農業發展項目。鼓勵涉農資金向家庭農場傾斜,符合申報條件的農業項目要優先安排,新增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要重點扶持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家庭農場。支持有條件的家庭農場建設試驗示范基地,擔任農業科技示范戶,參與實施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推進落實涉農建設項目、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信貸扶持、擔保抵押、農業保險、設施建設用地等相關政策。
深化農村金融創新,開展農民合作社資金互助,建設信用體系,滿足家庭農場發展資金需求。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機制,靈活采取貸款貼息、風險補償、創投基金等方式,幫助家庭農場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引導涉農銀行機構為家庭農場進行融資增信,創新家庭農場信用貸款產品。農村商業銀行和村鎮銀行要貼近家庭農場開展金融服務,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民住房財產權等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拓寬涉農貸款抵押擔保范圍。推動建立健全農業信貸風險的補償分擔機制,對家庭農場給予貸款貼息、貸款及其擔保損失補償等優惠。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在財稅方面政府要對農業保險專門進行規范和保護,提高家庭農場對農業保險的購買力。同時,對保險公司涉農保險提供費用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鼓勵農業保險經營,鼓勵保險公司開發滿足家庭農場風險需求的保險產品,開展家庭農場綜合性保險試點。
開展職業農民培訓,提高家庭農場主企業家能力和素質。落實農業部《“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培養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會技術、能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把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和家庭農場主作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和家庭農場主的文化素質,技術水平,經營觀念和現代管理水平。圍繞綜合素質、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等方面對農場主培訓。
豐富服務內容,建立服務平臺,培育服務主體,完善服務體系,為家庭農場發展提供環境和條件。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要建立農技人員聯系家庭農場制度,主動為家庭農場提供農技應用、良種引進、疫病防控、檢驗檢測、技能培訓等服務。運用物聯網技術,建立家庭農場與消費者的直達通道,改善家庭農場農產品流通機制,提高農產品收購、存儲、運輸、加工和銷售的市場配套服務水平,幫助培育家庭農場優質名牌。全面準確掌握家庭農場基本信息,逐級建立家庭農場數據庫系統和電子商務網絡。引導和鼓勵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面向家庭農場的代耕代種代收、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經營性社會化服務。
推進家庭農場信息化建設,突出綠色化發展,保證家庭農場產品質量安全。把家庭農場納入農民合作社信息化建設工程和物聯網建設工程,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強網絡平臺、信息采集、硬件配置、站點建立和家庭農場信息員隊伍等基礎建設,實現省示范家庭農場信息化基礎建設全覆蓋,推進網上交易。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指導幫助家庭農場開展農業投入品經營使用、標準化生產、生產記錄檔案、農產品自律檢測、產品包裝標識、合格產品準出、質量安全追溯等工作。鼓勵家庭農場在種植業使用綠色防控新技術,在養殖業使用生態養殖新技術,開展種養結合生態建設,促進循環經濟發展。鼓勵和引導家庭農場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和使用農產品地理標志。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三重資源約束下華北平原營糧家庭農場發育機理及政策精準支持問題研究【16BJY110】相關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