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懷佐
小五說:“爸爸,上次來故宮,你就盯著石頭看個沒完,這次又有什么好看的啊?”
“今天帶你去看看三希堂。”爸爸說。
小五疑惑地問:“什么是三希堂啊?”
“三希堂是清代乾隆皇帝的書房,位于故宮博物院養心殿的西暖閣。據說乾隆皇帝把書房起名為三希堂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是乾隆皇帝希望自己成為流芳千古的好皇帝,他鼓勵自己要不懈追求,勤奮自勉。第二種含義是說,當時乾隆皇帝收藏了三件稀世珍寶,就用‘三希做了書房名。”
“稀世珍寶?快說說是什么寶貝讓乾隆皇帝這么看重。”
“這三件稀世珍寶分別是: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王羲之的書法天下第一,我是見識過了,剩下這兩個還沒見過,爸爸快點帶我去看看。”
“這一次咱們就先看看王獻之的《中秋帖》吧。”爸爸說。
王獻之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字子敬,小名叫官奴,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詩人、畫家。他的書法水平極高,和他的父親王羲之并稱為“二王”。王獻之并不墨守王羲之的書法風格,而是在博采眾長后有所創新。王獻之最被人稱道的是他的行書和草書,楷書也功底十足。
王獻之的作品沒有大量的保存下來,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他的作品主要有行草書《鴨頭丸帖》、草書《中秋帖》、楷書《洛神賦十三行》。
他的草書《中秋帖》,最為人稱道。宋代的米芾在《書史》中稱贊《中秋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爸爸,《中秋帖》就這么幾個字?我很想知道它寫了啥?
嗯,是的。《中秋帖》字數不多,一共就22個字,現在我們看到的《中秋帖》其實是米芾的臨寫,但因為缺字、句子割裂、語句不連貫,我們現在已經不知道它想要表達什么意思了。是不是有點遺憾?
這也太離奇了吧。
不,這不是“離奇”而是“傳奇”,這也是書法文化留給后人神奇和有趣的地方。
這些字為什么好多是連在一起呢?
小五,你的眼睛真亮,這就是王獻之出了名的“一筆書”。 “一筆書”就是字與字之間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朗之氣,你是不是已經感受到了?
哈哈!感覺到了,撲面而來的爽朗之氣。
爸爸,《中秋帖》看上去這么簡單,為什么還這么出名呢?
《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一筆書”算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以前從未有人這樣寫過,所以意義特別重大。
我明白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最偉大!
小五,關于王獻之,還有一個如雷貫耳的《鴨頭丸帖》,你有興趣了解嗎?
《鴨頭丸帖》兩行,共計15字。內容是說王獻之服用了朋友推薦的鴨頭丸(當時的一種藥丸),感覺效果不是太好,所以回信約這位朋友明天再聚。這幅作品運筆熟練,筆畫勁利靈動,嫵媚秀麗而又散朗灑脫,是行草書中的精品。
啊?原來著名的《鴨頭丸帖》和鴨頭沒有任何關系啊!
失望了?小饞鬼!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