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清



有人說,云南是一片連上帝都為之嫉妒的樂土。的確,在這片神奇的高原上有太多魅力無窮的土地,位于滇東南的紅河州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不同于滇西北香格里拉的雪山草甸,也有別于西雙版納的熱帶風情,立體型的氣候、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是這片土地的特點。尤其是位于石屏縣的異龍湖,仿佛人間天堂。而我本次驅車前往的目的地就是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高原明珠。
紅河州的全稱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這片北接省會昆明、南鄰越南的邊疆多民族區域,可以算是整個滇東南地區的精髓所在。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哈尼梯田”早已是國內外攝影師和旅游愛好者們的寵兒,而與越南一橋之隔的河口縣。則是國人開展東南亞跨境游的重要口岸。只不過位于河州西北側的石屏才是我們本次前往的目的地。在那里,有一個美麗的湖,一座古老的小城,還有絢麗的民族風情、精彩的歌舞藝術和百年不衰的文化傳承。
● 魚米之鄉與“狀元郎”
異龍湖地處紅河州西北部的石屏縣境內,為云南五大湖之一,排名第四,小于滇池、洱海、撫仙湖,大于杞麓湖,我們駕車從昆明出發, 一路高速行駛3個多小時,便到了石屏縣城,全程245公里,緊挨這座小城的東邊,便是鷗鷺翔集、波光粼粼、漁舟點點,充滿詩情畫意的異龍湖了。
當晚我們夜宿小城。第二天天還未亮,我們一行三人便迫不及待地起床,背上攝影器材與隨身物品。駕車向湖邊的冒合山駛去。欣賞日出前的湖泊,是我們環異龍湖之旅的開始。
冒合山并不高,屹立于異龍湖的南岸,環繞小山修有青石臺階,拾階而上,不足半小時就能登頂。山頂有一石塔名曰“煥文”(意為煥發文采),是整個湖濱的制高點,也是觀日出的最佳地點。整座冒合山已然被修建成一座公園,主要有煥文塔、文獻樓、狀元閣等建筑,此刻天未全亮,但已是人影綽綽,有不少人到此晨練了。
蒼穹里,明月尚未落下,煥文塔和一旁狀元樓的飛檐在銀色月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不由讓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的佳句,輕輕吟來,不禁心曠神怡、浮想聯翩。此刻遙望異龍湖,空空茫茫,一陣清風吹來,響起了沙沙的聲言,循音遠眺,東方暗紅色的天幕下搖曳著湖畔蘆葦那婆娑的身影。驀然間,一行白鷺從搖擺的蘆花叢中瑟瑟飛起,撲閃翅膀,呈一字狀向著朝霞微露的天邊飛去,越飛越高, 越飛越遠。
朝霞里我們趕緊支起三腳架,剛把相機穩固在云臺上,天邊已經是朝霞滿天,此時的湖水泛出片片紅光。遠處依然閃爍著盞盞的漁燈,數艘漁船輕浮于平靜的湖面上,漁船上忙碌的漁民揚起雙手,一張張漁網輕輕張開落入湖面,隨之又慢慢地從水底收起;霞光里的異龍湖蒸騰起蒙蒙霧氣,湖面上覓食的水鳥們 ,或扎進水里, 或盤旋湖面伴隨漁船。朋友告訴我那里一定有大片的魚群,異龍湖湖水淺,水草茂盛,餌食豐富,魚蝦數量、種類繁多。時下是捕魚季節,漁民往往半夜三更就下湖,此時估計已經是魚蝦滿倉了。
來之前早聽聞小城石屏自古文風鼎盛。甚至云南歷史上唯一一位經濟特科“狀元郎”就出生和成長于此地。看著眼前這樣一幅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水鄉美景,此前的種種疑惑頓時煙消云散。或許也只有這般的湖光山色、這般的魚米之鄉,才能孕育出這鐘靈毓秀、文風浩蕩的歷史名城和一代代儒雅之士。
● 七十二灣花果香,海菜腔驚醒睡鷗
欣賞完黎明前的美妙湖景,也領略了震撼人心的日出,我們駕車繼續旅程。按計劃我們沿著環湖而建的公路逆時針前行,前方就是著名的異龍湖“七十二道灣”。
異龍湖宛如一尾金色鯉魚,遨游在浩瀚的哀牢群山中,它東西寬而南北窄,南岸筆架山與北岸乾陽山犬牙交錯般彎彎曲曲繞過了七十二道港灣,較大者“九曲”,與“湖西三島”統稱“九由三島”。三島,即大瑞城、小瑞城和馬堡龍。大瑞城昔日建有“海潮寺”。 據《徐霞客游記·滇游記》中的《盤江考》記載,明崇禎年間,徐霞客到此,登臨海潮寺,憑欄而望“有荷塘百畝,巨朵錦邊”,異龍湖萬畝荷花盡收眼底。而小瑞城則是休閑養生之地,這里有著名的來鶴亭,亭上楹聯極多,為明清騷人韻士聚會題詠遺跡。
從來鶴亭向南登舟橫跨湖面,從南岸伸到湖里的一帶山脈,形若五爪,故名五爪山。與陸地相連處窄如魚脊,島上草木蔥郁,濃蔭蔽日;雞犬相聞,炊煙裊裊。時下是冬季,湖邊的農田里一株株的柿子和柑橘,還有滿院的枇杷,紅彤彤,黃燦燦,綠油油,溢出了甜甜的香味,直沁心扉。據說夏日里來到異龍湖,你將看到萬畝荷池飄香,湖面漁舟競渡,百鳥翔集,七十二灣花果飄香,整個異龍湖到處彌漫著濃濃的詩情畫意。
我們停車于“七十二道灣”中的豆地灣, 湖灣的彝家山寨就在眼前。忽然,不遠處湖面的漁船上傳來一陣高亢悠揚的歌聲,一旁勞作的老鄉告訴我們,這是異龍湖畔特有的民歌——海菜腔。海菜腔是當地的彝族人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衍變而來。歌聲悠揚綿長,聲調嘹亮,忽高忽低,雖然聽不懂所唱的內容, 但我們還是被這原生態的民歌所感動, 大伙一個勁夸贊。山為水増色,歌為山添聲,藍藍的湖水,綠綠的青山,游弋著的漁船及從船艙里飛出的海菜腔,活脫脫一幅工筆細描、詩畫合一的山水畫巻。
“這還不算, 如果再搭配上我們這里特有的煙盒舞,那才叫美呢。”一旁的老鄉繼續驕傲地向我們介紹。
● “海水”意“海魚”,煙盒舞霓裳
早前看到過煙盒舞表演,可是正宗的原生態煙盒舞從來沒有見過,它與海菜腔一起被稱為異龍湖畔民間歌舞藝術的姊妹花, 2005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如今聽到了正宗海菜腔,卻沒欣賞到久富盛名的煙盒舞, 不免有些許遺憾 。
離開了豆地灣,我們驅車沿著彎彎曲曲的環湖南路繼續向東行駛。過了獅子灣,再轉過鯖魚灣,便到了異龍湖畔著名的漁港——龍港村 。
車到龍港村已近中午時分,半夜就開始捕魚作業的漁船紛紛回到了漁港,宛如半島一般的龍港村碼頭邊停泊著一艘艘滿載歸航的漁船, 漁民們把一筐筐鯖魚、草魚、鯉魚、鳙魚、鯽魚抬上了岸, 岸邊早就有開著農用卡車來的魚販在等候。看著一尾尾的鮮活魚兒,頓時讓人對龍港村人“羨慕嫉妒恨”,同時也為龍港村的漁民們暗暗祝福。
在漁民的引導下, 我們來到停泊在水岸邊的一艘大船,踩著跳板,走進船艙。艙內一溜兒五張四方桌,桌子中間是一個燒得紅彤彤的木炭火爐,火爐上架著一個土陶大砂鍋。說是大漁船,還不如說是一處水上飯莊, 據說這船建好后,就沒挪過篙,是村里一家漁民開的水上飯莊。說來又奇怪,這家飯莊平時別的都不賣,只賣魚,只有在夏季才會賣藕、菱角和蓮子粥。我們選好一條鯖魚,足七斤多重。飯莊的主人也是個漁民, 只見他抓起大鯖魚往甲板使勁一摔,魚就不再動彈,隨手拿起菜刀,“刷刷刷”幾下就把魚鱗刮個干凈,開腸破肚、除去魚鰓,再從湖里打起一瓢湖水洗凈,剁成巴掌大小,把魚塊放進燒熱了的大砂鍋,加上蔥、姜、料酒,又從湖里打起幾瓢湖水倒進砂鍋,加好油鹽, 蓋上鍋蓋 。
別以為這煮魚的方法簡単,它可是異龍湖地地道道的美味,叫“海水”煮“海魚”。當地人稱“湖”為“海”,下湖打魚,叫下“海”打漁,湖水叫“海水”,湖魚也當然叫“海魚”了。半晌工夫,魚就煮熟了,打開鍋蓋,沸騰的砂鍋里乳白色的魚湯翻滾著,像是一朵碩大的白菊花,外圈花瓣謝了,中間的花瓣又盛開。濃濃的魚香透進喉舌,鮮到了極致,嘗一塊奶酪般的魚肉,鮮嫩滑爽,清香無比。
喝著魚湯,吃著魚肉,船主人給我們滔滔不絕地講起他的“魚經”。
忽然,耳邊響起了一陣明快的四弦琴聲和著敲擊聲。 我們循聲望去,船頭的甲板上五六個身著彝族“三道紅”服飾的男孩女孩,跳起了煙盒舞。神奇的舞步、古怪舞姿、亮麗服飾把我們引到了船頭 。
石屏彝族煙盒舞又稱“跳弦”“壟傯”等,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 流傳于滇東南地區的彝族聚居區。“煙盒舞”是一種傳統的民族舞蹈。它的來源傳說不一,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彝族人民為了獵取野獸,往往披著獸皮混到獸群中。后來漸漸把這種模仿野獸的動作發展成為舞蹈,最后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種說法,認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樣子。總之,這都說明“煙盒舞”產生于彝族人民的勞動和斗爭生活。另外據說煙盒舞開始并沒有道具,但因節奏不統一,跳不整齊就以拍手統一節奏,后來有人用裝“黃煙”的煙盒彈著玩,發出悅耳的聲響,于是就用彈煙盒代替了拍手。據一些舞蹈專家說煙盒舞是一種仿生學舞蹈,是中國原始舞蹈的活仿生學舞蹈,是中國原始舞蹈的活化石。經過世代相傳,不斷豐富,最終發展成為今天的煙盒舞。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說:“聽見四弦響,腳桿就發癢 。”
據史料記載和專家考證,煙盒舞發源于異龍湖畔的大小漁村。舞者告訴我們,自從有了煙盒舞, 一直到現在,舞蹈音樂、道具和舞步舞姿就沒有變化過,舞臺上表演的煙盒舞是藝術家們后來改編的,而異龍湖周邊的人直到現在還依然跳著最原始的煙盒舞 。
回味著“海水”煮“海魚”的美味,惜別漁家兒女熱情奔放的煙盒舞,我們繼續駕車完成環異龍湖剩下的路程 。
● 詩情畫意的“鳥類天堂”
異龍湖周長70多公里,水面面積4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米, 最深處約8米, 屬典型高山淺水湖泊和高原濕地地貌。20世紀70年代由于“圍湖造田”,面積縮小很多,駕車只需半小時,就可以從東頭開到西頭。湖泊北岸,一條云南特有的窄軌鐵道沿著湖畔一直通向石屏縣城, 這條始建于20世紀初的鐵路已有近百年歷史,如今只是偶爾有貨運列車經過 。站在鐵路旁,我不禁羨慕起火車上的工人師傅們,每天坐在火車上沿湖畔前行,一邊伴隨著車輪與鐵軌有規律的撞擊聲,一邊欣賞一側的湖光山色,這一切于我而言似乎更多出現于卡通影片中 。 我們的車子沿著湖畔村子的水泥路緩緩前行, 為的是多抓拍幾張湖面的美景。忽然間,從前方一片淺水的蘆葦叢中,傳出陣陣的鳥鳴,蘆葦叢的上空則飛出一大群水鳥,看起來,是我們這些“不速之客”打擾了這里的“原住民”了。我們駐車路邊走向湖畔,只見前方幾百米外,有一座好幾里長的木質棧橋,橋身曲折蜿蜒地伸向湖區,連接到湖西的一座濕地公園。棧橋上游人如織,許多游客不住地把食物投向在空中飛翔著的紅嘴鷗。紅嘴鷗們扇動著翅膀敏捷地穿梭于游人和蘆葦間,而水面上的紅嘴鷗們則快速地撥動著紅掌爭搶著人們拋灑的食物。湖心的游船后面,更多紅嘴鷗跟隨著游船,鳴叫著向船上的游客“乞討”食物。
此時已是中午,艷陽高照,陽光無私地投向揺曳的蘆花和綠色長箭般的菖蒲。遠處的湖水則在陽光的照射下變得波光粼粼,波光里零零散散地游蕩著一群群叫得上名字或叫不上名字的水鳥 。高原濕地異龍湖的鳥兒太多了,滿湖皆是。有的翱翔于藍空之上,有的徜徉于碧波之間。據當地環保部門介紹,異龍湖水淺草豐,魚類極多,生長繁快,為鳥類們提供了大量食物,常年棲息于此的鳥類就有近百種, 還有遠道遷徙來此越冬的各種候鳥共140余種。看來,異龍湖濕地還真是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 。
我們環繞著異龍湖走走停停,團團繞了一圈,欣賞了五爪山上羅色廟里保存了近500年、 記載著彝族先民歷史的壁畫, 聆聽了龍港村臨湖而立的廣胤寺梵鐘和白浪村的漁歌,品嘗了龍港村鮮美的湖水煮魚, 也親身體會了大小瑞城、 來鶴亭的三島淳風 。
此時夕陽西下,為時一整天的環異龍湖之旅也即將結束。時間雖短,但這里如詩如畫的景色、深厚的人文景觀、漫天輕舞的可愛水鳥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見了,異龍湖。當我再次與你見面的時候,或許你已是紅荷滿湖、雪歌燕舞的盛夏季節了 。
再見了,異龍湖。彌漫著詩情畫意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