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隆
1.王翦率二十萬秦軍攻打趙國,但趙國將軍李牧防守十分嚴密,導致秦趙兩國的軍隊在戰場上相持不下,一時間王翦率領的秦軍毫無辦法。
2.正當王翦困惑之時,他的副將李信給他出了個主意——想辦法離間李牧和趙國的關系。王翦一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在征得秦王嬴政同意后,他決定用反間計除掉李牧,為秦軍攻趙掃清障礙。
3.一方面,王翦派人前往趙營提議休戰,李牧不知是計,見王翦要議和,求之不得。
4.另一方面,王翦派人到趙國,出重金收買了趙王寵臣郭開,讓他暗中散布謠言,離間趙王與李牧的關系,還把李牧與王翦互通的書信作為證據,說李牧與秦軍議和是準備投降秦國。
5.趙王聽到流言蜚語,又受到了寵臣的挑撥,便真的懷疑起李牧有通敵之心。
6.于是趙王解除了李牧的兵權,起用了毫無指揮才能的趙蔥為將。
7.趙蔥一到位,就改變了李牧的防御態勢,主動向秦軍進攻,結果被王翦的部隊一舉擊破,趙軍潰敗,死傷慘重。
8.王翦乘勢把趙國都城邯鄲包圍了起來。一個月后,邯鄲被攻破,趙王被俘,趙國滅亡。
在群雄并立的戰國,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軍中自然不缺精兵良將。在白起之后,秦國還出現了一名杰出的軍事家——王翦。
他和白起一起為秦國出生入死過嗎?
別急別急,聽我慢慢道來。王翦,少年時就喜歡軍事。出身貧苦的他,喜歡研究兵法謀略。所以,他早早地投身到軍營里,而且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那里度過的。
年輕的王翦由于辦事沉穩、機智聰穎,很快就在軍隊里嶄露頭角,還得到當時秦軍統帥白起的青睞。白起把他調到自己身邊做親兵,不久便將他升為將軍。在長平之戰中,王翦作為青年將領獨當一面,表現十分出色。白起常對一些人說:“吾沒,秦欲統一海內,非王翦將兵不可,否則必敗。”
這一定是白起夸王翦的話!
沒錯,雖然白起一生心高氣傲,但他覺得如果秦國想統一天下,繼自己之后只有王翦可以擔此大任,可見白起對王翦的能力十分肯定。白起還將王翦推薦給了秦昭襄王。可是,好景不長。我們在第二期的故事中也講到,白起因為與秦昭襄王之間的矛盾激化,結果被賜死,所以被白起推薦的王翦,也因而沒能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一段時間里,王翦在軍隊中默默無聞。直到有一天,王翦的命運因為一個人而發生了改變。
這次又是誰?
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嬴政。秦王嬴政繼位后不久,便加快了統一中國的步伐。他對王翦很信賴,讓王翦領兵對中原各國全面出擊。王翦先是率十萬大軍,一舉攻破了韓國。隨后,他又帶兵準備攻占趙國。部隊出發前,嬴政對王翦說了這么一句話:“寡人受苦于趙,幾死。秦、趙不兩立,望將軍為寡人雪恥。”
這里又有什么典故嗎?
當然有啦!嬴政的父親嬴異人在繼位之前,曾在趙國做“人質”,娶了趙國的女子,生下嬴政。后來,嬴異人逃回秦國,嬴政和母親卻滯留在趙國很長時間,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受盡了屈辱,還差點連命都保不住。可想而知,嬴政對趙國一定懷恨在心。所以此次王翦領兵攻趙,秦王希望王翦能不負所望,替自己雪恥。
但是,王翦在攻趙時,碰到了一個十分強硬的對手,那就是李牧。兩人可謂棋逢對手,秦趙兩軍相持了一年多。最終,王翦用了反間計,才搬開李牧這個“絆腳石”。接著,王翦勢如破竹,把趙軍打得一敗涂地,攻下趙國的都城邯鄲,俘虜趙王,不久趙國便滅亡了。
秦國攻占了韓國、趙國之后,把目標又瞄準了鄰近的燕國。燕國是個小國,太子丹覺得以燕國的實力根本無法與秦國抗衡,只好命壯士荊軻去刺殺秦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當然,我們都知道,荊軻的行動失敗了。秦王也因此被激怒,命令王翦率軍北上攻燕。王翦在易水河畔大破燕國十萬軍隊,之后一直追擊燕軍到了薊北。燕軍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
此時,原本爭雄的幾個諸侯國里,除了東邊的齊國和南邊的楚國外,剩下的幾乎全被秦國吞并了。與此同時,作為秦國統帥的王翦與秦王嬴政的關系也開始變得非常微妙。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呢?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