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梅
陽光明媚的一天,興高采烈的小俊一大早便催著爸爸來到了高爾夫球場。原來,小俊所在的班級今天春游,老師和家長除了要帶同學們感受無限春光外,還想讓大家了解一項非常高雅的運動——高爾夫。
一進球場,小俊便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蔚藍的天空下,碧綠的草坪綿延向遠方,星星點點的“白花”不斷在草地上“盛開”,好一幅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
“小俊,趕緊走,趁著大家還沒到齊,咱們先玩上幾局。”熱愛運動的爸爸早就手癢難耐了。
于是,在爸爸的帶領下,小俊與高爾夫來了一次近距離接觸。
了解了高爾夫的比賽規則、擊球姿勢,以及比賽禮儀后,小俊對這個陌生的運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突然,一個問題闖進了小俊的腦袋瓜:高爾夫是揮桿兒打球,跟我上次了解的馬球有不少相似之處呢!難道它倆之間有什么關系?
小俊是個喜歡刨根問底的孩子,于是,他向爸爸發起了“連環十八問”。沒想到,這其中大有門道……
在我國古代體育史上,還真有一項運動跟高爾夫特別相似,它便是捶丸。捶丸,“捶”即擊,“丸”即球,是我國古代球類運動項目之一。小俊會覺得高爾夫與馬球有相似之處,正因為捶丸是從馬球中的步打球演變而來的。
上一期,我們簡單了解了馬球,知道它是一種趣味性很強的運動。可較高的危險系數,也讓很多想玩又不想受傷的人望而生畏。怎么辦呢?唐朝的“玩家”們絞盡腦汁,終于“研發”出了驢鞠和步打球。(驢鞠是怎么玩兒的,上期已經提過了喲?。?/p>
步打球,除了不騎馬,其他規則、用具與馬球基本相似。趣味性不變,危險系數卻大大降低了,這讓步打球很快便流傳開來,不僅成年人喜歡玩,連當時的兒童也喜歡。
最初,步打球跟馬球一樣,玩的時候得先分隊,然后隊員再用球桿將球打入對方的球門。這種玩法跟咱們現代的曲棍球有些相似。
后來,步打球出現了新的玩法:球門改為了地面上的球窩,數量也增多了;運動規則也從原來的兩隊對抗式改為按照順序依次擊球,看誰的球最先全部被打進球窩。從這時起,我國古代高爾夫——“捶丸”才算正式登場。
捶丸在宋元明時期特別流行,元代有人還專門整理了一本捶丸專業書——《丸經》,書中詳細記錄了當時捶丸的場地、用具、活動人數、裁判、規則等。
現在就讓我們試著當一回鑒定師,來鑒定捶丸與高爾夫的相似度吧。
用具
棒:多為木質長桿,桿的下端彎曲部用來擊球。有很多種類,供玩家在不同地勢、不同時段選用。
桿:由球頭、桿身、握把組成,有木制的、金屬制的等,硬度和重量各不相同,供玩家選用。
丸:最初為木質,后來也出現了瑪瑙、墨玉、陶瓷制的球,球上可進行雕刻和彩繪。
球:由橡膠制成的實心小白球,表面包一層膠皮線,涂上一層白漆。
捶丸與高爾夫的球桿和球,除了外形上相似度極高,做工也都尤為講究。據記載,捶丸的球桿制作特別講究“時節”,秋冬取材,春夏制作,這樣才能得“好棒”。好桿得與好球搭配,制作球最好的材料是咱們平常很少注意到的樹瘤子,樹瘤子雖然看上去不好看,但質地緊密,用它制作出來的球不容易被打壞。而高爾夫球桿和球有著一定的標準,看上去更簡約,沒有過多裝飾,但選材、設計、制作都更加科學,球桿講究硬度、重量,以便將球打得更遠,或更好地控制球的方向,球則完美地利用了空氣動力學原理。
高爾夫球表面有很多凹痕,有什么用意?趕緊去研究一下吧!
規則
捶丸,是在一塊空地上畫一個球基(發球點),然后在距離球基數十步或百步的地方挖一定數量的球窩,再按照拋球遠近決定擊球的順序,依次用球棒將球從球基處打入球窩,分頭棒、二棒、三棒……除了頭棒,其余的要以“上一個落球處”為起點??梢允菆F隊賽,也可以是個人賽。球最先全部被打入球窩,或者擊球次數最少的獲勝。
高爾夫球,多為比桿賽,要求用球桿將球打入指定數量的球洞。球入洞后,計算每次擊球入洞所用的桿數,總桿數越少,成績越好。
球場
前面說了,捶丸的球基與球窩相距數十步或百步,所以場地不需要太大,而且多選在野外、園林等空曠處。很多孩童在自家書房中也能畫出簡易場地。場地選擇上相對“隨意”一些。而高爾夫球場一般非常大,不僅要求有寬敞的草坪,而且多選在景致優美處,讓玩家在享受比賽樂趣、鍛煉身體的同時,更能親近自然,陶冶身心。
雖然球場規模不同,但捶丸和高爾夫對場地地形的要求卻有相似之處。捶丸要求地勢有凸、有凹、有阻、有妨、有平等,而高爾夫球場也要求不僅有平坦的草坪,還要有高低不平的地段,加沙洼地、水溝等障礙物。
此外,捶丸和高爾夫在球場禮儀、服務方面也存在相似之處,有興趣的同學不妨繼續進行比較吧!
小俊:爸爸,那高爾夫是在捶丸的基礎上“改良”而成的嗎?
爸爸:這個問題得你自己去研究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