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娟
摘要:如何運用“互聯網+管理”模式,進行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任。
關鍵詞:校內外 家校合作 合作型家長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153-01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微、復雜的任務。良好的學校教育要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礎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門培養人的科學。”可見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占有至關重要的位置。如何進行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任。
傳統的班級管理主要依靠班主任的統籌規劃,班級干部及任課教師的協助實施,通過學生的自覺配合執行。家長在青少年整個教育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少之又少,由于配合不當,有時還會影響孩子的全面發展。人類已進入信息化時代,有了互聯網,可以說不出家門,就可以分享到各種資源。如今“三通兩平臺”“學樂云”等現代信息技術早已為學校教育教學提供服務。
我從2014年開始使用“校內外”信息平臺這個軟件,構建新型家校共建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保障通知發布的及時性和節約性
以往給家長發各種通知,要浪費大量的紙張,還容易丟失。采用電話聯系,又費時費力。運用“校內外”信息平臺,既快捷又節省,還可以把重要通知存儲起來以備核查。比如,開學前幾天,可以把開學的時間、注意事項和要求,作業要求,下周需要穿校服等事項發給家長,便捷明了,避免學生代轉消息曲意轉達或忘記做某些事情而影響班級或個人發展。
二、增加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多元性
(一)溝通途徑和內容的多元性
以往家長和班主任溝通的途徑主要是電話,個別家長來校單獨詢問,班主任家訪或家長會。談論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在校期間成績問題和表現等。很少有家長能夠通過老師和孩子自己的評價來真正地了解孩子。現在,通過校內外平臺,家長可以關注到自己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等情況。
1.作業情況反饋
定時發布各科作業,反饋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每天各科老師的作業和要求匯總到班主任處,匯總再發給家長。家長幾乎每天都至少可以收到一條班主任的短信,對孩子的學習和表現了如指掌。周六、周日和假期作業的發布,彌補了家長和老師之間溝通的空白區,有效避免了學生在校或回家不寫作業兩面撒謊的現象。實施這項平臺措施后,周一或其他假期結束后作業數量、質量明顯提高。2015—2016學年度的全市統考,班級整體的成績也較平行班有所提高。
2.活動情況反饋
校園的學習環境相對封閉,一般情況下家長對于自己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或生活情況知之甚少。雖然學校有家長開放日、校運動會等方式,但在畢竟是特定的時間、空間,家長能了解的情況有限。應用校內外平臺以來,我們把班級同學的日常學習、娛樂情景和參與班級、學校活動的場景,不定期以視頻、圖文的形式發布到平臺。家長可以通過這些內容觀察孩子在校狀態,了解孩子的特長以及潛質,從而采取積極的態度面對孩子的成長。同時,這些內容的發布,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望,大多數學生在班級和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中積極踴躍報名,并取得了一定的好成績,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溝通人員的多元性
農村學生的家長為了生活外出打工,大多是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在照顧孩子。他們對于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跟不上孩子成長的需求,家長遠在外地又力不從心,對于孩子的成長知之甚少。孩子又不愿意把自己真實的學校生活告知家長,導致孩子的教育出現家庭學校教育兩層皮,長此以往會使他們的成長停滯不前或走偏路。現在,通過“校內外”平臺,把遠在外地的監護人一并加入,及時發布學生在校的各種狀態,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動態,還可以在狀態下面進行互動,發表自己的意見或建議。真正達到齊抓共管,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融合。
每周都會發布班級日志,由學生輪換負責撰寫和發布。家長可以通過文字來了解學生眼中的班級大事、要事、趣事。日志的發布不僅給家長提供了了解孩子班級生活情況的機會,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2016年春季,由學校和政府聯合組織的以清明為主題的征文活動中,我班獲得優秀集體稱號,多名學生在這次活動中獲獎;2016年秋季的四校聯賽中,我班參賽者獲得英漢雙語演講中學部二等獎;校刊《萌芽》上也有孩子們飽含深情的文字發表。
“校內外” 信息平臺的有效運用,把老師、學生、家長緊密聯系在一起,對于班級管理和學生的成長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是實現由傳統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一次飛躍。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家長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261.
[2]湯松.高校漢越雙語家校互動網絡平臺的設計與實現[D].華東師范大學,2008.
[3] 許永秀.短信走進學校管理——“飛信”在教育教學(或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8);121-12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