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宇
摘要:現代會計學把企業的會計分為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為企業內部各級管理人員提供財務信息的為管理會計,為企業外部提供財務信息的為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是作為前瞻性財務會計報告的重要來源,財務會計為管理會計提供信息數據來源,輔助管理會計工作。在IT視角背景下,二者的融合對構建適合的會計體系有所幫助。
關鍵詞:IT視角 管理會計 財務會計 融合
中圖分類號:F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187-02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是企業會計的兩個重要領域。財務會計是會計人員以貨幣為基本計量單位,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方式,主要為企業外部有關方面提供企業過去和現在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財務狀況變動情況的信息,并全面介入企業內部各項業務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1]管理會計側重于為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服務,采用靈活而多樣化的方法和手段,為企業管理部門正確地進行最優管理決策和有效經營提供有用的資料。
一、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聯系
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同屬于會計體系,且服務宗旨相同,都是為企業的持續經營、穩定發展服務,這是二者的相同之處。不同之處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工作重心和會計對象不同。財務會計在多方面體現了管理會計的特征,在財務會計中借鑒和應用管理會計的工作方法,輔助管理會計的工作。財務會計負責企業運行數據的核算報告,管理會計所用的信息來源就是財務會計所提供的。他們工作中環環相扣,繼而對傳統財務工作進行延伸。
二者基本信息同源,都是以經營信息作為信息來源。且服務對象交叉。它們都是為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有關經濟組織服務的,只是側重點不同。內部和外部使用者有時互享信息。二者某些概念相同。如成本、收益、利潤等的概念在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中完全相同,管理會計是財務會計的延伸。在實際工作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始終存在著“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緊密聯系。而知識、技術以及人力資源這些重要因素在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投資決策中,無法通過財務會計進行反映,需要借助于管理會計提供。這些都需要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進一步融合。[2]
另一方面,財務會計根據成本會計所提供的有關資料確定資產計價和收益,因而,成本會計提供的數據往往被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用于評價企業管理層的業績,并據此作出投資決策。同樣,成本會計所提供的成本數據也往往被企業管理層作為決策的依據,或用于評價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的業績。[3]
通過對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區別與聯系的分析,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管理會計的主要特征,為以后管理會計對象、職能、目標、原則、內容、方法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管理會計是管理會計師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下,遵循管理會計原則,運用適當的觀念和適當的技術方法,對充分收集的企業經濟活動過程中的財務會計信息及相關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為企業內部的各級管理階層提供協助規劃未來、進行科學決策、有效控制現在、客觀評價業績的管理會計信息。管理會計信息是管理信息系統的子系統,也是為企業內部管理提供決策支持的會計信息系統。其目的是通過提高管理水平使企業的各項資源在時間空間和數量上得到最佳的配置,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融合面臨的問題
(一)不易提供有用預測
為控制企業短期經營,經理運用銷售和生產預測。為計劃長期經營,經理們使用銷售、生產、人員需求和償債及其他因素的預測。預期的資金不足提示了財務管理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企業可能需要借錢。在某種情況下,預計的資金不足暗示了深藏的經營問題,該問題表明,企業經營需要在某方面進行變動。在任何情況下,經理們都會期望會計系統能提供用于計劃和經營控制的有用預測,以及實施的信息流供管理者進行實時的決策。[4]
(二)信息無法實現實時共享
在計算機普及的今天,會計電算化是會計系統信息處理的主要載體,是支持會計核算的先進系統,促進了會計信息的集成和靈活操作,它通過使用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和數據挖掘等現代信息技術完成業務,但市場會受到技術與功能不足的局限。譬如,企業已經具備了獨立職能部門的信息系統,通過數據收集方法和記錄數據的文件系統。建成這樣未集成的信息系統,同時各職能部門與會計部門也需要共享數據,以便會計部門入賬。但是數據共享不能及時實現,數據也不能及時更新。另外,共享數據也未必是會計部門編報表提供管理層決策使用所需的數據。在這種情況下,會計和職能部門的職員編制報表時不得不先進行調查。
(三)外部環境的制約
ERP以財務會計管理為核心,在ERP環境下,會計基本元素發生了變化,這會影響會計信息的準確性與可靠性,深深影響會計憑證作為信息可靠性的保障作用。我們知道記賬憑證多借多貸已是常態,但一張憑證往往蘊含很多經濟內容,無法通過借貸關系探尋經濟業務實質,也就是說一張業務記賬憑證,涉及的借貸科目太多,很難厘清期間的業務過程。生成會計分錄的過程會導致前置到業務操作部門,財會人員的操作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流向,并自動生成財務會計記錄。另一方面,致使ERP系統信息鏈條拉長,很多原始憑證不能及時傳遞,影響到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所以,有些應用ERP系統的企業,記賬憑證相對應的原始憑證丟失情況嚴重。在ERP環境下,財務會計在核算企業財務業務中,過于依賴系統,使得業務數據不直觀與不可控,按照計算機既定的程序指令,財務工作者很難起到復核與監督的作用,一些會計舞弊現象變得更加隱蔽,因在機器系統上修改與篡改數據,沒有痕跡,使得財會監督工作等同虛設。
(四)對財務會計的影響
在ERP環境下,對會計人員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非會計專業人員沒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和意識,這將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這些非財會專業人員對會計的核算、年終業務處理等都不能及時處理,導致企業延誤財務申報等狀況。另一方面,專業財會人員復核難度大,致使會計監督與控制工作能力下降,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不能及時處理與控制,且當前財會人員計算機水平很難適應ERP系統環境的需要,使得財務部門的數據與接收工作流于形式。
三、IT視角下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策略
(一)在原始資料方面的融合
一個企業通常只有一個以財務會計為主體的信息收集、加工系統。管理會計盡管可以根據管理上的要求從財務會計系統之外取得一些諸如市場信息、統計信息等有關方面的信息,但是管理會計信息的主要來源仍然是財務會計系統中有關記賬、算賬的信息資料。管理會計根據規定與流程,可以直接引用會計憑證、賬簿和報表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和必要的加工、改制和延伸,從而更好地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例如,對成本按其性態進行重新歸納、組合,把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大類,在此基礎上,進行成本預測,進行變動成本計算和本量利分析,進行差別成本分析,進行彈性預算的編制,等等。而財務會計所反映的企業經濟活動是用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進行決策和控制的結果。[5]
(二)在服務對象方面的融合
不論管理會計還是財務會計,都同時為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有關經濟組織(集團)和人員服務,在這一點上是統一的,它們的對立方面只表現在側重面不同。財務會計服務于企業內部,它是管理會計的信息源泉,沒有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知道預算管理是企業財務部分的重要職責之一,這就需要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默契配合,雖然預算管理工作是管理會計的工作范圍,但卻依賴財務會計來完成整個過程。二者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財務會計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運用管理會計的思維進行預算管理,需要在年初就確定經營目標和費用。應收賬款是企業財務風險過高的一大因素,在本質上屬于管理會計的范疇,但很多企業并沒有針對管理會計設定崗位,都是由財務會計工作者直接負責,這就需要二者間相互配合。財務會計要真正起到在合同生成后的全部過程發揮作用,保證企業生產資金流暢。此外,管理會計提供的變動成本計算法的收益表等諸如對內服務的報表,也對外公開發表,以滿足潛在的投資人和債權人進行投資決策和貸款決策的需要,因為這些信息關系到企業未來的經濟效益。
(三)在職能方面的相互補充
財務會計的職能是管理會計職能發揮的基礎,而管理會計職能的很好發揮,又促進財務會計職能的實現。財務會計對歷史狀況及時、準確、全面地反映是管理會計科學地規劃未來、積極地參與決策、有效地控制現在和客觀地評價業績的依據。只有管理會計科學地規劃未來、正確地決策和有效地控制才能使財務會計反映的資金流更加理想。
(四)建立兩種會計體系數據共享機制
我們知道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共用一個信息源,但目前很多企業將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分開,造成二者溝通少,以致出現重復工作、效率低的局面。數據共享機制的建立,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還節約了人力資源,并且促進財務部門職能轉變,使得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工作分明,各自履行自己的職能。當前,我們亟須創新開發與應用有效的管理會計工具和方法,使其應用到財務會計中,配合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特點的控制系統與信息支持系統,加快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
四、結語
總之,現代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都是企業決策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主要通過會計信息的提供和分析研究,為企業的各有關方面提供所需要的會計信息,幫助企業的管理者進行經濟決策和改善經營管理。隨著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的發展,它們都面臨著如何解決好運用電子計算技術搜集、處理、儲存、傳遞和報告會計信息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旭.淺析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J].價值工程,2017,21(5):48-49.
[2]程曉鶴.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探討[J].宏觀經濟管理,2017,22(11):209-210.
[3]那娜.精細化管理視角下管理會計在高校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財會學習,2017,18(3):39-40.
[4]于雷.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有機融合與創新發展[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16(1):469.
[5]王育建.會計信息化背景下企業如何進行財務管理[J].中國集體經濟,2017,20(1):132-133.
責任編輯:于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