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平
在遭到了巨大的打擊時,人們往往喜歡用成語“五雷轟頂”來形容。但其中的“五雷”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要搞清楚這個,大家首先須搞明白一個古代盛行的學術概念:五行。
五行是中國自古以來道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地用于中醫學、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義包涵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它強調整體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如果說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原始的普通系統論。五行學說作為我國古代的物質組成學說,與西方的地、水、火、風四元素學說類似,包含著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范》中,在《甘誓》中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這樣的句子,點出了“五行”這個詞。《洪范》中則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雷轟頂”中的“五”指的就是五行,因此,“五雷”就是金雷、木雷、水雷、火雷、土雷的合稱。金雷指刀劍、金屬、鐵器、車禍等。木雷指棍棒、高處摔下、樹木壓住等。水雷指溺水、水淹、在行走中出意外、生病等。火雷指火燒、電擊、雷擊等。土雷指土埋、房屋倒塌、高處掉物等。古人還認為,被此五雷擊倒者必定是罪孽深重的人。
“五雷轟頂”又作“天打五雷轟”,其另一層意思是告誡人們別作惡,如干了傷天害理的壞事后,一定會遭到上天用各種形式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