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瀚東

摘要:隨著社區形式的改變,社區間的鄰里關系也從“熟悉”變得“疏遠”,北京伴隨著“疏解”政策的實施,許多社區關系都發生了改變,我們希望在這一輪的社區營建中,社區營建的設計及實施階段可以繞開傳統的營建方法。因此,本文以北京四環市場(潤德立批發市場地塊)為例對社區營建的方式進行一些探索。
關鍵詞:市場更新改造;社區營建
1.選題起源
從“城南舊事”和“鐘鼓樓”這類老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的“社區”鄰里關系幾乎與居民職業、文化高低等無關,大多呈現親密無間、互幫互助的局面,在菊兒胡同設計時,吳良鏞院士帶領的設計團隊也曾對菊兒胡同一期改建做了一系列的調研,其中能辨認出絕大多數鄰居面孔的居民占到了46%,能辨認出部分的占到了29%,一般的居民都有2-3戶非常熟悉的鄰居;而在2013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隨機抽樣的4509人進行的一項有關社區關系的調查。數據顯示,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鄰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認識”自己的鄰居。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這些年來從傳統四合院到大躍進時期的簡易樓再到近現代的多、高層公寓小區,隨著社區形式的變動鄰里關系也產生了莫大的變化。日本建筑師山崎亮在《社區設計》一書中曾提到“:現代人患憂郁癥的人越來越多,據說百萬人以上,一年有三萬人自殺同時也有三萬人孤零零死去,越來越多的高齡退休人士不知道如何參與地區活動,年輕人除了自家與職場、學校以外只通過網絡交朋友或者溝通。”
前期調研及問題:我們此次研究的潤德立批發市場位于什剎海地區的德勝門內大街西側地塊(圖1),潤德立批發市場原名為四環市場,四環市場地處四環胡同而得名,曾經活躍了大半個世紀,于2014年年底已經拆除。四環市場地處老城區臨近護國寺小吃街,周邊有恭王府和梅蘭芳等許多名人故居等景點,而且周邊大多是49年左右的老建筑,人口密度也相對較高,通過實地踏勘與查閱資料我們發現了該社區現存的許多問題:人口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在工作日下午4點左右和周末在街角會看到周邊商販和居民的兒童在街角嬉戲玩耍,然而周邊并無合適的開敞空間;夜晚中老年人習慣到臨近的其他社區公園鍛煉遛彎;四環市場因菜場運輸及周邊居民停車面積不足造成路面擁堵;四環市場拆遷后,取而代之的是周邊的便民菜站,雖然菜價浮動不大,但是周邊居民普遍反映平日里缺少了一處閑逛的公共場所;周邊有大量文保單位深藏在胡同里,對于游客來說不易尋找,而且胡同里極易迷路;菜市場搬遷致使大量外地務工人員被迫遷出。
2.策略
設計初期我們首先從空間的使用者入手,將空間的使用者分為:游客、租戶或原住民(老齡化人群、學齡兒童、中年人群)商販等。對于商販來說,四環市場的拆除使商販逐漸搬出或轉變為以“打游擊”的方式繼續經營,這樣一來,反而加重了道路的擁堵,而且貨物在街道兩側隨意的堆放嚴重影響了周邊胡同的品質。而且商販的子女大多在周邊上學,因此我們希望該地塊能夠提供供給商販經商所需的販賣空間、倉儲空間、物流空間、以及商販子女可以參與融入的玩耍、學習空間等。
3.設計方法
基于以上原因我們將四環市場設計成為一個地表一層地下兩層的“社區綜合體”,將表層空間敞開、改造成社區公園,公園不僅為擁擠的胡同空間增加一處活動場地,而且我們將公園本身設計為一處文保地圖,其肌理主要源自周邊(半徑300米)文保單位地圖的等比縮放,再根據Depthmap確定其豎向交通核的位置。其空間主要為來往的游客充當胡同游導游的作用,每個地塊標有文保單位的相對位置;其次表層空間還可以作為兒童游玩、蔬果種植體驗園區。地下一層空間主要作為商業空間、創客空間以及老幼日托所等社區必備空間。之所以將這些空間設置在一起主要希望盡可能的使人的步行范圍重疊,以促進鄰里問的交往,增大鄰里間的交往機會。而且路網尺度基本參照周邊胡同的路網尺度,這樣能夠保證商業空間的適用性及與周邊胡同尺度的連續性。
4.營建方法
雖然我們這次設計僅僅是一次書面上的探索,但是我們仍舊希望社區營建的設計的實施階段要繞開傳統的營建方法來進行,我們希望在設計師形成設計初稿的基礎上,通過使居民直接參與到設計中去來確定具體的業態,及其所需空間的比例,即通過日本建筑師山崎亮的活動策劃的模式來確定實體空間的規模及設計,比如他曾在《社區設計》中提到的日本有馬士公園和泉佐野丘陵綠地的設計過程,他及團隊在設計中探討了通過以使用者參與活動的方式來促使使用者參與到設計中去,透過使用者打造公園的概念,倡導邊建邊用的概念,即采用建筑師的專業設計為先導,通過社團活動組織使用者,使使用者參與到社團活動中,間接參與到公園的設計與維護中去這樣一來使避免了最終設計的公園是設計師一人的構思的弊端,同樣也避免了設計建成之后公園部分功能或區域閑置或作為他用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