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摘要:隨著城市的發展進步,為了應對城市中出現的內澇問題,提出了海綿城市的發展理念,本文系統介紹了低影響開發技術體系,從LID技術的研究方向、在道路排水中的實際應用以及水資源利用等方面提出建議,力求采用源頭削減、中途轉輸、末端調蓄等多種手段,實現城市中良性的水文循環。
關鍵詞:低影響開發;城市排澇;雨洪利用;徑流系數
引言
隨著我國高速的城鎮化建設進程逐步加快。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原有森林、綠地等自然生態景觀被不透水地表代替,導致雨水滲透量、蒸發量降低,地表徑流量增加,不但破壞了自然界水循環系統,而且導致水土流失。地表徑流的增加加重了城市排水系統的負荷,引發城市內澇,甚至對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基于此,我國開始推行海綿城市的建設,將雨水進行滲、滯、蓄、凈、用、排,實現水文良性循環并對水資源充分利用。
1.低影響開發技術
低影響開發技術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其擁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在美國已經得到多年的實踐應用,最初應用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隨著我國環保意識和綠色開發意識的覺醒,低影響開發技術以及相關的建設理念逐漸被引進來,被我國專業人員廣為研究。低影響開發技術的核心理念是在城市建設開發過程中要保持原有自然環境的水文條件不變,努力把人力影響降到最低,在綠色友好的原則下利用自然環境的力量循環水資源,妥善處理好水資源循環的流量與峰值控制,做好廢物和污水的處理工作。低影響開發技術主要在三個層次上入手,最主要的是城市建設規劃方面,政府的城市規劃部門要對各個區域的地段屬l陛加以限制,在項目招標的時候對環境保護指標做出控制性的要求。其次是在工程項目建設層次上的安排,要提高項目設計團隊的綠色開發意識,保證項目在開發實施過程中嚴格遵守低影響開發的規定。最后是在項目完成之后的日常維護層次上,要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嚴格把控運營方的資質,確保低影響開發理念在實際生產中的落實情況。
2.低影響開發技術在工程中的應用分析
2.1增加雨水滲透量
傳統模式下城市場地開發以建設“灰色基礎設施”為主,增加了不透水地表的面積,改變了場地原有的水文條件,導致場地蒸發滲透徑流比例急劇改變,蒸發蒸騰量與滲透量逐漸降低,地表徑流量逐漸增加。徑流系數變大,極大地改變了原有場地對雨水的響應機制,大部分雨水沒有滲透或者蒸發蒸騰路徑,不得不形成地表徑流。低影響開發技術中有較多技術在源頭上來復原三者的比例,特別強調通過改變下墊面改善增加雨水滲透量,如利用雨水花園、低洼綠地、樹池等,通過土壤的儲存作用,將雨水短暫性的滯留然后緩慢滲透到地下,在滲透過程中雨水中的污染物經土壤和植物的吸收,使雨水得到凈化。在有湖泊、濕地等景觀水體的場地,開發時可進行雨水徑流路線規劃,使雨水流入湖泊、濕地等,以增加其持久滲透量。還有透水鋪裝、儲水網格等,其基層儲存的徑流雨水在孔隙中邊儲存邊滲透,可增加道路底部的雨水滲透量。
2.2道路雨水收集
通過對道路斷面的布置,將道路路面的雨水匯集流入綠化帶或樹池,從而達到綠化用水和城市地下水的補給,形成雨水資源化利用的生態道路。達到道路綠化面積最大化、呼吸面積最大化、最水最大面截留的目的。主要方式:降雨一匯水一過濾一滲透一溢流一排水。綠化帶及樹池標高低于道路路面標高,初期徑流雨水進入綠化帶,徑流雨水到達一定高度后,溢流至雨水口,排人市政排水管道。在某地河道綜合治理項目中,也采用了相關的LID技術,旨在達到更好的雨水管理效果和生態效應。該設計按照低影響開發的理念,將道路紅線范圍內的雨水進行了源頭收集和處理,主要分兩個部分排出:一部分為了防止道路上發生內澇由市政雨水管網排出,通過設置在車行道側石上的雨水口收集至市政雨水管網中,最終排入下游河涌;另一部分充分利用道路兩側綠化帶,從小規模的源頭控制,達到對暴雨所產生的徑流和污染的控制,該部分雨水主要以道路初期雨水為主。道路兩側綠化帶內設置LID雨水處理系統,采用下沉式綠地、植草溝等設施,機動車道中徑流雨水通過側石豁口就近匯流至綠化帶,部分雨水產生下滲,通過滲透管收集雨水后,最終排入市政雨水檢查井。在市政雨水排出口的末端,設置了LID雨水處理設施,通過滲透作用進行水質凈化處理后,最終排人河涌。人行道采用透水路面,其中面層均采用透水磚。
2.3雨水資源利用
雨水資源進行收集后,可以將收集到的水資源納入城市用水體系,參與城市內部的水循環。可對雨水進行不同層次的凈化,將不同等級的水用在不同的用途上。比如初步凈化的水資源可以用于道路灑水,城市綠化帶的澆灌上。再次凈化的水可以引進城市的造水景觀中,比如廣場噴泉等等。另外還可以利用回用水的管道讓這些水資源進入建筑內回用,例如用于馬桶等沖洗回用水,達到水資源利用最大化。
3.結語
建設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技術對構建環境友好型的城市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城市建設規劃人手大力推進低影響開發技術的實踐應用工作,低影響開發技術和傳統排水理念上相結合,將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落實在工程實際中。從改變下墊面形式、合理采取蓄水、下滲措施,采用源頭削減、中途轉輸、末端調蓄等多種手段,實現良性水文循環,有效削減暴雨洪峰流量,延緩峰值到達時間,減少進入道路排水管道中徑流雨水,減輕暴雨時排水管道的負荷。提高城市建設時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維持或恢復城市建設的“海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