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瑞鶴
摘要: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現代城市都面臨著內澇水患與水資源短缺這兩種城市病,內澇水患這一問題在雨季尤為明顯。新城市病給城市發展帶來了許多不良的影響,同時也給居民帶來生活上的不便。因此,我們應該重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綠色海綿;雨洪管理;生態洪調蓄;安全格局;分析規劃路徑
引言
隨著現代城市化的建設,許多大中型城市已經出現洪澇這種新城市病。例如北京、上海、武漢、長沙等等,這些城市都遭遇了雨季必將洪澇的事件,造成了“內陸看海”的新型奇觀。新城市病一方面造成了城市交通癱瘓、對市民安全存在著威脅;另一方面,中國早被聯合國評為“水資源緊缺國家”,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被認為供水不足,其中110多個城市被認定為嚴重缺水。這兩種問題同時出現是有原因的,第一:一直以來,城市中大面積的地面都是按照傳統的城市開發方式建設的,都使用的是不透水的地面,這導致了地表徑流增加,水流聚集時間被縮短,這種情況給雨洪調蓄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第二:傳統的城市排水理念是“使雨水盡快遠離城市”,這一理念現今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城市雨洪管理的要求。以排為主的應對方式指的是排水主要依賴于市政的排水官網在短時間內對雨水的接納,并且通過管道進行排出,這種方法既對市政的排水管道造成了非常大的壓力,也沒有充分考慮考城市缺水的問題,沒有將雨水進行良好的利用,使得水資源的流失,導致有效資源的浪費。
1.國外雨洪調蓄的實踐
雨洪調蓄是雨水儲存和雨水調節的總稱。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國際上就開始了對雨洪調蓄進行研究,雨洪調蓄理念的雛形就是針對雨水的調節和對雨水的儲存進行研究。世界上對雨洪調蓄研究最早的國家之一就是美國,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開始注意對雨水的收集、凈化和儲存,并且制定規定:在所有新開發的地區實施就地滯洪蓄水的方案,在新開發的地區的雨水徑流要小于之前所開發的地區。除了美國,德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研究雨洪調蓄理念的國家之一,在同一時期,德國已經開始建立和完善雨洪調蓄技術及其相關條例。在1989年,德國出臺了一部有關于雨水利用的法律《雨水利用設施標準》,這代表著第一代雨水利用技術的成熟。主要采取的技術措施是下凹綠地,植被滲溝等,另外也采取景觀水體收集進行雨水的調控。日本在1980年就大力推廣雨水貯留滲透計劃,鼓勵居民對雨水資源進行收集和再利用,致力于復活泉水、補充和涵養地下水以及恢復河流基流。1992年,日本頒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總體規劃”,提出將雨水滲溝和透水地面作為城市總體規劃中的組成部分。
相比于國外的城市雨洪調蓄系統的研究和實踐,我國的雨洪調蓄系統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主要限制在城市小區,并且以工程設施的探討為主,缺乏相對完整的雨洪管理,保護水質和景觀綜合效應為目的的宏觀方面的雨洪管理規劃。
2.生態雨洪調蓄系統規劃的主要理念
2.1理念闡述。生態雨洪調蓄系統的規劃設計的表現就是現代化海綿城市的建設。現代化海綿城市的建設一方面是通過城市透水鋪裝、植被的滲透以及濕地和其他水體等類似的景觀要素來實現對雨水的資源再利用,充分做到了對自然水循環的系統建設,達到了分散蓄留、凈化和吸收雨水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完成了自然水循環的系統建設,就可以加強城市在雨季應對暴雨和內澇的能力,減少城市內澇的事故的發生;除此之外,通過對雨水的充分利用,將城市中的濕地系統進行重建,不僅能夠使得雨水資源被有效利用,而且使得城市生態基礎更加的多元化。
2.2技術路線。本規劃從場地的生態安全格局進行分析和作為出發點,判斷在城市開發過程中需保護和維護的關鍵斑塊和景觀廊道,再結合生態基礎設施布局制定雨洪調蓄系統的宏觀空間骨架;對城市道路定線和小區地塊劃分做進一步配合,逐級逐層細化雨水管理區的結構和對雨水控制指標,并對系統的雨水承載容量進行仔細驗證。
2.3構建格局。景觀生態安全格局了理論提出:景觀中存在著某種潛在的空間格局,被稱為生態安全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是由景觀中某些關鍵性的局部,空間和位置所構成的,其對維護或控制某種生態過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對阻力面進行建設;第二:建立場地生態基礎設施,主要的核心是生態廊道;第三:按照雨洪管理的要求進行扣減格局的建設,主要是以生態廊道為主,一次建設綠地、匯水廊道等等。
2.4設計系統。在生態雨洪調蓄系統中,要將三個層次的雨洪管理區和三個層次的雨水控制要求做到一一對應。分別是:三級管理區控制36mm/h(一年一遇)降雨;二級管理區控制45mm/h(兩年一遇)暴雨;一級管理區控制50mm/h(三年一遇)暴雨。做好各個管理區的相應配套設施,從地表徑流的源頭就開始層層滯留,逐級減少的雨洪調蓄體系。
2.5用地指標。依據城市規劃用地標準,一二級雨洪管理的設施設備主要依托城市中的公共綠地進行投資建設;根據生態廊道寬度設置的要求,設置一級雨水設施設備占地約在11%,耳機雨水設施占地4%,三級管理片區總共占地70%,其中,三級雨洪管理設施主要依托小區內綠地建設。
3.總結
作為城市的“綠色海綿”,生態雨洪調蓄系統轉變了傳統的城市解決雨水的思路。一方面減輕了城市中管道排水的負擔,另一方面提倡將雨水作為一種可再利用的資源,解決城市缺水嚴重和雨季洪澇的問題。生態雨洪調蓄系統具有多功能性和可塑造性,使得其不但適合用于城市的建設與開發,還將逐步走向舊城區和易出現洪澇的城市改造計劃,提高城市抵御暴雨的能力。構建“綠色海綿”,不僅解決了城市生態安全的問題,更是探索了一條生態的景觀設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