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福
摘要:建筑混凝土結構開裂問題由來已久,引起混凝土結構開裂的原因較多,需要按實際情況做好裂縫的檢測與鑒定工作,以便于后期裂縫處理工作的進行,繼而有效的控制混凝土結構裂縫的產生,進一步降低裂縫對整體結構的影響,因此本文就混凝土結構開裂的檢測鑒定與處理措施展開探究,并總結出混凝土結構開裂的相關檢測鑒定方法及有關原則與其及時有效的處理措施。
關鍵詞:混凝土;結構開裂;檢測;鑒定;處理措施
引言
近年來,建筑數量的增加使建筑的維護難度逐年上升,諸多的建筑在使用過程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混凝土裂縫,給建筑未來的正常使用埋下嚴重的安全隱患。為能夠確保建筑的安全性與穩定性,需要相關技術人員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好相關的檢測與鑒定工作,并制定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案,從而為建筑的維護、管理及正常使用提供有利的技術支持。
1.混凝土的構件的裂縫鑒定與檢測
1.1尋找標注裂縫
裂縫的尋找與標注要做到絕對仔細。寬度相對較大的裂縫辨識度較高,易于對其進行尋找與標注,而寬度相對較狹窄的裂縫,則給其尋找與標注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裂縫過小肉眼無法辨識,則可采用表層注水的方式,對裂縫的位置進行查探。在裂縫尋找過程中,主要將混凝土結構裂縫納入標注的主要目標,由于抹灰層并不會對結構強度與安全性產生任何不利影響,因而抹灰層的裂縫不需要納入檢測的范圍之內。
1.2描繪裂縫的形態
裂縫的形態受多種因素影響,裂縫形態描繪主要根據裂縫的延展方向及裂縫深度判斷,同時對于結構形態與裂縫的長度、寬度及數量等數據,也應及時的呈現在裂縫形態描繪中,以便于后期對裂縫進行系統的統計工作。
1.3裂縫的檢測
裂縫檢測的判斷標準主要是寬度與深度,在裂縫的貫通面與漏水方面,應按照裂縫穩定性進行判定,如裂縫穩定性,具有繼續向四周擴散的趨勢,則應根據裂縫原位加載試驗的結果進行檢測工作,如裂縫穩定性相對較好,則沒有必要進行裂縫的原位加載試驗。
2.混凝土裂縫檢測的原則
2.1公正性
混凝土裂縫檢測是確保建筑安全穩定的重要舉措,需要檢測人員杜絕外部環境因素的干擾,堅持原有的檢測結果與修整意見,對存在爭議的混凝土裂縫,應采取理陛對待的態度,進而從最大程度上確保混凝土檢測的公正性。
2.2客觀性
客觀性檢測原則不容忽視,要在確保建筑安全穩定的基礎上廣泛吸納各方意見,通過意見匯總來進行判定。個人意見并不能改變客觀事實,混凝土裂縫檢測結果仍需要以數據為核心,根據實際的檢測數據下結論,從而提升檢測結果的可信度與真實性。
2.3科學性
科學合理是混凝土裂縫檢測的基本原則,首先要按照相關數據標準進行檢測計劃的制定,而后根據實際的檢驗結果進行數據的分析,最后采用合理的方式對混凝土裂縫檢測結果進行測定。
2.4全面嚴密性
裂縫產生的原因較多,需要將工程結構及建筑設計因素考慮在內,以此降低檢測結果的誤差。混凝土裂縫檢測要做到絕對全面,對每一個裂縫的構成信息均要充分的進行了解,裂縫檢測不應根據裂縫的大小而定,無論裂縫的結構大小,都應將其納入主要的檢測對象中,從而避免混凝土裂縫檢測遺漏情況的發生。
2.5公開性
公開性原則是較為核心的主要原則之一,首先要將相關信息對建筑所有者及建筑承建方等受直接影響的群體進行公布,而后在混凝土裂縫檢測過程中,也要做好實時信息發布工作,進一步確保各方群體的知情權,并根據所收到的意見,對信息進行公開處理,從而使公眾對檢測結果均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于保證混凝土裂縫檢測在符合規定的標準環境下進行。
3.裂縫的處理
目前,對于混凝土裂縫的處理,世界各國并未有較為統一的處理標準,相關處理模板均按照實際的使用要求及安全標準執行。混凝土裂縫處理標準之所以難以統一,是由于各不同建筑的內部結構及設計用途有所不同,其使用年限與材料構造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一旦標準的制定過于統一,將使其失去一定的靈活性,因此不僅不能達到裂縫處理的預期效果,反而容易造成更為嚴重的安全事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裂縫的處理需要按照實際的需求制定詳細的處理方案,進而保障其符合建筑使用的相關安全標準。
現有裂縫處理標準最為嚴格的標準要求裂縫寬度保持在0.1mm以下。在經過長期的試驗與研究探索后,各國均在建筑技術上進行優化,使建筑混凝土裂縫檢測允許寬度提升至0.2mm以下。在建筑結構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如鋼筋混凝土未出現變形與腐蝕情況,則可將標準增加至0.3mm以下。但在環境相對惡劣及自然條件較差的區域,則混凝土裂縫處理標準仍按0.1mm執行。
3.1表面處理法
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貼補法,表面涂抹適用范圍是漿材難以灌入細而淺的裂縫,深度未達到鋼筋表面的發絲裂縫,不漏水的縫,不伸縮的裂縫以及不再活動的裂縫。表面貼補(土工膜或其他防水片)法適用于大面積漏水(蜂窩麻面等或不易確定具體漏水位置、變形縫)的防滲堵漏。
3.2填充法
用修補材料直接填充裂縫,一般用來修補較寬的裂縫(大于0.3mm),作業簡單,費用低。寬度小于0.3mm,深度較淺的裂縫或是裂縫中有充填物,用灌漿法很難達到效果的裂縫以及小規模裂縫的簡易處理可采取開v型槽,然后做填充處理。
3.3灌漿法
在裂縫表面填充、涂抹水泥砂漿或其他化學合成材料(如環氧樹脂漿液、甲凝、丙凝等)。此法應用范圍廣,從細微裂縫到大裂縫均可適用,處理效果好。
3.4結構補強法
因超荷載產生的裂縫、裂縫長時間不處理導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災造成的裂縫等影響結構強度可采取結構補強法。包括斷面補強法、錨固補強法、預應力法等。
4.結語
混凝土結構開裂問題不可避免,受壓力與重力的作用,混凝土裂縫容易在使用過程中逐步擴大,進而威脅到整棟建筑的安全與穩定,所以要對存在裂縫的區域進行及時的處理,并做好相關的檢測工作,以此保障建筑建構的穩定及建筑的正常使用,繼而進一步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使其能夠在使用過程中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