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羅布泊——一個神秘又令人恐懼的地方。我國科學家彭家木、探險家余純順先后在那里失蹤、遇難;那里,沒有一棵草、一條溪,夏季氣溫高達70℃,天空中不見一只鳥,沒有任何飛禽敢于穿越。可誰能想到從前的它卻是人間天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作者以飽含憂思的筆調,描述了羅布泊的今昔,表達了作者為羅布泊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而痛惜的悲憤心情,呼吁人類增強環保意識,增強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妙語品味】
1.號稱千年不死的胡楊林啊,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終于變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是向誰伸出求救之手!
作者將胡楊擬人化,賦予胡楊以人的感情,“不愿倒下”“掙扎”“痛苦”“求救之手”等詞語都描繪出了今日羅布泊的荒涼,令人心靈激蕩,表明了作者為人類盲目破壞環境的行為痛惜不已。
2.站在羅布泊邊緣,會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這里已脫盡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膚筋骨。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
羅布泊像人一樣,暴露在70℃的高溫下,怎能不痛苦呢?我們仿佛能聽到它痛苦而又無奈的呻吟。
3.此時此刻,我們停止了說笑。那一片巨大的黃色沙地深深地刺痛著我們的心,使我們個個心情沉重。3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楊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這瞬間從我們的眼中消失了。
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
作者直接抒情,語氣沉重,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這出悲劇”指羅布泊從綠洲變為沙漠,“又”表示再一次,說明人類不止一次地制造了悲劇。作者有力地譴責了人類盲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警示人們對環境問題、生態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4.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
這句話運用了排比修辭,三次呼喊“救救”,一次比一次感情激動,表達了作者拯救生態環境的強烈愿望:青海湖、月牙泉這些像羅布泊一樣美好的地方,不要再成為“消逝的青海湖”“消逝的月牙泉”。這呼聲表達了作者強烈的環保意識與憂患意識,振聾發聵,警醒世人,點明了文章的中心。
即學即練
結合段落語境,按要求回答問題。
1.我站在這孑然凄立的胡楊林中,祈求上蒼的淚,哪怕僅僅一滴;我祈求胡楊,請它們再堅持一會兒,哪怕幾十年;我祈求所有飽食終日的人們背著行囊在大漠中靜靜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想為那些仍繼續拼搏的戰士而哭,為倒下去的傷者而哭,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也許這些苦澀的淚水能化成蒙蒙細雨再救活幾株胡楊。然而我不會哭,胡楊還在,胡楊的精神還在,生命還在,蒼天還在,蒼天的眼睛還在。那些傷者將被療治,那些死者將被祭奠,那些來者將被激勵。
——潘 岳《西風胡楊》
試分析選段中作者為什么“想哭”,然而又“不會哭”?
2.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真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你見過這樣的果實嗎?細長的果實干干癟癟的,果皮內卻“塞滿”了種毛。當果皮裂開時,充滿彈性的種毛就全部彈出,形成無數個細細的然而韌性十足的“發條”,大風一起,“發條”彈開,種子就像蹦床運動員一樣蹦入空中,去進行神奇的旅行。
——范 汜《種子遷徙有奇招》
你認為選段中最富有情趣的一句話是什么?請談談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