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 斐
奮發讀書學習 克服能力不足
□ 艾 斐

奮發讀書學習、克服能力不足,自當是“兩學一做”的題中之義與核定內容。
在改革的深水區和發展的關節點,面對“四種考驗”和“四種危險”的來襲與挑戰,我們必須敢于應對,勇于擔當,將考驗變為熔爐和砧石,使危險化作力量與信念。而此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和核心要領,便是必須盡早、盡快、盡大、盡好地強化和提升我們的執政能力與執政水平。為此,我們便定當奮發讀書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它不僅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航標與引擎,而且是我們在深化改革、創新發展、走向未來過程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那么,文化何有、文化何在呢?這就需要我們首先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充分認識文化的性質、源流、價值和意義以及文化的形成過程與存在方式,并對之加以持久而有效的積累、傳承、創新和發展,使其深深地扎根在我們的生活里,釅釅地融匯在我們的心靈中,以至成為我們的思想基因、智慧源泉與精神爝火,成為我們的奮斗目標和前進動力。為此,我們就必須在堅持不懈的學習中使自己擁有文化,成為文化的涵負者、汲取者、弘揚者與創新者,以文化之力使自己實現豐贍和提升,以自己之力使文化得到弘揚與發展。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堅持認真讀書學習,便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略與方式。因為書既是文化的轉換形態,又是文化的存續方式。在人類文明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既有物質的創造,又有精神的創造,將這些創造成果和創造實踐總結出來、記錄下來,便成為了書。所以,認真讀書便是對人類有史以來最具創造價值、智慧結晶和文明內蘊的經驗與精神的有效傳承與有力發展。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讀書便成為人與人類社會得以持續進步和提升的最基本、最常態化的方式與動力。是啊,在幾千年的歷史衍繹與社會變革中,人們創造了以物質和精神為主體內容與基本形態的社會文明,但隨著歲月的塵封和磨洗,物質的東西漸漸損耗了、銷鑠了、湮滅了,而精神的東西卻以“書”的形式永久地留存下來,成為文明與智慧的永恒結晶。時至今日,人們還能看到的物質文明大概只有長城、故宮等越來越少的實物見證了,而精神文明的創造性結晶卻以“書”的形式近乎完美無缺地保留了下來。一如《易經》、《詩經》、《道德經》、《論語》、《孟子》、《書經》、《左傳》、《離騷》、《史記》、《山海經》、《準南子》,又如《黃帝內經》、《資治通鑒》、《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昭明文選》、《康熙字典》、《夢溪筆談》、《水經注》、《徐霞客游記》、《天工開物》、《本草綱目》,再如“宋人平話”、《金瓶梅》、《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臨川四夢”、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章回小說,乃至魯、郭、茅,巴、老、曹的詩歌與小說創作等。這些以“書”的形式存在的文明成果,不僅從5000年前流傳到了現在,而且它還會千年萬載地繼續流傳下去,并成為對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的真切記錄與客觀印證。事實上,也正是這些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精神成果和智慧淵流,才構成了中華民族的5000年文明,也才賦予了我們無比強大的文化自信,并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與生命源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棲息地,包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華民族自我確認、自我闡釋、自我表達的符號系統,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依舊巍然屹立的精神支撐,是人類文明百花園中的絢麗花朵。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棵參天大樹,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
在改革的深水區和發展的關節點,面對“四種考驗”和“四種危險”的來襲與挑戰,我們必須敢于應對,勇于擔當,將考驗變為熔爐和砧石,使危險化作力量與信念。而此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和核心要領,便是必須盡早、盡快、盡大、盡好地強化和提升我們的執政能力與執政水平。為此,我們便定當奮發讀書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二
顯而易見,文化自信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乃是具有根本性與指向性的價值與意義的。然而,要獲致文化自信,則首先必須掌握文化和秉持文化。那么,如何才能實現這一追求與愿景呢?最直接、最主要,同時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便是認真讀書學習。而要做到認真讀書和有效讀書,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實際上卻并不那么容易,特別是對于處在消費時代和信息時代的我們來說,尤其難上加難。為什么呢?因為隨著知識爆炸和歷史遷延,書越來越多了,如何選擇應該讀和需要讀的書,便大有學問。此外,在信息社會中,隨著傳媒幅面的不斷擴大和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們常常會被淹沒在信息傳輻的汪洋大海之中,并因此而失卻選擇閱讀的節制性和自主性,從而難以在有限的時空中實現有效閱讀。市場經濟刺激了功利主義的膨脹,誘使人們在對書目的選擇中往往自覺不自覺地以工具理性壓制和取代了價值理性,并因此而導致在書目的選擇上多是應勢、應試和應用之類,從而造成長思想、長精神、長智慧、長素質、長道德、長品格的書,常會被排斥和冷落。另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地球村”的新世態中,缺乏民族根基和鮮有對傳統文化秉具認同感的青年人,更會由于敏感、好奇和異趣之惑而過分崇尚西方文化和域外文化,與此同時卻對民族傳統文化多有藐視和菲薄,以致造成在文化認同與接受上的諸多褊仄與偏頗。凡此種種,都造成了“讀書難”和“難讀書”的選項錯位與精神困頓,其后果或將是不堪的、嚴重的。故爾,必須對之施以定向和定位式的針對性啟迪與前置性引導,以便實現正確讀書和有效讀書。一旦將讀書選項扳回至正確方向與正常路徑,那就自然會產生有益、有理、有道的溢出效應,遂使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成為中華民族和改革時代的同心圓與共識譜。
這是我們的追求和愿景,這更是我們的方向與道路。特別是在當前情況下,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這便是:中國人的讀書量已經明顯地落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后面,特別是與世界人均讀書最多的以色列形成了巨大反差。以色列人均年讀書量為64本,而我國的人均讀書量連年來卻都在1.5本到3.6本之間徘徊,這不僅讓英國、俄羅斯等歐洲國家感到納罕,而且就連印度、斯里蘭卡這樣的南亞國家也大為驚奇。特別是在原本就已很少的讀書中,更多為如何考試、如何賺錢、如何升職、如何娛世之類純工具理性的書。至于對傳統文化和經典著作的閱讀,那就更是少之又少了。人們發現,在一些公共場所或者國際航班上,中國人都在看電腦、玩手機,而讀書的則大都是歐美人士。這很蹊蹺啊!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的中華兒女,卻似乎對文化和文明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疏遠與淡漠。之所以異乎尋常,就是原本不應該這樣而事實上卻成了這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天道所賜予人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在這樣有限的生命和有限的時間里,人要有所作為,有所進取,有所創造,有所貢獻,就必須用優良的素質、品格、智慧和能力,來進行創造性勞動和實現創新性發展。然而,這優良的素質、品格、智慧和能力卻并非自然天成與必然天賦,而是要靠人自身的努力學習和潛心汲取才能獲得。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讀書便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舉措和關鍵的步驟。所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他甚至坦言:“朝問道,夕死可也!”事實上,孔子的一生都是在“文”教、“行”教、“忠”教和“信”教中度過的。這,并不是孔子的特立獨行和任性為之,而實在是一條規律、一個法則,即:但凡有識、有知、有德、有為者,務須勤學苦讀、精思深研,以智務事、以道修身,學而不倦、讀而有得。這個事實早已被社會實踐所屢加證明。大英博物館至今還存留著“馬克思的足跡”,由于馬克思長期在那個固定座位上讀書,他的雙腳竟然將坐位下的石板地磨出了兩道深深的印痕。去過中南海毛主席故居的人都會看到,毛澤東的床鋪一年四季總是被各種各樣折住頁碼、夾滿紙條的書籍占去一大半空間,而在他的衛生間里也特地安置了一張摞滿各種書籍的小桌;一部《二十四史》,毛澤東居然讀了10余遍,且到處都寫滿批語、畫滿圈點;而對《共產黨宣言》,毛澤東一生所讀則多達100遍以上;一部《魯迅全集》,被毛澤東從延安的土窯洞一直帶到了中南海的床榻前,日日夜夜都陪伴著他;就連《紅樓夢》這樣的純文學著作,毛澤東也竟然閱讀了6遍以上。他說過,誰不讀《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誰就不是中國人。據不完全統計,毛澤東一生讀過的書至少也在10萬冊以上。至于習近平,那就更是以奮發學習作為終身任務,將優秀書籍當成終生伴侶。他說,讀書已成為他的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而這種習慣和方式乃是早在陜北梁家河插隊時就已養成了。他從自己的切身體會出發,特意告誡全黨同志,定當要“以學益智,以學修身”。他說:“本領不是天生的,是要通過學習和實踐來獲得的。”而其實,讀書也是實踐,只不過是將前人和他人的豐富社會實踐加以學理化、書面化的表達罷了。
讓我們牢牢記住習近平總書記的期愿與教導:“事業發展沒有止境,學習就沒有止境。”“全黨同志一定要善于學習,善于重新學習。同過去相比,我們今天學習的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這是由我們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決定的。”
(責編:張靈霞)
山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教授、山西省優秀專家、山西省文化領軍人才、國務院“特貼”專家(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歷任省社科聯黨組書記、省社科院副院長等。現為山西省社科院首席科學家、太原社科院名譽院長、山西省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英格蘭皇家藝術基金會永久顧問、世界教科文衛組織副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