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天下
母乳喂養到底好不好?
編輯/天下
研究由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的一個研究小組完成。研究中,科學家讓300名新媽媽對寶寶“脾氣”進行了描述和評價,并調查了這些孩子是吃母乳還是吃嬰兒配方奶粉。調查結果顯示,137個嬰兒純母乳喂養,88個嬰兒只吃嬰兒配方奶粉。其余91個嬰兒母乳和奶粉搭配喂養。純母乳喂養的嬰兒脾氣“更具有挑戰性”,哭鬧更多。
研究人員表示,嬰兒“易怒”純屬自然現象,雖然吃配方奶粉的孩子似乎更容易滿足,也更容易安撫,但是母乳喂養依然是最佳選擇。專家們表示,為了孩子一生的健康,希望廣大年輕父母盡量選擇母乳喂養。
在英國,大多數母親盡量母乳喂養,但是最近,母乳喂養率下降了1/3。英國衛生部建議,孩子出生后頭6個月應該純母乳喂養。很多年輕母親放棄母乳喂養的理由是“光吃母乳,無法滿足我的寶寶”,科學家表示,很顯然,這些母親將孩子哭鬧歸咎為“母乳吃不飽”的表現。其實,嬰兒哭鬧屬于正常現象,是小家伙與母親交流需求的一種方式,嬰兒哭鬧大多數情況并非意味著有任何“警報”。比如,有些哭鬧表示“我累了”或“我想睡覺”,而非“我餓了”。

研究負責人肯·昂格博士分析指出,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會體驗“吃東西具有安慰作用”,嬰兒也不例外。吃配方奶粉的孩子之所以更乖,更少哭鬧,一大原因可能是他們吃得過多。吃奶粉的孩子表現“更滿足”,但是研究發現,這些孩子更可能出現營養過盛,體重增長過快等問題。
英國全國生育聯合會專家羅茜·道茲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結果對新生兒父母意義重大,可以讓更多的父母進一步理解母乳喂養的特點及重要性。
母乳喂養的好處被過分夸大,并可能增加孩子的哮喘風險。專家認為,真正使兒童表現好的并非母乳喂養,而是母乳喂養背后的良好家庭環境。
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辛西婭·科倫博士表示,公布這一結論并非為了嘩眾取寵,而只是想讓無法實施母乳喂養的媽媽們免遭責難。
科倫博士從7319對喂養方式相同的兄弟姐妹和1773對分別采用母乳和牛奶喂養的兄弟姐妹中抽取了8237名兒童作為研究對象。
科倫博士認為,過去的研究都只著重家庭與家庭之間的比對,而不同家庭的種族、年收入、父母教育水平、母親就業情況都不同,這些會影響媽媽們母乳喂養的頻率和時間長度。同時,家庭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高,也會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好的條件。
科倫博士比對了這些孩子的體重指數、肥胖情況、是否患哮喘、是否有多動癥、依戀父母程度和行為表現等數據,分析其在詞匯、閱讀、數學、智力、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得分。當調查范圍是所有家庭時,母乳喂養的結果更好;但當調查范圍縮小至同一家庭、不同喂養方式的孩子們,兄弟姐妹間的差異趨近于零。
研究人員因此認為,母乳喂養的孩子表現得更好,也許是因為母乳喂養背后的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而不是母乳喂養本身。
科倫博士說:“我并不否認母乳喂養的好處。母乳喂養的確有助于增加新生兒的營養和免疫力。但如果真的為了這些母親和孩子著想,我們還應該關注更多因素。”

據《每日郵報》報道,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母乳喂養的寶寶更易長蛀牙。母乳喂養的時間太長,次數太多,孩子第一顆牙齒出現蛀牙的風險可能較高。孩子2歲以后,母親哺乳次數越多,孩子發生嚴重早期蛀牙的風險就越大。研究報告發表在《傳染病學年鑒》上。
領導該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本杰明·查菲和同事,對巴西阿雷格里港市458名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進行調查,在這些孩子多數已經達到了可以吃固體輔食的年齡。然后在孩子們6個月、12個月和38個月大的時候為他們做了檢查。
6個月的時候,研究小組調查了嬰兒在前一天喝了多少瓶母乳,以及是否喝過其他液體。在12個月的時候,父母要報告是否給孩喂了特定的29種食物,包括水果、蔬菜、豆類、動物內臟、糖果、巧克力牛奶、餅干、蜂蜜、軟飲料或甜餅干等。之后,兩位訓練有素的牙醫分別檢查了所有的嬰兒。
結果發現,母乳喂養6個月至2年的孩子40%長有蛀牙,而母乳喂養超過2年,這個比例即增加到48%。
查菲博士說道:“我們的研究并沒有表明,母乳會導致齲齒。”據他推測,母乳和現代食品中的超高含量的糖一起,導致了那些吃母乳時間過長的孩子患上了齲齒。目前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具體原因,但這項發現也符合目前的牙科指導方針,后者建議寶寶萌牙后須避免按需哺乳。
羅切斯特大學口腔生物學中心教授威廉·鮑恩說,母乳有兩種可能會導致齲齒發生。一是人奶本身,本來就會促進蛀牙。二是母乳的物理性質,甚至是人工喂養,都有可能導致問題發生。當嬰兒吮吸母親乳房或奶瓶的時候,寶寶的牙齒就封鎖了嘴里的唾液。這道物理屏障防止唾液分解細菌,增加長蛀牙的機會。
不過,好消息是清潔嬰兒的牙齒很容易。在寶寶長第一顆牙齒前,用一塊蘸濕了的紗布輕輕一擦就能有效清潔嬰兒口腔。當然,把多余的食物從嘴巴里掏出來是最重要的。另外,請和兒科醫生探討寶寶斷奶的最佳時機。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母乳喂養的嬰兒在兒童期尿床的可能性更小。
研究人員在對55名5~13歲尿床兒童和同年齡段117名不尿床兒童進行調查后發現,在尿床兒童中僅有45%是母乳喂養,而在不尿床兒童中81%是母乳喂養。
據《印度時報》報道,《國際流行病學雜志》刊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學家主持的一項國際研究發現,母乳喂養有助于降低兒童肥胖癥危險。
研究表明,母乳喂養對青年時期脂肪量和肥胖相關基因(FTO,肥胖基因)具有積極的影響。多年來,科學家一直使用身體質量指數(BMI)跟蹤調查兒童及成年人體重超標和肥胖癥問題。早期研究發現,肥胖基因的一個常見變體會增加青年人肥胖癥危險。研究發現,嬰兒期至少吃母乳3個月,有助于逆轉肥胖基因變體的作用。
研究負責人勞倫·布里奧萊斯博士表示,兒童肥胖癥問題很嚴重,會直接影響到日后患長期慢性疾病的危險,增加醫藥費用。研究表明,母乳喂養是防止肥胖癥的有效早期干預措施之一。
英國研究團隊經調查發現,吃母乳長大的嬰兒比吃配方奶粉的嬰兒更容易進入社會的高階層。該研究稱,兩者的概率相差達到24%。
法新社報道稱,發表在《兒童疾病文獻》雜志上的該研究報告說,吃母乳的孩子成年后,社會地位下降的可能性也減少了20%。
該英國研究團隊指出:“我們的調查增加了母乳喂養有益健康的證據,顯示哺乳可能給孩子帶來終生的社會效益。”
研究小組研究了17419名在1958年出生和另外16771名在1970年出生英國人的資料,比較了他們在10歲或11歲之后到33歲或34歲期間的社會階層,以及他們是否為母乳喂養。
報告指出,社會階層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非技能型、技能型、專業型和管理型。
報告顯示,在1958年組別中,有68%的人嬰兒時是吃母乳的,而1970年的小組中則只有36%。這是迄今最大規模針對母乳喂養和社會地位相互關系的調查。
研究人員把后來定期隨訪的數據收集起來,并且加入了對大腦發育和情感壓力水平等因素的考慮。報告說:“智力和壓力因素約占母乳喂養總影響的36%,母乳喂養有助于腦部發育,進而促進智力發育,這些都能推動社會地位向上流動。母乳喂養的孩子顯現出的壓力跡象也較少。”
作者還指出,母乳含有的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心理療法與身心醫學》雜志刊登德國一項研究,嬰兒期吃母乳的人成年后抑郁癥發病率更低。然而,母乳喂養時間長短對日后抑郁癥的嚴重程度并沒有明顯的影響。
研究人員對52名重度抑郁癥患者和106名心理健康的人進行了對比研究。“母乳喂養”被定義為“吃母乳至少兩周”。結果發現,健康人的母乳喂養率遠高于抑郁癥患者。
學家分析指出,“母乳喂養降低成年后抑郁癥危險”存在多方面原因。比如,給孩子喂奶的母親更可能繼續為孩子營造愛意更濃的成長環境,因而孩子成年后抑郁幾率更小。母乳喂養還可以提高催產素水平,而催產素具有解壓功效。另外,母乳含有幫助預防抑郁癥的成分。母乳喂養還可以降低高血壓等疾病的危險。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母乳喂養的孩子更聰明,而且母乳喂養時間越長好處越明顯。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在《美國醫學會雜志·兒科學卷》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對1300多名兒童接受母乳喂養情況進行了調查,并在這些兒童3歲和7歲時進行了認知能力測試。結果發現,母乳喂養的時間越長,兒童在3歲時的語言理解能力越強,在7歲時的智力水平越高。堅持母乳喂養1年時間,兒童3歲時的“接受語言”能力測試將能增加2.5分左右,而7歲的智商測試將能增加4分左右。當字詞句大量重復后,被動式的“接受語言”就會逐漸轉變為幼兒的“活動語言”。
研究顯示,通常母乳喂養每多1個月,兒童3歲時接受語言能力測試得分就增加0.21分,7歲時的語言智商測試就增加0.35分,非語言智商測試增加0.29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