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鐘二毛
72年前,那個世界上最美的平安夜
作者/鐘二毛

故事發生在1944年12月24日,平安夜。
地點是德國戰區許特根森林。森林深處,一位名叫伊麗莎白·維肯的德國婦女,為了逃避戰亂,帶著12歲的兒子弗瑞斯住在林中一個用于狩獵的小木屋里。遠處,槍炮聲依稀可辨。
伊麗莎白·維肯做了一頓雞肉餐,和兒子靜靜地等待丈夫回來團聚。
突然,有人敲門!
小弗瑞斯以為父親回來了,跑去開門,呀,是美國大兵!
兩名戴著鋼盔的美國大兵站在門前,還有一名則躺在雪地上,像死去一樣。
荷槍實彈的美國大兵沒有一腳踹開木屋,沒有舉槍殺人,他們站在門前懇請主人收留。
伊麗莎白明白了對方的意思,沉默著。納粹德國規定,收留敵軍者格殺勿論!這一點母子倆心里清楚。
出人意料的是,伊麗莎白把美國大兵請進了屋。她將傷兵安置到小弗瑞斯的床上,將床單撕開做成繃帶為傷兵裹傷。又讓兒子去把家里的公雞捉來,另外多拿6個僅剩的土豆,做成圣誕晚宴。
簡陋的木屋里,香氣四溢。
這時候,又有敲門聲!
小弗瑞斯以為又是迷路的美國大兵,去開門,發現是4名德軍士兵!
德國士兵說他們與自己部隊走失,在森林中迷了路,要借宿一晚。
伊麗莎白溫柔地說:“歡迎進來暖和身子,也歡迎和我們共享圣誕晚餐,不過我們還有其他客人,這些人不是你們的朋友,希望你們容納他們。”
德軍士兵警覺并厲聲追問:“是美國人嗎?!”
伊麗莎白回答說:“是。今天是平安夜,你們誰也不準在這里動干戈,請將武器放在門外。”
德軍士兵眼睛盯著伊麗莎白,伊麗莎白靜靜看著德軍士兵。最后,德軍士兵放下了武器,走進小木屋。
小木屋內的美國大兵,早已準備好決一死戰。一名叫拉爾夫·布蘭克的士兵已經亮出了手槍,手指扣在扳機上。
伊麗莎白攔在他們面前,用法語說:“今晚是平安夜,不準殺戮,把槍給我。”
伊麗莎白又收繳了美國大兵的手槍。
德美兩方士兵就這樣共處一室。因為房子太狹小,雙方士兵不得不緊緊地擠在一起,肢體碰觸。他們彼此提防著、警惕著。
唯有伊麗莎白面帶微笑一邊和他們說話,一邊忙來忙去準備圣誕晚餐。
小木屋的溫暖、食物的香氣、伊麗莎白慈母一般的熱情與平和,讓士兵們緊繃的神經慢慢松弛下來。美國士兵將自己的香煙盒掏出來,請德國士兵抽煙,德國兵則從背包中拿出一瓶紅酒和一塊面包,與大家分享。一名德國兵走過去為美國傷兵檢查傷口,并用自己的急救包為他處理和包扎槍傷。雙方的猜忌與警惕漸漸消失。
晚餐端上了桌,伊麗莎白開始吃飯前的祈禱。她含著眼淚禱告說:“感謝主的恩典,讓大家能在這場恐怖殘酷的戰爭中和平地共聚一室;在這個圣誕之夜我們承諾不分敵我,友好相處;我們祈禱盡早結束這場可怕的戰爭,讓人人都能平安回到自己的家鄉,兒子可以和媽媽團聚,可以與姐妹擁抱。”
伴隨著祈禱聲,年輕的士兵們流下了眼淚。他們想念家鄉和親人,渴望和平。
這個平安夜,7名士兵同床共眠。
第二天早上,德國士兵用地圖告訴美國士兵,不要去蒙夏鎮,因為德軍已重新占領該地區,去那里等于自投羅網。德國兵還做了一副擔架,給美國傷兵使用。雙方再三感謝伊麗莎白和男孩弗瑞斯之后,握手告別,朝不同方向走去。
故事仍沒完。14年之后,1958年,小男孩弗瑞斯長大了,他移民到美國夏威夷。在美國朋友的敦促下,他把這段經歷寫了出來,投稿給《讀者文摘》。
多年來,弗瑞斯一直渴望與7名士兵重逢,但一直不能如愿。直到51年之后的1995年,美國電視節目《未解之謎》將弗瑞斯的故事制成視頻播出。不久,馬里蘭州弗雷德里克鎮一家養老院的一位工作人員打電話告訴節目組:他們那兒的一名二戰老兵多年來也在講述同樣的故事。很快,相隔51年后,弗瑞斯和拉爾夫再次見面。二人相擁,喜極而泣。拉爾夫對弗瑞斯說:“你媽媽救了我們的命!”
后來弗瑞斯又聯系上了另一名美國士兵,但他,卻始終未能找到那些德國士兵。
2 0 0 2年,弗瑞斯辭世。同年,好萊塢出品了一部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電影,名字叫《寂靜的夜》(又名《遭遇平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