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新研究中,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研究員馬克·莫斯博士及其研究小組將180名參試者隨機分為三組,分別飲用薄荷茶、甘菊茶和熱水。飲用前,所有參試者完成有關各自情緒的問卷調查。休息20分鐘后,參試者完成旨在評估記憶力和一系列認知功能的多項測試。結果表明,與飲用甘菊茶或熱水的兩組參試者相比,飲用薄荷茶的參試者的長時記憶、工作記憶和警覺度都顯著改善。與飲用薄荷茶或熱水的參試者相比,飲用甘菊茶的參試者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都更緩慢。
莫斯博士表示,兩種茶對情緒和認知產生完全不同的影響,薄荷茶對記憶力具有促進和喚起功效,而甘菊茶具有舒緩和鎮靜作用。
除此之外,薄荷茶還能提神醒腦,有助改善消化不良,緩解咳嗽和咽喉痛等感冒癥狀,消除口臭。大家可以在家或者辦公室種上一盆薄荷,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買些干薄荷。
人們總以為自己大腦登上巔峰,是在自己記憶力最強的時刻,比如十幾二十歲時。我們那時上知古文下背單詞,能在一周內(有時甚至是一天內)學完一學期的課程,還能拿到及格……
然而,十幾二十歲,也是我們不忍回顧的“黑歷史”最多的日子,如果我們的大腦那時候最棒,為什么它把我們一次次領到溝里去呢?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大腦健康中心”的主任,桑德拉·邦德·查普曼就認為,記憶力遠不能代表大腦功能。用記憶力來衡量大腦功能,就像用外表來挑選終身伴侶--外表美丑很容易被注意到,記憶力好壞也很容易分辨;外表好當然是優勢,記憶力好也能帶來許多便利;然而,外表不是親密關系中最重要的因素,記憶力也不是大腦最強的能力。
負責深思熟慮的,是大腦最靠近前額的部分--額葉。科學家們曾以為額葉是大腦最不重要的部分,畢竟,因手術或外傷失去額葉的人也能存活,而額葉不成熟的人看上去活得還挺好--比如十幾二十歲的我們。
但,今天研究表明,在涉及幸福生活時,額葉遠比記憶力更重要。記不住清朝皇帝順序不是大事,總是忘記待辦事項稍有點麻煩,然而,只要額葉運作正常,你就能評估出“該使用輔助記憶的工具了”,然后做出“用本子或軟件提醒自己”的明智抉擇。
如此重要的額葉,卻是大腦中成熟得最晚,衰退得最早的部分。許多人的額葉功能差不多二十來歲才發育成熟,四十歲就開始走下坡路……
除非,我們努力鍛煉額葉。額葉功能就像骨密度,可以通過鍛煉來增加。骨質可以儲備,認知功能也可以儲備。
查普曼提出,額葉功能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衡量——
策略性注意力。實際上就是我們的專注力。在信息超載的重壓下,額葉需要判斷哪些信息可以置之不理,哪些值得關注,并迅速調動大腦集中于重點信息;
綜合推理能力。額葉能從繁雜信息中提煉出要點,確定解決方向,并不斷觀測應用效果,及時進行修正和反思;
熟練掌握機械設備的運轉原理和加工性能,深刻領會安全操作規程,嚴格按規程操作機床設備,機床各傳動部件及時注油潤滑,工具妥善保管、保養,經常檢測精度是否合格,設備出現異常應立即停機檢修,嚴禁帶病操作,正確理解圖紙的技術和工藝要求,制定出正確的加工工藝后再進行有效的加工作業,按質按量完成交待的任務。
創新力。運作良好的額葉不會因循守舊,而是會跳脫出固有的觀念和做事方式,用不同視角看待問題,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
這三種能力,都能通過持續鍛煉額葉來獲得提升。
只要沒有罹患大腦疾病,大腦的絕大部分神經元都能健健康康地陪伴你一生,還會因為不斷鍛煉而愈發高效。比如綜合推理能力,許多人60歲后才達到高峰期。大腦的巔峰時刻,不在過去,也非現在,而是將來--但是

美國普渡大學老年醫學家埃利奧特.弗里德曼發現,對于成年人來說,睡不好會增加他們在晚年行動不便、難以從事日常活動的風險。
研究者對在1995~1996年間收集的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調查涵蓋了3620名年齡在24ˉ75歲的參與者。之后研究者調查了在過去一年里參與者的睡眠問題和生活自理能力,如洗澡、穿衣和行走一個街區等,以及他們完成稍微困難些活動的能力,如彎腰、用真空吸塵器清掃房間、攜帶雜物、爬樓梯、步行1英里或跑步。在兩次調查中,有約11%的參與者有睡眠問題。
分析結果顯示,與睡得好的人相比,在第一次調查中睡眠質你得精心照料你的額葉。
順便說一點。科學家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和90個平均智力的人做比較,形狀和尺寸都無明顯不同,不同尋常的是愛因斯坦大腦各部分的復雜性,額葉尤其復雜。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系統科學家艾伯特·格拉伯達提出一個問題:“愛因斯坦是否天生具備特殊的大腦讓他成為一名偉大物理學家,或者是進行偉大的物理學研究導致他大腦的某些部分出現變化?”量不高的人10年后完成日常活動受限的可能性增大了55%,他們完成稍難一些日常活動受限的可能性也增大了28%。而第一次調查時有嚴重睡眠問題的人,十年后無法正常完成日常生活任務的可能性增加了2倍,有困難的可能性增加了70%。
研究者表示,睡眠不好,人們就不愛運動,還易導致肥胖和炎癥,而這些都會增加致殘的風險。
人人都會打哈欠,感覺疲勞時尤其如此。然而有關哈欠還有很多不解之謎。美國《赫芬頓郵報》近日載文,告知你或許不知道的哈欠趣事。
打哈欠不都是因為困。人們不只是疲勞的時候才會打哈欠。1986年一項小規模研究認為,打哈欠似乎與感覺無聊相關。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刊登一項最新研究認為,打哈欠是為了給大腦降溫,以保持大腦清醒。
打哈欠真的會傳染。一項研究發現,觀看打哈欠視頻的時候,大約50%的參試者也開始打哈欠。2004年一項研究發現,哈欠的傳染性同樣存在于黑猩猩、狒狒和獼猴中。最令人叫絕的是,在看到主人打哈欠時,寵物犬也可能會打哈欠。有時甚至想到或閱讀到打哈欠的情景,也可能會誘發打哈欠。馬里蘭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羅伯特·普羅文博士表示,哈欠會傳染并非奇怪,這與大笑會傳染一個道理,更像是一種社會現象。

關系越親密,哈欠越傳染。2012年一項研究發現,哈欠傳染性在最親密的好友之間表現最強。在遺傳和情感方面關系越親近,哈欠就越容易相互傳染。德克爾博士表示,這可能與“同情理論”不無關系,因為親密朋友及親人彼此之間感情更強烈。
打哈欠可能是疾病信號。某些情況下頻繁打哈欠可能與某些疾病相關。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過度打呵欠可能是迷走神經引起的一種反應,可能表明出現心臟問題。極少數情況下,哈欠不斷也可能意味著大腦出現問題。
胎兒也會打哈欠。研究人員對胎兒張嘴動作是否表明其打哈欠的問題爭論不休。然而,2012年一項研究發現,通過4D掃描圖像即可辨別胎兒打哈欠的真假。美國“趣味科學網”報道稱,研究人員推測,胎兒打哈欠可能與其大腦發育有關,也可能是正常發育過程中的一大標志。
哈欠平均持續6秒鐘。在這6秒中,心率會顯著加快。2012年,研究人員對打哈欠前、中、后身體變化情況展開了研究。結果發現,6秒鐘內發生的大量生理變化與打哈欠密切相關。當研究人員要求參試者做深呼吸之后,這些生理變化不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