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堃
退燒藥的那些事
文/鄭堃

科普文章看多了,有些人有時反而被弄糊涂了。比如好多人都知道,體溫超過38.5℃,才推薦口服退燒藥,否則的話沒有必要吃藥,可采用溫水擦浴等物理方法降溫。可是常常會有病人問我:“醫生,我體溫不超過38℃,但我就是全身難受,沒力氣,怎么辦?不超過38.5℃就不能吃退燒藥,是嗎?”這些病人顯然對退燒藥的應用時機產生了誤解。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有關退燒藥的那些事。
發熱多是感染引起的。這種情況下一般是由于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體以及其釋放的毒素激活了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系統,使其產生并釋放內源性致熱物質,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上升。按照體溫來劃分,我們一般把發熱分為以下幾個程度:低熱37.3---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這樣看來,以38.5℃為界限,也就是中高程度的發熱才推薦用退燒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出現呢?因為高熱主要會從以下這些方面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
①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病人會出現頭痛、煩躁、譫妄或淡漠、嗜睡等,嚴重者會昏迷。小兒高熱比較容易引起驚厥抽搐。
②循環系統的改變。心率會加快,心肌耗氧量明顯增加,會加重心臟負擔,對心臟病人容易誘發心衰。少數人也可能因大汗導致脫水,甚至循環衰竭。
③物質代謝的改變。糖、脂肪、蛋白質的分解代謝都明顯加強,各種維生素的消耗也增多。持續發熱會消耗自身物質,導致消瘦和體重下降。
而對于不是過高的體溫,可以不急于解熱。這是基于以下這些原因:一些研究表明,發熱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利于增強免疫細胞的功能,提高人體對感染的防御能力。發熱還是疾病的信號,體溫變化的曲線能夠反映病情的變化。對于某些潛在的疾病,過早予以解熱藥物,容易掩蓋病情,延誤原發病的診斷和治療。退燒藥可能潛在一些副作用。比如胃腸道刺激、過敏、肝功能損害等等。可用可不用時,當然盡量少用或不用。
綜上所述,是不是意味著低熱就不能用退燒藥了呢?當然不是!請注意“沒有必要用”和“不能用”的區別。大多數不是高熱的情況下,退燒藥是可以不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絕對不能使用。是否有使用的必要,并不完全取決于體溫,還要觀察病人的其他癥狀。
如果病人稍有發熱精神就明顯變差,或者伴有頭痛,或者有全身肌肉酸痛等癥狀,都是可以使用退熱藥物的指癥(大多常用退熱藥物同時也具有緩解頭痛、肌肉關節疼痛等作用)。比如某位成年人,雖然體溫只有37.5℃,可是頭痛厲害,全身乏力,沒精神。這種情況必須強忍著不吃退燒藥,挨過三五天嗎?這樣做顯然不合適。
再比如一個幼兒,體溫38.6℃,可是精神比較好,像平時一樣到處亂跑著玩,吃飯喝水都正常。這種情況也是可以不用退燒藥的。只要密切觀察就好了。另外一種情況,如果患者年齡大,全身基礎狀況差,或者伴有營養不良,心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這樣的病人是經不起發熱的消耗的。因此,控制發熱也應該更積極一點。

當然,如果能夠通過多飲水,自然發汗,或者溫水擦浴等辦法使體溫下降到正常,同時讓不舒服的癥狀得到緩解,這是最好的。如果這些辦法作用不明顯,而自己又感覺特別難受,也完全沒有必要忌諱吃退燒藥。
①要多飲水。退燒藥也需要通過多排汗來促使體溫下降。尤其高熱患者,大量出汗容易虛脫,一定要保證體內水分充足。
②服藥期間忌飲酒,否則容易加重肝功能損害。
③退燒藥和鎮痛藥不要同時服用,如果同時服用其它感冒藥也要注意看說明書。因為這有可能都是同類藥物,相當于加倍了藥物的劑量,增大了出現副作用的風險。
④只要原發疾病沒有好轉,退燒藥作用消退以后,發熱可以再次出現,這時可以重復用藥,但一般時間間隔6小時以上最好。
⑤癥狀好轉即可以停藥,不需要連續用藥。連續用藥如果超過3天,最好及時到醫院去檢查。
總而言之,低熱情況下是否可以用退燒藥,也不是一概而論的。體溫并不是是否需要用藥唯一的參考指標。退燒藥只能緩解癥狀,而不能針對病因治療。考慮到藥物可能潛在的副作用(特別是對嬰幼兒而言),如果癥狀不明顯,是可以暫時不用的。但是如果因為發熱而出現了明顯的不舒適癥狀,也不必忌諱用藥。使人體感覺舒適,充分休息好,也是促進疾病康復的非常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