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寶林
近年來,南京交通技師學院根據人社部的工作要求,在“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聯盟”的指導下,以培養“知行合一、德技雙馨”的高技能人才為己任,結合學院實際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提出“讓學生充滿知識和夢想,讓老師收獲成功和幸福,讓校園平安溫馨而和諧”的辦學理念和“研究學生、教育學生、關心學生、體恤學生、熱愛學生”的五項教育觀,明確“用世界的標準打造中國工匠”的辦學思路,著力建設特色校園文化,夯實學院發展軟實力,學院發展煥發勃勃生機。
一、以精神文化引領學院發展,揚起夢想之帆
學校文化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校長”文化,“一把手”文化。近年來,學院充分總結多年的辦學歷程和優良傳統,進一步完善豐富“艱苦奮斗、自強不息、負重奮進”的“交院精神”,凝練出富有時代氣息的“勇于爭先、敢于擔當、永不懈怠”的“新交院精神”,團結帶領全體師生搶抓機遇、迎難而上,探索出一條適合學院生存和發展的“特色道路”。
在大力實施“文化強?!睉鹇缘倪^程中,學院打造“從提升學生‘精氣神到‘高技能的培養模式”“引進國際品牌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打造學生高端發展成長模式”,踐行從“學技謀生”到“工匠精神”的特色育人實踐,學院辦學效益明顯。近五年來,培養13名學生在國家級技能比賽中獲一等獎,近百名學生在省、市級技能比賽中獲獎, 3名學生獲得“全國交通運輸技工院校百佳學生”稱號,百余名學生獲得省、市級“三好學生”“三創”優秀學生、“優秀團員”等榮譽稱號,學院獲得“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示范基地”“全國職工教育職業培訓先進集體”“江蘇省高技能人才搖籃獎”“江蘇省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去年有幸獲批“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汽車技術項目中國集訓基地”,辦學實力和社會影響力逐漸提高。
二、以產業文化引領系部建設,打造技教特色
技工教育是產業與教育、學校與企業、工作與學習之間的跨界教育。因此,學院按照“產業文化進校園”的要求,將產業文化作為系部專業建設和師資建設的主要參考依據,圍繞國家產業發展規劃和長三角產業發展特點,緊貼社會和市場需要,做好“交通”這篇大文章。以“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零距離”“課程體系與行業需求零距離”為標準,結合學院實際不斷優化專業結構、調整專業方向,構建了以汽車類專業為龍頭,機械、數控、交通、物流、公路等專業為補充,各專業協調發展的專業結構,成功打造10個省級示范、特色、重點專業,5門省級精品課程。
根據各系部專業設置和教學工作需要,不斷優化人才培養培訓機制,通過提高薪資待遇、免息借款購房等方法加強專業型、緊缺型人才引進力度,加快“雙師型”教師培養速度,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實施“名師工程”“專業帶頭人培養工程”“青藍工程”“教學新秀工程”,通過教師崗前培訓、專業技能訓練、教科研活動,著力提升中青年教師的學歷層次、教學能力和技能水平。目前學院建成3個“名師工作室”和2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18名省級專業帶頭人和名師,專業教師中副高以上職稱達60人,高級技師、技師和高級工的比例在90%左右,充分滿足了教育教學和學院發展需要。
三、以企業文化深化課堂改革,創新教學模式
為了培養出真正符合企業用工需要的技能人才,學院按照“企業文化進教室”的要求,重視對合作企業文化的了解和研究,利用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和職業道德教育,將實訓基地包裝成企業的“車間”,張貼操作流程和安全標語,模擬企業生產場景,開設名企“冠名班”,使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真實體會到企業的存在,感受企業文化的氣息。在課內教學中推行項目教學法,模擬企業團隊合作模式將學生劃分成幾個小組并下達工作任務,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比學趕超的精神。構建“學-賽-訓”的教學互促體系,通過“選拔與培養融合”“實訓與課堂融合”“激勵與評價融合”的方式實施“青苗工程”,打造冠軍團隊,培養學生的“高技能”。
學院近年來與400余家企事業單位建立校企合作關系,與上海大眾汽車、中電科五十五所等5家單位深度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基地”,與南京金鷹國汽集團合作共建的國內首家“前店后場”式一體化教學實訓基地獲得“全國交通技工教育研究會優秀校企合作項目”稱號。此外,主動學習研究世界職業教育的發展形勢和規律,以發達國家的名企文化指引辦學方向,開設中德、中韓、中澳國際班,努力以世界的標準培養中國工匠,滿足了學生高端發展的需求。
四、以制度文化規范學院管理,優化工作機制
文化引領的基礎是制度建設。作為一所擁有上千名教職工、近七千名學生的技工院校,學院連續八年來不斷完善管理機制改革,以制度文化為抓手,持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從領導班子建設入手,用制度規范領導干部行為,學院現代化管理效益明顯。對于黨員干部,學院將黨規黨紀作為的基本行為準則,先后制定了《加強校領導班子建設八項規定》《科級干部管理規定》《關于加強和改進干部及部門工作作風的規定》以及公車使用、公務接待、差旅費報銷等方面的系列規定,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和黨員干部的群眾意識,提高服務師生的能力和水平;對于一線教職員工,研究制定了《師德師風建設的“八條禁令”》《工作人員作風考核辦法》《班主任工作年度考核辦法》《教師學年工作考核管理辦法(試行)》等制度,以先進的工作標準、科學的評價體系進一步提高教職員工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職業素養。
在學生管理方面,學院堅持“一個都不能放棄”的教育理念,圍繞“以生為本、以愛為源、以德育人”的工作思路,以制度文化為抓手推行“行為引導法”,根據學生特點制定學生《一日生活規則》《日常行為規范》《操行量化考核辦法》以及文明班級、書香教室、溫馨宿舍評比辦法,從一言一行抓起,全面規范學生的在校生活,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時效性,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的目標漸行漸近。
五、以活動文化提高師生素養,營造活躍氛圍
作為一所工科類技工院校,學院確立“做素質教育的領跑者”的教育理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以“三風一訓”為抓手,組織開展道德講堂、成人儀式、志愿服務、傳統文化進校園、光盤行動等活動,將素質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社團活動、頂崗實習、生活管理的全過程中,設立多項榮譽激勵學生自律自強、追求卓越,學生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
學院探索學生發展規律,每年舉辦技能節、文化藝術節、體育節,搭建師生交流技能和才藝的平臺。實施“社團百分百”工程,結合學生喜好開設40余項社團選修課程,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定期組織慈善義工和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師生在活動中了解社會、在實踐中不斷成長、在奉獻中綻放青春,學校風生水起,蒸蒸日上。特別是今年搭建了一個平臺,學校嘗試舉辦首屆舞蹈大賽,受歡迎程度和水平超出學校的預期,挖掘出學生的潛力,取得了巨大成功。
六、以環境文化滋養師生品格,建設精神家園
優良的校園環境,能夠對師生成長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學院按照“學校就是學校,課堂也是車間”的建設思路,注重將環境文化建設與辦學理念、專業文化、培養目標相結合,將標準色定為沉穩大氣的藍色,每幢建筑均獨立命名為“崇德樓”“文淵樓”“啟智樓”“匯知樓”等,代表未來大國工匠嚴謹認真、孜孜以求的鉆研精神和莘莘學子投身于時代、服務于國家的責任感。
打造冠軍墻、名師廣場、優秀學生廣場、廉政廣場和辦學理念長廊、專業文化長廊、學生風采長廊,建設“育才林”、品牌實訓室,形成花開四季、綠樹成蔭的美麗景象。近千畝校園無裸土,綠化率達45%以上。在這里,文化氣息濃郁,書香四溢,處處可見師生們相互交流、探索新知的身影,逐漸形成了“明德唯真,厚技篤行”的濃厚氛圍。
七、以工匠文化引領轉型發展,提高育人質量
“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學院近年來不斷深化辦學實踐,認真踐行“從學技謀生到工匠精神”的特色育人實踐,教育學生以“專心、專注、專業”的態度對待學業,培養學生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形成“工匠精神”開學有講座、平時有宣傳、“工匠”上舞臺、身邊樹榜樣,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生根、開花、結果,努力培養有信仰、講道德、重技術、敢擔當、勇創新的名匠大師。經過多年的實踐,學院努力營造好學、尚技、團結、奮進的校園氛圍,師生和諧相處,教學相長,人才輩出。為了認真總結工作經驗,2013年學院編寫出版了《藍領夢工場——從提升學生“精氣神”到“高技能”的育人實踐》一書,對技工教育實踐進行總結、研究和探索,校園文化建設書籍《匠心獨運——踐行從“學技謀生”到“工匠精神”的特色教育實踐》也將于今年下半年出版,期待兄弟院校多提指導意見。
“十三五”期間,南京交通技師學院將全面貫徹落實《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以提高質量、促進就業、服務發展為導向,以立德樹人和培養職業技能為核心,堅持“高端引領、校企合作、多元辦學、內涵發展”的辦學理念,繼續深入發掘文化資源,扎實推進文化建設,努力打造國內一流學院獨特的魅力氣質,為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系南京交通技師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