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晶
5月15日,在北京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菲律賓的交通還不發達,沒有高鐵列車,希望未來在中國的幫助下擁有高鐵列車。
與此同時,讓中國高鐵成為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則是中國中車集團(下稱中國中車)的追求和目標。
此次受邀參會的中國中車董事長劉化龍表示,中國名片的打造要靠合力,需要方方面面的關注,需要全方位的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來的4年間,中國中車主動對接各國各地發展需求,為沿線各國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產品。目前“中車制造”已經遍及全球六大洲102個國家和地區,全球83%擁有鐵路的國家都運行著中國中車的產品。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中國中車獲悉,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中車境外資產、境外員工數量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境外資產從2013年的30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06億元;境外員工總數從2013年的509人攀升至2016年的4808人。
截至2017年4月,中國中車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設立75家境外子公司、13家境外研發中心(含籌建)。這75家境外子公司中,有50家誕生在2013年9月“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
獲得美國市場認可
近年來,中國中車在美國市場逐漸站穩了腳跟。
2017年5月5日,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下稱“中車唐山公司”)收到美國東南賓夕法尼亞交通局發來的合同書,正式獲得費城雙層車訂單。這份采購合同總價約11億元人民幣,包括動力集中動車組的45輛不銹鋼雙層控制頭車和中間拖車,后續可增購10輛,服務于費城及周邊地區的通勤交通。
這僅是中國中車集團獲得的美國市場最新的一筆訂單。在過去的一年之內,中國中車先后成功中標美國芝加哥、洛杉磯、波士頓、費城地鐵車輛訂單,不僅刷新了我國向發達國家出口地鐵車輛的紀錄,而且在北美最大的三個城市群立足生根,充分展示了中國制造的力量。
根據中國中車的年報披露,2016年,中國中車新簽訂單約2626億元,其中國際業務簽約額約81億美元,同比增長40%,期末在手訂單約1881億元。
100多年前的1872年,清政府為了學習西方的工業文明,從中國選擇了30個幼童去美國一個叫春田的小鎮去進行培訓,中國鐵路人的先驅詹天佑先生就在其中,當時他只有12歲。巧合的是,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也是在春田的這個小鎮,中國中車在美國的第一家工廠今年年底將正式投產,目前樣車已經推出。近期,美國工廠的33名美國員工來到了中國中車,接受輸出地鐵和城軌車輛的技術培訓。一樣的地點,不同的時空,中美之間的角色悄然互換。
“中國中車在美國市場實現了從‘走出去到‘留下來,成為一家頗有口碑的國際化大企業。”中國中車董事長劉化龍說,“這主要得益于商業模式的創新,我們不僅實現了整車產品的輸出,還實現了核心部件的輸出;不僅實現了產品的輸出,還實現了產品、技術和資本的全要素輸出;不僅拓展了中國中車的市場,也實現了中美在軌道交通領域的合作共享。”
劉化龍將中國中車在國際市場的核心優勢歸結為四點:一是研發周期短,中國中車的研發周期比國外平均短20%;二是交貨快,這依仗于國內從零件到整車的全產業鏈,聯動性好,系統性強;三是性價比,以往中國制造靠性價比取勝,但如今隨著國際競爭對手紛紛在發展中國家設廠以及國內勞動力成本的攀升,這種優勢已不比從前;四是產品譜系齊全、運營經驗豐富,憑借著過去在海內外項目上的積累,中國中車能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馬來西亞市場:探索走出去的“五本”模式,承擔起“四個角色”
從合作模式上看,中國中車的出口已經從簡單的產品合作轉變為技術、產品、資本、服務等多種模式的合作。2015年7月,中國中車在東盟建立的首個鐵路工廠——馬來西亞中車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簡稱“東盟中心”)正式建成投產,這是東盟區域內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軌道交通制造基地。
劉化龍表示,從這幾年實踐情況來看,在“一帶一路”建設推進過程當中,一定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一定要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一定要把發展成果做到共享。
馬來西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當中,中國中車積極探索“五本”模式,積極擔當起“四個角色”。
“‘五本模式就是我們的產品和合作方要做到本地化生產、本地化采購、本地化用工、本地化售后服務和維修以及本地化管理。通過實踐證明,‘五本模式的實施,對當地的就業、對當地產業的發展,都帶來了比較積極的影響。”
劉華龍還解釋道,“四個角色”也是中國中車“走出去”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一個角色是文化的“傳譯者”。中國中車為馬來西亞提供的動車組上,既考慮了當地的風俗習慣,也考慮到宗教信仰等。除了融合當地的文化要素之外,還針對具體情況、具體線路進行設計。
第二個角色是人才的“孵化器”。在推進“一帶一路”、和對方共建的過程當中,把中車馬來西亞公司的員工交流到中國的學校、企業中進行學習,進而提高技能。
第三個角色是產業的“推進器”。在產業布局上,追求繁榮共享。中車馬來西亞公司是東盟區第一家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對拉動當地的產業鏈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第四個角色是要做社區的“好鄰居”,和當地真正融合在一起。在馬來西亞遭受水災的時候,中車馬來西亞公司積極承擔責任,積極進行捐款、賑災等等。
經過努力,中國中車在馬來西亞這幾年的訂單源源不斷,最近3年來共收到近100億元人民幣的訂單,“這也證明‘一帶一路為雙方經濟社會發展會起到一個很好的作用,大家實現了利益共享。” 劉華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