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何偉兵
本文呈現與德軍野戰軍用口糧相配套的各種附件——
東德軍用水壺
東德人民軍創建于1956年3月1日,其下設陸軍、海軍、空軍/防空隊、國境警備隊。東德人民軍采用的制服和個人裝備基本與二戰中德軍的相似。其個人裝備中配發數量較大的就是軍用水壺,東德軍用水壺的設計基本沿用二戰中德軍軍用水壺的設計。

東德軍用水壺分為水壺、水壺套和杯狀蓋三部分。圖為晚期型軍用水壺的后期型
整個軍用水壺分為水壺、杯狀蓋和水壺套三部分,水壺套套上后,只遮蓋到杯狀蓋下方。根據裝備的時間有所不同,東德軍用水壺主要分為早期型和晚期型兩種,其中晚期型水壺又分為初期型和后期型。
早期型和晚期型軍用水壺設計基本相同,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使用的材料。早期型軍用水壺的設計與德軍二戰時期的軍用水壺完全相同,水壺采用鋁材制作,水壺外面套有羊毛制的單色水壺套,既可以防止水壺被磕碰損壞,又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溫效果。到1960年代前后,出現晚期型軍用水壺。晚期型的設計與早期型基本相同,但水壺改為白色塑料材料制作,并且水壺套由原來的單色羊毛制改為帶有迷彩圖案的帆布制,因此從外觀上可以很容易地區分、辨認。
晚期型軍用水壺根據采用時間的早晚分為初期型和后期型兩種。后期型軍用水壺的設計除了在初期型的基礎上稍加改進之外,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水壺套的迷彩式樣與初期型有所區別。
由于早期型軍用水壺裝備時間較短、現存數量不多,因此本文主要對晚期型軍用水壺中的初期型及后期型進行介紹。
晚期型軍用水壺的初期型
晚期型軍用水壺中的初期型大約于1960年代初期采用。水壺使用白色塑料材料制作,呈橢圓形,平底,其上端呈三角形,與下端之間開有一圈間隔槽。水壺口部切削有螺紋,其上旋擰一個圓柱形水壺蓋,用于擰緊水壺口,防止水漏出。圓柱形水壺蓋采用灰色塑料材料制作,蓋子外側等間距壓制有多條豎向凸棱,起防滑作用。水壺蓋頂端中部通過鉚扣固定有一條鋼絲環相連的鏈條。水壺上端一側設有帶圓孔的凸起,鏈條另一端則掛接在圓孔內。該鏈條將水壺蓋與水壺連接在一起,防止水壺蓋丟失。
水壺蓋外面套裝一個杯狀蓋,可作為水杯使用。杯狀蓋使用鋁材制作,為上寬下窄的錐狀,平底。杯狀蓋的正面從上到下壓制有4條凹痕,作為刻度使用。在第三條刻度處橫向設有一個鋁制環。杯狀蓋背面中部橫向設置有一個鋁制金屬片,該金屬片的兩端各安裝有一個扇形金屬環。兩個金屬環都是折疊式的。在不使用時,先將右側的金屬環折疊并貼合到左側,再將左側的金屬環折疊并貼合到右側;使用時,先將左側的金屬環豎起,再將右側的金屬環豎起。由于右側金屬環的上下寬度比左側金屬環稍大,因此兩個金屬環折疊、豎起時不會互相干擾。兩個金屬環分別豎起后,可作為把手,用手握住把手即可端起杯狀蓋喝水。
初期型軍用水壺的水壺套采用帶有迷彩圖案的帆布材料制作。該迷彩式樣被稱為“Flachentarnmuster”,譯為“小面迷彩”,一般也被俗稱為花式迷彩或馬鈴薯式迷彩,是在灰色的底色上帶有綠色和棕色不規則形狀斑塊,斑塊大小不一。
水壺套的設計十分簡單,其外形及尺寸與水壺相符。水壺套左側上方有一個豎向開口,以方便裝入和取出水壺。平時,開口由上下兩個圓形按扣扣合。水壺套的正面上部中間豎向縫制有一條短掛帶,短掛帶采用灰色人造革材料制作,短掛帶的頂端設有一個口字形金屬環,金屬環的上方設有一個帶有插針的金屬插扣。水壺套背面中間豎向設有一條長掛帶,同樣采用灰色人造革材料制作,長掛帶通過水壺套背面上部的上、下兩個黑色鉚釘固定。長掛帶的底端豎向開有一個扣眼,用于扣合在水壺套背面底端的圓形金屬扣上。長掛帶的頂端豎向等間距開有多個小孔,可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小孔扣合在水壺套正面金屬插扣的插針上。扣合水壺套時,將長掛帶向上繞過杯狀蓋,并穿過杯狀蓋正面的鋁環,然后將掛帶頂端的小孔扣合在金屬插扣的插針上,再將剩余的掛帶插入到金屬插扣下方的口字形金屬環內即可。
水壺套背面固定長掛帶的鉚釘上方,還設有一個大型彈性金屬掛鉤,用于鉤掛在士兵的腰帶上攜行。

東德時期一個重要的單位——國家保安省,其配發的組合餐具上刻印有“MfS”字樣
晚期型軍用水壺的后期型
1965年,東德軍隊采用了后期型軍用水壺。該水壺與初期型相比基本沒有變化,只是細節上有所不同。
后期型水壺蓋采用與水壺相同的白色塑料材料制作。為了防止水壺蓋丟失,在水壺蓋的頂端中間固定有一根白色塑料掛帶,掛帶的另一端為圓環,套裝在水壺口部。這一設計與初期型的鏈條連接不同。
后期型軍用水壺的水壺套迷彩圖案相比于初期型則有較大改變。這種新的迷彩圖案被稱為“Stricheldruck”,譯為“線條迷彩”,是在棕色底色上帶有深棕色的豎直線條,線條長短不一,形似雨滴,因此也被俗稱為雨滴式迷彩。這種迷彩式樣于1965年采用之后,廣泛在東德人民軍的戰斗服及各種附件上使用,直到1990年東德與西德合并。與之相比,花式迷彩由于采用的時間較短,產量小,因此采用這種迷彩的附件現在已經成為珍貴的收藏品。
除了迷彩式樣不同外,水壺套上的長掛帶縮短,由黑色人造革制成,材質變得更薄。長掛帶的底端用圓柱形鉚釘固定在水壺套背面中部,鉚釘的上方設有一個口字形金屬環。
長掛帶下部通過上下兩個鉚釘另固定有一根短掛帶,短掛帶的頂端開有一個圓形扣眼,使用時將短掛帶的頂端向下折彎,穿過長掛帶底端的口字形金屬環,再扣合在口字形金屬環下方的鉚釘上,即可將短掛帶形成一個掛帶環,將水壺掛附在腰帶上。
后期型軍用水壺的杯狀蓋設計與初期型相同,只是取消了杯狀蓋正面的水位刻度。
東德軍隊野戰用組合餐具
東德軍隊采用的野戰用組合餐具包括刀子、叉子、勺子和起子,作為一套攜行,其整體設計沿用二戰時期德軍使用的組合餐具。不過,二戰中使用的組合餐具上大部分都刻有表示納粹軍隊的禿鷹的徽章,而東德軍隊使用的組合餐具上取消了這一徽章,這也是區別兩套組合餐具的重要特征之一。
整套餐具中,起子用于開蓋。其由手柄和起子頭兩部分組成,其中起子頭上組合有多種類型的起子,可用于打開不同容器的蓋子,也可用于拔釘子。手柄的左右兩端向內卷邊形成收納槽,勺子、叉子的手柄和刀子的刀片部分可以插入到收納槽中攜行。需要說明的是,刀子的刀片非常鋒利,因此在不使用時必須將其裝入到起子的收納槽中,以保證安全。
一般根據配發軍種的不同,東德軍隊野戰用組合餐具上刻有不同的銘文,但并不是所有餐具上都刻印銘文,有的整套餐具上選擇一個餐具刻印,有的選擇多個餐具刻印,不一而足。東德人民軍配發的組合餐具上刻印的銘文為“DDR”字樣,表示“德國民主共和國”的意思。而東德時期一個重要的單位——國家保安省(東德的秘密警察及諜報機關,負責展開監視、監聽、密告活動,也進行國內反對派的鎮壓活動。東西德統一后,該機構最初被降級到國家保安廳下屬的一個單位,最終被取消)配發的組合餐具上刻印的銘文為“MfS”字樣。除了表示軍種的銘文之外,組合餐具上還刻有表示制造商名稱的銘文。
東/西德軍用隨身刀具
東德軍隊和西德軍隊都配發有隨身刀具。
東德士兵的隨身刀具采用刀片、改錐、起子、錐子四合一的設計,刀片等可以折疊到手柄內收納。該刀具的手柄為急救單位常用的橘紅色,因此也可以供飛行員等使用。刀具上的起子形狀為半橢圓形,這一式樣與美軍1930年代生產的隨身刀具上的起子形狀相同。起子頂端向內卷邊形成鉤狀,起子折疊到手柄內時,鉤狀自手柄一側露出,用手指摳住此鉤即可拔出折疊在手柄內的起子。
西德士兵的隨身刀具同樣采用多組合的折疊式設計,除了刀片外,其上還組合有鋸子、拔瓶塞的螺絲錐、錐子,并且其鋸子兼有起子及拔釘子的功能,實用性更強。刀具的手柄為黑色,其一側刻有代表西德的鷹的徽章。
值得一提的是,現代德軍使用的隨身刀具就是在西德隨身刀具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在其上增加了各種實用小工具。

起子主要作為開蓋器使用
西德軍隊的果醬盒
西德軍隊配發的果醬盒是為了收納果醬、黃油、奶油等調味品。這些調味品可涂抹在面包及餅干上,以增加口味。果醬盒分為聯邦軍用和國境警備隊(BGS)用兩種。兩種類型的果醬盒均沿用二戰德軍配發的果醬盒的設計,為小圓盒式,頂端配有盒蓋,但兩者的細節及顏色稍有不同。
二戰中德軍配發的果醬盒為樹脂材料制作,而西德聯邦軍的果醬盒及盒蓋改為鋁材制作。果醬盒的內側附有一層樹脂制的內襯,便于清潔,盒蓋的內側附有橡膠制的密封環,以防止泄露。
果醬盒底部和盒蓋頂部均刻有銘文,其中盒蓋頂部刻印的是西德的鷹徽章,果醬盒底部刻印包括生產商代碼、生產年份后兩位和產品編號等銘文。
國境警備隊使用的果醬盒為樹脂材料制作,其外形與二戰中德軍使用的型號完全相同,只不過二戰德軍果醬盒外觀多為銀白色、黑色和橘色,而西德國境警備隊的為大理石風格的淺黃色。該果醬盒直徑110mm,盒底刻有“BSG”字樣或者生產年份的銘文。
二戰時期德軍熱帶用水壺
德軍在二戰中使用的水壺有兩款,第一款自1931年開始采用,水壺的外形與上述東德軍用水壺相似。水壺采用鋁材制作,外面套有單色羊毛制水壺套,杯狀蓋同樣采用鋁材制作,用于固定杯狀蓋的掛帶采用十字形設計,使用皮革材料制作。二戰開始后由于鋁材的缺乏,水壺和杯狀蓋也有鐵制作的變型產品。
1941年,德軍采用了第二款軍用水壺,其與第一款水壺的最大區別是,水壺外側覆蓋一層被稱為“塑料木”材質的固定式水壺套,這種塑料木是在木材中滲入樹脂制成的。杯狀蓋也使用同樣的樹脂材料制作。這種軍用水壺被盟軍的情報部門稱為熱帶用水壺,表明其主要是在熱帶戰場上使用,當然,也在歐洲大陸戰場上使用過。
熱帶用水壺的外形與第一款軍用水壺完全相同,其水壺由鋁材制作,由于塑料木水壺套固定在水壺外面,因此在水壺套左右兩側留有明顯的成型接縫。水壺蓋、杯狀蓋均采用樹脂材料制作。水壺蓋頂部的鉚釘扣上固定有一根帆布掛帶,水壺口部套有一個皮掛帶環,掛帶的另一端即連接在皮掛帶環上。皮掛帶環采用黑色皮革材料制作,一端制有多個扣眼,另一端設有一個帶插針的金屬插扣,使用時只需將金屬插扣的插針插入到另一端合適的扣眼中即可。
熱帶用水壺的另一大特征,是將用于固定杯狀蓋的十字形掛帶由原來的皮革材料改為軍綠色的帆布。該布制掛帶的設計稍顯復雜,由橫、豎掛帶組成,呈十字形,套住整個水壺。
橫向掛帶為環式設計,橫向套在水壺的中下部,其正面中間縫制有豎向掛帶,該掛帶的底端設有一個圓形鉚釘扣,頂端安裝一個彈性金屬鎖扣。背面豎向掛帶為雙層設計,豎向掛帶一端固定在底端的鉚釘扣上,另一端向上繞過杯狀蓋插入正面的金屬鎖扣中,即可將掛帶咬合固定。
背面豎向掛帶上方縫制有一個金屬鉤,可用于掛附到腰帶、手槍背帶等的D形環上,以掛附水壺。
標準型杯狀蓋為黑色樹脂材料制作,但也有一部分采用鋁材制作。杯狀蓋為上寬下窄的錐形,頂端口部外側設有大型邊緣。水壺蓋底端設有較寬的一字形凹槽,扣合掛帶時,可將掛帶卡在凹槽內,防止其左右移動,以牢固固定杯狀蓋。
德軍攜行用簡易油(水)桶
德軍在二戰時期使用的兵器乃至附件,即使在戰后也給各國同類型產品的開發帶來不小的影響。附件方面,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攜行用簡易油(水)桶,其設計至今仍為很多國家沿用。除了現今德軍使用的簡易油(水)桶是沿用其以前的設計之外,美國、英國的簡易油(水)桶也都是在德軍產品的基礎上設計而成的。該簡易油(水)桶在德軍中的制式名稱為“統一型容器”,命名為“Jerry Can”,由于其設計影響十分深遠,名稱中的Jerry后來被用于指代德國士兵,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各國對于該簡易油(水)桶設計的認同。
該簡易油(水)桶最初于1930年代開發成功,具有相當多的優點,如質量輕、堅固耐用,即使堆積在一起也不會破損,并且打開出油(水)口蓋無需使用工具,操作簡單,出油(水)口蓋的鎖定相當確實,不會發生漏油(水)的狀況。與德軍的油(水)桶相比,二戰中美軍和英軍使用的油(水)桶不但設計復雜、使用不便,而且性能不佳,特別是英軍的油(水)桶經常出現漏油(水)的情況,因此兩國各自均以德軍油(水)桶為基礎進行參考設計,其中美軍后來的油(水)桶設計稍有改變,而英軍后來的油(水)桶則完全仿制德軍的。德軍這種油(水)桶逐漸傳入各國,成為在全世界都影響深遠的產品。
德軍油(水)桶內既可以裝燃油,也可以裝水,其采用長方體形設計,長350mm、高460mm、寬160mm,容量20L。該油(水)桶分為初期型和后期型兩款,兩種款式的設計幾乎相同,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初期型油(水)桶的出油(水)口位于頂部中間,而后期型的出油(水)口更改到頂部左側。除此之外,初期型油(水)桶正背面壓制有大型X形凹槽,而后期型則改為正背面中間壓制口字形凹槽,在口字形的四周則壓制有梯形凹槽。
油(水)桶的背面除了壓制有凹槽之外,沒有任何銘文,正面上部則刻有多行銘文,銘文內容根據生產年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二戰期間油(水)桶上的銘文分為三行,最上行為“Kraftstoff 20L”字樣,表明容量為20升,中間為制造商的商標,最下行的銘文根據軍種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陸軍使用的油(水)桶上印有“Wehrmacht”字樣,而黨衛軍使用的油(水)桶則印有“SS”字樣。現代德軍使用的油(水)桶上的銘文則刻有生產年份、油桶容量、制造商商標、品名編號等內容。油(水)桶左右兩側和底部中央各有一個凹槽。
后期型油(水)桶頂端右側橫向等間距設有3根管狀提把,單人攜行油(水)桶時手握正中間的提把,而雙人攜行油(水)桶時,則每人各握持外側的一個提把即可。
管狀提把的左側設有圓形的出油(水)口,其頂端設有出油(水)口蓋。該出油(水)口蓋由蓋子和鉸接在其上面的鎖定桿構成。用力向上拉鎖定桿并同時將其向前方推即可解除出油(水)口蓋的鎖定,此時再用手向后拉鎖定桿,即可打開出油(水)口蓋,露出出油(水)口。出油(水)口蓋打開后由彈簧固定在后方,因此在出油(水)口傾斜向外倒油(水)時,出油(水)口蓋也不會向下滑落,影響倒油(水)。
后期型油(水)桶于1942年開始采用,現在德軍使用的油(水)桶設計沿用自后期型。只是二戰時期的油(水)桶采用灰色或棕色涂裝,而現代德軍使用的油(水)桶采用深綠色涂裝,這也是兩個時代油(水)桶最大的區別。
二戰時期的德軍飯盒
二戰中德軍配發的飯盒并不是炊事使用,而僅用作餐具。其于1931年設計成功,由盒體和提把兩部分組成,最初生產的盒體采用鋁材制作,提把則為鐵制,飯盒表面涂裝成灰色。二戰開始后,為了解決鋁材的不足,將盒體的鋁材變薄,或者有的直接放棄鋁材而采用鐵制作。1941年,德軍發布指令,將飯盒的表面涂裝由灰色更改為軍綠色。
飯盒整體采用橢圓形設計,上方附有盒蓋,用提把進行攜行,其提把采用一根金屬桿制作,呈U型,十分簡單。最初時盒體上附有刻度線,二戰中期為了簡化生產取消了刻度線。
早期制作的飯盒,盒體左右兩側各安裝有一個掛鉤,用于鉤掛提把。二戰末期的1944年為了簡化生產,取消了掛鉤,將提把鉤掛在飯盒兩側金屬片折彎形成的小孔中,有些甚至直接取消了提把。
盒蓋的一側鉸接有一個把手,不使用時把手向下折疊貼合在盒體上,使用時將其向上打開90°,呈水平狀態握持。把手的鉸接部外側印有銘文,銘文的內容包括生產年份等。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