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江
“現代交流癥”一詞甫出,立刻引發強烈共鳴。網絡時代,誰還沒點“時代病”?連老年人都天天抱著手機玩微信,何況是感情豐富且無處寄托的年輕人?如果說這是一種病,普羅大眾都是病人,有點夸張了,不妨淡定一些。
“現代交流癥”不是新詞,“網癮”“宅×”“網絡依賴癥”“手機依賴癥”“社交焦慮癥”等都有其影子。短短20年,我國互聯網一日千里,如今沒有互聯網的生活無法想象。這是一場有關人類生產、生活與思維的大變革,更是一種偉大進步,其他各種“癥”都是細枝末節。
誠然,在暢享互聯網紅利時,我們也飽受各種困擾,比如今天的“現代交流癥”。很多人驀然發現,聲音、表情、動作等傳統交流方式漸被擯棄,文字、符號、圖片等現代交流方式成了主流,人們陷入微信朋友圈,原來的那個朋友圈漸被遺忘。生活被綁架,是一種小悲哀。
但換個角度看,也正常。不同時代的生活方式差異很大,在互聯網思維深入骨髓的今天,我們注定無法重復昨天的生活方式。人們愛懷舊,因為通過懷舊能刷出存在感,但過度懷舊也是一種時代病。舉個簡單例子,既然“現代交流癥”如此可怕,誰愿意回到從前?
只有在承認進步的提前下,看待今天的生活方式的種種問題,才是理性思維。對“現代交流癥”的原因,專家說,一是人們過度迷戀自己網上的形象,二是網上交流比現實中省力省時。這不難理解。“網上的我”代表著自我期盼和追求,只要不是人格分裂就挺好的。網上交流不僅省時省力,更省心,現實中人與人打交道,那才叫一個人心隔肚皮累死人。
“現代交流癥”只是現實不完美的折射,我們正視問題的存在,但不必夸大其詞,特別對成年人來說。最后說說“同床共枕微信道晚安”,你一個晚安,我一個好夢,卿卿我我,羅曼蒂克,羨煞旁人呢,怎么能想到“病癥”呢?新聞報道說得明白,夫妻二人感情很好,現在依舊很好。杞人憂天者,洗洗睡吧。
(選自“光明網”2016年1月14日,有刪改)
本文站在一個比較中立的角度看待“現代交流癥”,強調要正視問題的存在,也沒必要夸大其詞。留給讀者一個較大的思考空間。
你同意本文作者的觀點嗎?結合自身實際,談談你對“現代交流癥”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