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忠
現在,多數學生在學習物理時,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一聽就懂,一做就錯”,上課時,無論是物理概念、公式,還是定理、定律,老師一點就明白,但課后做作業、做試卷時,卻不知從何下手,所以常見到知識錯位,搞錯條件,記錯公式,寫錯單位,對于學習過的知識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分析這些現象,根本原因是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把上課學到的一些概念、公式記住了,就認為已經懂了,缺乏對物理知識的分析、理解,沒有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以學生而言,應具有獨立完成學習任務、靈活應用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通過對物理問題的分析、理解其概念的內涵和定理、定律的物理意義,才能達到提高物理學習水平的目的。
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就如何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我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該科知識有強烈興趣時,就會熱愛這門學科,對這門學科產生積極的探索熱情,成為學習物理的內部動力,從而激起求知、探究、實踐等學習意愿。這樣就為我們教師的教學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由于物理知識比較貼近我們的生活,因此只要在課堂上多舉一些實例,并用學過的知識去解釋清楚,或在學習新課之前演示一些與本節課有關的物理現象,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我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奠定了基礎。例如:在講“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演示:用硬紙片把一個喇叭糊起來,做成一個“舞臺”,臺上一個小人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在講“磁場對電流的作用”時,我課前先利用一節干電池、一塊小磁鐵、一些漆包線、透明膠等做了一臺直流電動機模型,讓它在課上轉動起來等等,以上小實驗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物理學中,概念、定理、定律都是物理知識的高度概括,言簡意賅,但內涵豐富。因此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知道其文字表面意思,更應該讓學生理解其內涵。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應用概念、定理、定律時不致出錯。例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通過演示實驗總結出了結論,即:“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雖然只有兩句話,學生很快就能背出來,但并不表示學生已經掌握了該定律,還應該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其內涵:(1)牛頓第一定律成立的條件是“沒有受到外力”,即理想情況下不受任何力。(2)“保持”的意思應理解為如果物體原來處于靜止狀態,那么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仍舊處于靜止狀態,如果物體原來處于運動狀態,那么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應該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3)牛頓第一定律雖然也叫慣性定律,但它和慣性是有著嚴格的區別的,因為慣性定律的存在是有條件的,它是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所遵循的運動規律,而慣性是一切物體所具有的屬性,不管這個物體處于靜止狀態還是運動狀態,是受力還是不受力,這個物體都具有慣性。通過以上的分析,我想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并可用此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慣性現象”,同時也為下一節課教學鋪平了道路。
三、在物理公式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學習的目的就是利用學過的物理概念、規律解決物理實際問題,其關鍵就是物理公式的應用。物理公式反映了物理學中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深刻理解物理公式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在歐姆定理的教學中:(1)首先應注意前提和“因”“果”的關系。我們已經學習了“電壓是產生電流的原因”,就可知道電壓是“因”,而電流是“果”,因果不能倒置。所以,在電阻不變的條件下(前提),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反之即錯。另外要知道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其大小與通過它的電流大小無關。在電壓不變的條件下(前提),通過導體的電流大小(果)與導體的電阻(因)成反比,反之即錯。(2)應用歐姆定律公式時必須注意I、U、R的同體性和同時性,即I、U、R是對同一導體而言的,I、U為同時測量的值。
四、在習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習題中,并不是所有的條件都用數字表示出來,有些是通過幾個文字表示的,甚至隱含在題目中。學生做題過程中,只有通過理解題意,在大腦中建立明晰的物理情景,才可以順利地解決問題。但實際解題時學生往往一是忽略條件,忽略前提,二是無法找到隱含條件,導致結論錯誤。在做文字探究類題時,我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分析解題。首先引導學生在審題、讀題、建立物理情景、畫出物理過程圖,通過耐心細致的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理解能力。審題中,先概讀全題,對題目有一個總印象,然后再帶有豐富的表情讀題,遇到關鍵詞語則加強語氣,放慢速度,并讓學生把關鍵詞語例如“平衡狀態”、“光滑”、“靜止”、“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等用筆在題目上畫出來,因為這些詞中都隱含了物理條件,是該題考查哪部分知識的關鍵,而且這些條件一般又都是解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這樣學生在讀題過程中邊讀邊畫,有的甚至要在旁邊草稿紙上畫物理過程圖,等到題目審完讀完,整個物理過程已經明晰的顯示出來,再將用到的條件和要用到的物理知識羅列出來,這樣題目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只要教師注意在整個物理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理解能力的培養,堅持始終,持之以恒,對于學生的成長和今后的工作學習,必然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