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太路邊擺攤賣畫
不少網友專程買畫
最近一段時間,一位在鼓樓街頭賣十二生肖卡通畫的老太太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一個簡易的畫夾、幾張A3畫紙和最普通的鉛筆橡皮,一整天的時間老人能畫幾十張卡通畫。老人告訴記者,家里有臥床不起的老伴和癡呆的兒子需要供養,“我也不需要政府的幫助”“我也干不了什么,就是希望賣畫,多掙點錢回家。”不少網友在看到消息后,專程找到她就為了買幅畫表達一下心意。
■
1.自強不息。年過八旬的老人,本該在家里安享晚年,但是生活的不幸卻注定她享受不到這樣的生活。老人沒有尋求別人的幫助,也沒有期盼政府的接濟,而是用雙手畫畫來養家。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強不息的精神。
2.熱心。在今天的網絡時代,網絡信息在以一種驚人的速度傳播著。讓人欣慰的是,這些熱心的網友通過這個平臺奉獻著自己的愛心,幫助著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3.風氣。風氣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內涵、人文素養的一種無形的體現。不管是老人自強不息的精神,還是熱心網友的舉動,都是一種好的社會風氣的體現,一種正能量的傳播。
4.老有所養。隨著養老金缺口問題的發酵,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值得深思。老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生命過程,關注老年人生存狀態,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是全社會的責任。
女子日本游學歸來賣煎餅
稱是大學時夢想
西南政法大學大門外熱鬧的學林街上,有一位從日本游學歸來的女大學生,她叫李玉紅,法律專業畢業,學過插花、開過飯店、在外企上過班。婚后,李玉紅在家里帶孩子,但她不甘一直這樣,于是決定完成大學時的夢想——賣煎餅果子。2013年,李玉紅帶著年僅一歲的兒子去天津,專程學習煎餅果子的做法。2015年8月,李玉紅將夢想變成了現實,煎餅果子攤在西南政法大學對面開業了。
■
1.擇業。李玉紅學過法律,在外企上過班,自己開過飯店,然而她最終卻選擇賣煎餅。也許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工作無貴賤之分,只要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2.夢想。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夢想,追求自己夢想,實現自己夢想。夢想引導人們走向成功,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夢想總是會實現的。
“婚鬧”應適可而止
近期以來,一些頗為熱鬧的“婚鬧”在網上引起關注。
5月初,在山東淄博周村區馬路邊,一位新郎被人用膠帶捆綁在馬路旁的大樹上,新郎臉上被涂上牙膏,屁股上燃放鞭炮,腳趾頭夾了好幾根煙,引來眾多路人圍觀。
幾乎同時,在四川成都,一位新郎也遭同學、朋友惡搞,不僅被扒掉衣服只剩內褲,還被用透明膠帶綁在路邊燈柱上。
被討論更多的應該是演員包貝爾3月底在巴厘島舉行的婚禮,圈內好友紛紛前往祝賀,卻因為幾位伴郎鬧婚險些將伴娘柳巖扔入水中而備受網友質疑。原本是私人的婚禮,突然就成了社會輿論事件,事件中的主角接二連三出來道歉,婚俗與低俗的邊界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
國人“婚鬧”的習俗古已有之。民俗學家介紹,古時老百姓結婚多是盲婚啞嫁,很多人都缺少婚前交往,為了緩解新婚夫妻間的尷尬氛圍,幫助他們更快進入夫妻角色,于是便逐漸有了“婚鬧”“鬧洞房”之說。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婚鬧”的實際作用早已不復存在,婚禮上讓客人們與新人喜樂一堂、圖個喜慶,成了“婚鬧”作為一種儀式和風俗的寓意。但這一以喜慶為初衷的習俗真的要以低俗收場嗎?
■
1.文明修養。婚禮上的風氣也反映出賓主雙方的文明和修養。大喜之日,歡樂要有,涵養更須有。尤其在全國城鎮化迅速推進的當下,精神文化水平是否能跟得上物質生活的提升,已成為中國社會下一步發展的時代需求。
2.去低俗化。婚俗的文明化、去低俗化,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小步,卻是實現精神文化小康的一大步。
校園暴力事件頻發,
還能好好做同學嗎?
近一段時間以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不僅發生在學生之間,也發生在師生之間:
4月15日,安徽省蒙城縣范集中學一英語老師因收發試卷與學生發生沖突,視頻顯示,老師與學生之間發生了激烈的肢體沖突。
3月27日,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大一學生蘆海清在成龍校區一宿舍學習時被室友用菜刀殺害,起因為兩人因瑣事發生爭執……
據統計,僅2015年上半年,經媒體報道的校園暴力事件就高達42起,而且,校園暴力施暴者日益呈現低齡化特征。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與咨詢中心主任胡鄧副教授分析:“受教育程度低的學生更傾向于用武力這種最原始本能的方法去解決沖突。”對于目前我國校園暴力頻發的狀況,他認為原因之一是生命教育的缺失,學生缺乏對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理性認知。
■
1.品質教育。如何破解校園暴力事件頻頻發生,首先要培養青少年樂群善良的品質,教會青春期的孩子調控情緒,用理性的方式化解矛盾。同時學校除了對抗性、競爭性的活動外也應設立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動,在共同面對任務的過程中養成協作意識,提升個人品德。
2.建立懲戒機制。目前我國《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犯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意味著未滿14周歲以及14周歲以上16周歲以下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暴力行為被排除在法律之外。可見,法律規定需要進一步地完善。
14載荒灘變綠洲,
生命之林別樣美
河北省井陘縣殘疾老哥倆賈文其和賈海霞,他們一個雙臂截肢,一個雙目失明。從2002年起,老哥倆相幫相攜、不懈努力,堅持14年硬是在荒灘上種活了一萬多棵樹。
曾經偌大的河灘,碎石遍地,寸草不生。誰曾想,它會因為殘疾的老哥倆變成另一番景象:樹林蓊蓊郁郁,樹葉沙沙作響,小河潺潺流過,鳥兒婉轉啼鳴。
14年的光陰,荒灘變綠洲,這里的密林也因這老哥倆變得別有一番韻味,美得更加動人。
1.詮釋生命。賈文其、賈海霞老哥倆,一個是在幼童時意外殘疾,一個是在工作事故中導致殘疾,這是上天給他們開的最大的玩笑,然而“命慫人不能慫”的信念使他們向命運發出的挑戰。這是一種積極樂觀、不屈服不低頭的人生態度,這樣的人生態度讓他們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奮勇向前。看到他們老哥倆,身為健康人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輕言放棄呢?綻放生命之美才是對自己的負責,對生命的尊重。
2.堅持信念。身體不便也爬上樹砍枝來扦插,蹚過冰涼的河水讓樹木喝水,在亂石上挖渠為樹木引水,這片綠洲,一種就是14年。他們用生命、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詮釋了“不是因為看得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會看得到希望”,他們讓不可能變為現實,讓質疑變為贊嘆和掌聲。
3.保護環境。賈文其、賈海霞用實際行動為保護環境出力。這份力是他們汗水的凝聚,是生命的希望。放眼全國的環保攻堅戰,我們需要如殘疾老哥倆這般身殘志堅、自強自立的種樹人,更需要每一個人參與其中,為綠化、為環保盡一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