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1947年5月1日,在人民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聲中,內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省級自治政府。從1947年到2017年,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光輝照耀下,內蒙古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70年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的道路上守望相助、團結奮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內蒙古70年來發展進步最基本的經驗和啟示,就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構建各民族團結和諧的民族關系,全區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建設繁榮富裕、和諧美好的內蒙古。
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內蒙古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少數民族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內蒙古從自治區建立前極端落后的狀況到今天的跨越發展,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轉變,就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十分關心內蒙古的革命斗爭,內蒙古是中國共產黨最早開展工作的少數民族地區。1922年7月,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基本綱領,提出了在“民族平等的原則下,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實行自治”的基本主張。這是中國共產黨制定的第一個民族問題的綱領。在全民抗日救亡運動中,針對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分裂內蒙古的企圖,毛澤東于1935年12月20日發表了《對內蒙古人民宣言》,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滿蒙政策”及其假借“大蒙古主義”煸動民族分裂,企圖吞并內蒙古進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陰謀。《宣言》莊嚴宣布:“原內蒙古6盟、24部、49旗,察哈爾和土默特二部,及寧夏三特旗之全城,均應歸還內蒙古人民,作為內蒙古之領土,取消熱、察、綏三行省,內蒙古人民有權解決自己內部的一切問題?!薄缎浴纷詈鬅崆楦桧灒骸懊晒琶褡逅匾则斢律茟鹨姺Q于世,我們相信你們若一旦自覺的組織起來,進行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與中國軍閥于內蒙古領域以外,則誰敢謂成吉思汗之子孫為可欺也?!泵珴蓶|《對內蒙古人民宣言》的發表,使內蒙古革命運動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黨中央非常重視內蒙古的民族工作。1940年7月,黨中央制定的《關于抗戰中蒙古民族問題提綱》系統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對蒙古民族的政策??谷諔馉巹倮?,中國共產黨又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當少數以蒙古族封建上層分子為代表的反動勢力倒行逆施,向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妥協投降,在內蒙古興起蒙古民族的“獨立”“自治”運動之時,面對極端復雜而緊迫的局勢,1945年10月23日,中央適時地發出了《對內蒙古工作意見》,重申了中國共產黨在內蒙古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建立自治政府的主張。在黨中央的明確指導下,烏蘭夫等一批蒙漢干部先后在內蒙古開展了大量的工作,挫敗了各種分裂勢力,解散了“內蒙古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1947年3月23日,黨中央發出了《關于內蒙古自治諸問題的意見》,決定成立統一的內蒙古自治政府。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
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始終關注內蒙古自治區的發展,并對自治區的發展給予厚望。1987年6月29日,鄧小平同志曾談到:“內蒙古自治區,那里有廣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發展起來很可能走進前列?!?999年1月,江澤民同志視察我區時又指出,內蒙古“要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水平,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力爭使內蒙古成為我們國家下一個世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2003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我區時強調:“做好內蒙古的各項工作,不僅關系到內蒙古2300多萬群眾的福祉,而且對黨和國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義”,要求自治區要因應新形勢,把握新機遇,加快發展。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提出了“守望相助,團結奮斗,努力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的要求,對內蒙古的發展寄予了新的期望。
回顧內蒙古革命改革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內蒙古的革命至始至終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內蒙古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也就沒有今天繁榮發展的內蒙古。歷史雄辯地證明,黨的領導是做好內蒙古一切工作的根本和保證。
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使各族勞動人民獲得了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民族區域自治從本質上體現了黨和國家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體現了黨和國家充分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權。民族區域自治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權利,使各族人民在政治上獲得了解放。
解放初期的內蒙古不僅整體上發展落后,而且各民族之間經濟發展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自治區境內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這三個少數民族人口少,社會發展水平十分落后。保證各民族尤其是人口較少民族的政治權利,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標志。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則,我國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發展程度高低都一律平等。根據內蒙古地區具體情況的不同,黨在內蒙古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使各民族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51年10月1日,鄂倫春自治旗成立。1958年8月1日和8月15日成立了鄂溫克族自治旗和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三少”民族充分享有了管理本地區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真正當家做了主人。
為保障《民族區域自治法》及有關規定的貫徹實施,內蒙古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十分重視地方法規、自治條例、單項條例的制定和實施。具不完全統計,內蒙古自治區各級人大共制訂和批準565件地方性法規,形成以憲法為核心、民族區域自治法為主干、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在內的民族自治法制體系。這些法律法規為我區民族區域自治提供了充分的法制保障。
三、根據內蒙古實際創造性地貫徹和實踐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可以自主的發展經濟和其它各項事業。任何一項好的政策都必須與本地方的實際相結合,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內蒙古自治區在貫徹和實踐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過程中,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結合內蒙古的具體實際,創造性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第一,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是少數民族的迫切要求,也是現階段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皩嵭忻褡鍏^域自治不把經濟搞好那個自治就是空的?!?/p>
70年來,自治區黨委始終把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擺在突出的戰略位置。早在自治區成立之初,自治區黨委、政府就明確提出把“發展和繁榮內蒙古經濟”作為根本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區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從總體上實現了傳統農牧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歷史性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守發展、生態、民生三條底線,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五化”協同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決心打贏扶貧攻堅戰,切實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提高了各族群眾生活水平,縮小了地區和民族之間的差距,開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
第二,切實把發展成果體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民族利益是影響民族關系的重要因素,加快發展是滿足民族利益需求、化解民族矛盾的基礎。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所有問題的關鍵,讓各族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發展成果則是我們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隨著全區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我區將更多的資金和力量投入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始終堅持富民優先的導向,努力讓更多的發展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眾。各級黨委、政府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民生投入持續加大,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舉措,連續多年實施各項民生工程,各族人民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通過強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項目帶動,民族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扶貧開發力度不斷增強,民族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巨大改善,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教育、醫療衛生、社保體系、民族傳統文化等得到較快發展。大力實施扶貧開發工程、百姓安居和創業就業工程、農村牧區公共服務全覆蓋工程等一系列民生工程,農村牧區面貌發生顯著變化。這一切都體現了自治區黨委、政府扎實做好民生工作,切實把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辦實辦好的工作目標和工作思路。
第三,堅持把民族團結放在事關自治區全局性的重要位置。內蒙古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內蒙古各項事業不斷取得進步的力量之源、勝利之本。內蒙古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歷史源遠流長。十七世紀蒙古族的先民土爾扈特部不遠萬里回歸祖國,表現了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和向往。上世紀50年代,為建設東風航天城,額濟納人民無怨無悔地讓出最好的牧場,遷至戈壁大漠深處,展示了內蒙古人民識大體、顧大局的高尚風范。上世紀60年代困難時期,草原人民接收了來自上海及其周邊的3000多名孤兒,體現了草原人民和國內各族人民的血肉之情。內蒙古因為具有民族團結互助的光榮傳統而贏得了“模范自治區”的美譽。
長期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大力營造民族團結的良好社會氛圍。自1983年開始,自治區堅持在每年的9月開展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月活動。30多年來,累計有3000多個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受到表彰。“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觀念深深扎根在各族干部群眾心中,不斷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第四,堅持加強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養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干部,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組織保證。自治區堅持“三個特別”標準,注重源頭建設,強化配備要求,加強教育培訓,拓寬選拔培養渠道,不斷完善少數民族干部選拔、培養、任用機制,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干部脫穎而出、擔當重任。具不完全統計,全區少數民族干部6.8萬人,約占干部總數的33%,高于全區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在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深入推進“草原英才”工程,實施“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計劃、“草原之光”碩士行動計劃,大力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少數民族企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各類技能人才。目前全區人才資源總量180多萬人,其中少數民族40萬左右(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16萬)。“草原英才”工程重點培養高層次人才712名,其中蒙古族占了20%以上。在全區217個創新創業團隊基地中,涉及蒙醫藥研發、民族文化、民族產業研究等科研團隊47個,占22%,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回顧70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聚焦70年翻天覆地的發展跨越,我們堅信,內蒙古各族人民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才能創造光輝的歷史、輝煌的業績。不忘初心,繼往開來,今天的內蒙古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靶坳P慢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只要我們繼續發揚民族團結優良傳統,積極構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守望相助、團結奮斗、一往無前,就一定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作者系內蒙古財經大學馬列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