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也是草原人民世代賴以生存和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綠色發展是理念,是目標,也是守護好、利用好這一底色和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后,全區各族人民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從未停止對美麗與發展雙贏的實踐探索。70年的實踐中,內蒙古創造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驕人業績,也付出資源環境的沉重代價;收獲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與經驗,也體會到了環境治理、生態恢復的難度和需要付出的艱辛努力。70年的實踐,更讓內蒙古人思考如何突破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制約。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自治區黨委、政府站在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生態安全的戰略高度,增進草原人民福祉的責任角度,不斷反思發展問題,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踐行新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和重要舉措,并在自治區十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將生態底線作為“三條底線”之一,“堅持美麗與發展雙贏”,在促進 “五化”協同中,將綠色化放在引領地位……彰顯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為和執政擔當。
綠色發展引領綠色轉型,發展動力更強勁。綠色發展是理念更是實踐路徑。我區堅持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下決心減少對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從“壯士斷腕”淘汰鋼鐵、煤炭等落后產能,到改造升級能源、農畜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從搶灘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到著眼發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從提倡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發展低碳循環經濟,到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在綠色發展實踐中,內蒙古發展新的增長點正在形成,新動能不斷增長,“綠色實力”逐步增強。
綠色發展筑牢綠色屏障,切實擔起生態責任。內蒙古的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到內蒙古各族群眾的生存和發展,也關系到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保護生態是內蒙古的潛力更是內蒙古的責任。從制定和實施內蒙古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到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等一系政策制度出臺,綠色發展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從強力推進“三北”防護林建設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停伐,全區生態建設以每年超過1000萬畝的速度向前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多措并舉,生態環境呈現“整體惡化趨緩,治理區明顯好轉”的局面。在追逐綠色的征程上,內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勇擔責任,在祖國北疆構筑起了一道生態安全屏障。
綠色發展增進綠色惠民,提升百姓幸福指數。綠色惠民是綠色發展的價值準則和評價標準,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體現。我區將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培育生態文化,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把生態環境這一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做足做實。同時,我區從綠色發展的實踐中獲取經濟效益,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中國馳名商標達66件,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高端、綠色、安全農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內蒙古的自然風光已成為聚寶盆,2016年實現旅游總收入2714.7億元,實現了“從綠掘金”、惠民增收。
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惠民惠區,讓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綠色發展、共筑生態文明,繪就內蒙古可持續發展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