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我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經過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并向社會公布,將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這標志著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民法作為成文法國家中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總則作為民法典的總則部分,是我國民事法律體系的總綱,起統領性作用,擔負著為整個民法典確立核心價值的重任,必然要凝聚價值共識,體現時代精神,回應公眾關切。這對于促進全面依法治國、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刻的長遠意義。
一、民法總則踐行全面依法治國戰略,體現了鮮明的引領性
法治是國家的軟實力,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一個國家治國理政思想的載體和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國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法治保障。民法總則的制定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民法總則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衡量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否現代化,法治是重要評判標準。衡量一個國家法制是否成熟,民事基本制度是重要標志。漸進編纂民法典和當下出臺民法總則,就是對現行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系統整合,從而編纂出一部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符合我國國情,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范合理、內容協調一致的法典,確保民事領域立法科學民主完備,明確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均是獨立的民事主體。根據法人設立目的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三類。特別法人包括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如此確認相關民事主體法律地位和身份,契合我國改革整體目標,使國家公權力的行使、市場的運行以及社會組織的活動適當分離,分類管理,促進國家、市場、社會各安其位,謹守分際,各司其職,良性互動,進而以善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
第二,民法總則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功能是確保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有法可依。民事法、刑事法、行政法是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民法總則極大地推進我國民事立法的科學化系統化。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民法典各分編。民法總則采用“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技術,將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和引領性的內容提煉出來,形成包括民事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和訴訟時效等屬于民法典“四梁八柱”性質的民事基本制度框架,也為其后的民法典分則各編,包括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繼承編和親屬編等提供立法目的、原則、理念上的指導,從而在2020年確保形成一部價值融貫、規則統一、體系完備的民法典。
二、民法總則彰顯人權理念,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性
法律的功能主要是確認權利、分配權利、保障權利、救濟權利,民法更是被稱作“民事權利的宣言書”。民法總則通過彰顯時代精神體現其本質和功能。弘揚人格尊嚴和自由,強化人文關懷,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民法總則充分彰顯的價值理念和時代精神。
第一,民法總則構建了完整的民事權利體系。民法總則專章規定民事權利,旨在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和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的要求,凸顯對民事權利的尊重,加強對民事權利的保護。民法總則權利體系的主要內容及制度創新有:
一是人身權利。提升了人身權的地位與保護水平。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自然人享有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民法總則特別注重信息時代個人信息權利的保護: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確保依法取得的個人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二是財產權利。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債權、繼承權、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加強對財產權利的保護,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財產財富安全感,提振社會信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激發人民群眾創造財富的積極性。而且,為了適應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發展的需要,民法總則正式承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作為一種法律權利,不容侵犯。如此規定,在回應人民群眾對于網絡虛擬財產應受法律保護的訴求的同時,為解決相關爭訟問題提供法律依據,為將來的立法留足了空間,也為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提供了上位法依據,切合時代需求。
三是知識產權。為了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促進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民法總則對知識產權作了概括性規定,以統領各知識產權單行法律。
第二,民法總則自然人制度體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如,強化對胎兒利益的特別保護。自然人從事民事活動需要具備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胎兒尚未出生,原則上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民法總則強調性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如此一來,法律對人的關懷不再僅僅局限于具有完整生命體的自然人,而是延展至胎兒,是尊重生命和生命平等法治理念的體現。
又如,降低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界限。民事行為能力是自然人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行使民事權利和履行民事義務的資格。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和自我承擔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為了尊重兒童的獨立意愿,讓其適度參與社會生活,同時也為了維護交易秩序和契約穩定,民法總則與時俱進地作出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如此會更好地尊重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保護其合法權益。
再如,完善了監護制度。監護是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彌補其民事行為能力不足的法律制度。民法總則構建了以家庭監護為基礎、社會監護為補充、國家監護為兜底的監護制度基本思路,形成了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同時,確立了被監護人利益最大化和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原則。針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實際,還規定了成年人的意定監護制度。規定成年人可以在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時,與近親屬或者其他自然人、社會組織簽訂協議,約定其喪失完全行為能力時由協議約定的監護人依約定履行監護職責,強化對老年人的保護。
總之,民法總則對人權的保障體現了時代性,回應了當今社會的現實需求。同時,反映了全面性,系統規定了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各項人身、財產權益,并保持了開放性,民事主體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
三、民法總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性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
民法總則開宗明義地宣告,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立法目的。可以說,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總則,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第一,明確民事活動要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誠信、守法、公序良俗和綠色等基本原則。這些原則的內核均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價值理念,并確認了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則,要求從事民事活動,秉持誠實、恪守承諾,有利于強化人們誠實守信、崇法尚德,推進誠信社會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民事活動全過程,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化規則意識,增強道德約束,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第二,以“好人條款”匡正社會風氣,鼓勵見義勇為。近年來,因誠信缺失和保障不力,不敢見義勇為、不敢做好人困擾著人們。為此,民法總則增加了“好人條款”——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這表明:一方面,做好事時造成受助人損害,救助人不擔責,能夠使他們沒有任何后顧之憂地從事見義勇為行為,無需擔心在救助過程中造成對方損害時承擔賠償責任。另一方面,做好事受損失,可以從受益人處得到補償,彰顯了法律與道德的互動,有利于通過立法來弘揚社會正氣,引領良好的社會風尚。
第三,強化對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的保護。近一時期以來,侵害英雄烈士人格權益、詆毀革命領袖的情況時有發生,在全社會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為此,民法總則充分體現了鮮明的政治導向: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英雄烈士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體現,是引領社會風尚的標桿,加強對英烈等的姓名、名譽、榮譽、肖像的法律保護,對于促進全社會尊崇英烈,揚善抑惡,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重大。
民法總則將影響每個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孫憲忠教授所說,有了民法總則,13億中國人的生活之路將走得更安全、更踏實、更有平等機會、更有尊嚴。
(作者單位:內蒙古黨校法學教研部)
責任編輯:康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