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楊
闌珊元宵
文|楊楊
編者按:
作為九零后一代,我們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已經很淡了,大多是被網絡上各種節日營銷刺激到,才會有一丟丟反應。比如,從小生長在北方,會有一種錯覺,任何節日都是吃餃子慶祝,而南方的同志就會自覺的跟上一句:我們吃湯圓。 這是九零后的認知,那零零后、一零后會怎么說?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想起來就打寒顫。
傳統 這堂課,是時候補上了。

二零一七年二月十一日,農歷正月十五,元宵佳節。
元宵節,是農業社會新年假期的最后一天,歡度元宵夜后,假期結束,一切恢復正常,因此也叫 小過年 。所以,元宵節自古以來就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有眾多的過節習俗。比如吃元宵、鬧花燈、猜燈謎、耍龍燈、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祭門、祭戶、逐鼠、送孩兒燈、迎紫姑、走百病等等。
時至今日,大部分地區過節的習俗不免被簡化,吃元宵、賞花燈可以算是保存最完整,普及率最高的習俗。
元宵是北方人的稱呼,制作時多用籮滾手搖成圓形,南方人稱之為湯圓,多用手揉搓成圓形。早在唐代就有記錄,稱之為粉果,宋朝稱為圓子或團子,明朝永樂時代后才通稱元宵。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制的 八寶元宵 ,名聞朝野。符曾的《上元竹枝詞》云: 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


二零零八年六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宋代詞人辛棄疾所著《青玉案?元夕》,描寫了正月十五的晚上,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景象。
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元是首,宵是夜,按古歷的說法,日月、五星都會于子時,月圓是真正的元始,元宵節由此才重要。元宵燃燈的主要含義是為對應月照星明,它起源于 望日 ,從天黑一直要祭祀至天明。
著名作家汪曾祺在《故鄉的元宵》中描寫過:孩子有自己的燈。兔子燈、繡球燈、馬燈……兔子燈大都是自己 動手做的。下面安四個轱轆,可以拉著走。兔子燈其實不大像兔子,臉是圓的,眼睛是彎彎的,像人的眼睛,還有兩道彎彎的眉毛!繡球燈、馬燈都是買的。繡球燈 是一個多面的紙扎的球,有一個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兩個轱轆,手執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滾動。馬燈是兩段,一個馬頭,一個馬屁股, 用帶子系在身上。西瓜燈、蝦蟆燈、魚燈,這些手提的燈,是小孩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