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昊,凌建強,凌虹霞
(悉地(蘇州)勘察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123)
淺析江南某市河道現狀與整治對策
沈 昊,凌建強,凌虹霞
(悉地(蘇州)勘察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123)
水系作為城市最獨特的景觀資源,是城市特色風貌與景觀塑造的重要依托。今年國務院頒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到2020年,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結合江南某市當地水環境現狀,通過分析河道黑臭、水質不佳的原因,對河道整治過程中采用的綜合整治方案進行闡述,旨在為城市河道消除黑臭、提升水環境質量提供參考。
河道整治;黑臭水體;水環境;技術路線及策略
水系作為城市最獨特的景觀資源,是城市特色風貌與景觀塑造的重要依托。隨著江南某市經濟的發展、城市功能的擴張,城市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道的連續性受到局部破壞,水系周邊景觀環境日趨惡劣。為進一步改善江南某市市區河道水質,針對其河道水質不佳的成因,結合當地水環境整治實踐,對河道整治過程中采用的綜合整治方案進行闡述,旨在為城市河道消除黑臭,提升水環境質量提供參考。
根據調研現狀及水利、環保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該市總體水質一般,以Ⅳ類水為主,局部河道水質存在發黑發臭現象。
以該市某河道檢測點2010—2015年1月的水質監測數據為例,由圖1、圖2、圖3可知,2010—2015年河道水質總體變化不大,6年中2012年水質最差,2013—2015年水質略有提高。

圖1 2010—2015年該市某河道CODcr、BOD5濃度

圖2 2010—2015年該市某河道氨氮、總氮、總磷濃度

圖3 2010—2015年該市某河道溶解氧濃度
通過對該市主城區各河流的現場勘查、分析,發現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歸類見表1。

表1 影響該市水質問題原因總結表
3.1 技術路線
河道整治措施技術路線如圖4所示。

圖4 河道整治技術路線
3.2 河道治理措施
水系布局的完善、水系的溝通、引水調水需要依據相關城市規劃藍線、水循環規劃、防洪排澇規劃,從河湖水面率和河湖斷面控制兩個方面考慮,同時結合該市河道現狀情況,從多角度多起點進行治理,最終達到水系暢通、水質提高、河道整潔的目標。
3.2.1 完善水系布局和水系溝通
水系布局、溝通的完善,是實現水系暢通、水質提高、河道整潔的重要舉措,也是有效改善水環境、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的關鍵手段。水系布局完善的方法包括新開河道,溝通斷頭浜,恢復被侵占和填埋的溝渠、水塘等。
該市已經針對目前的河道現狀,制定了河道藍線及主城區防洪規劃,根據不同的河道等級、功能及現狀情況,對不同河道進行分析、規劃,分別制定關于新開河道、擴寬疏浚、溝通斷頭浜的詳細方案,實施步驟照此規劃穩步推進。
3.2.2 清障河道
河道清障主要是針對因人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河道湖泊水面率減小、河道過水斷面不滿足要求等問題的改善措施。根據現場勘查,針對該市河道束水的三類問題,應以規劃河道線位為依據,恢復、擴大河道過水斷面,改建、重建束水橋梁,清除侵占河道界限的障礙物,如居民私搭建筑、私自填埋河道用作耕地、廢棄水閘、沉船、土墩及堵壩等。
3.2.3 清淤河道
相關政府部門結合該市現狀,制定河道清淤管理制度,制度中規定:“對同一條縣級河道應在連續兩年內完成輪疏任務,同一條鄉級河道在一年內完成輪疏任務。實現河道溝塘疏浚整治和管理養護常態化、制度化,維持河道正常功能。”
3.2.4 保持河道河岸整潔
河道日常管理中,需對河道水面及河道兩岸管理范圍內出現的垃圾、渣土、物料等進行及時清理。
3.2.5 調水引流
通過改造或完善現有水利工程及擬建水利工程設施,河道充分換水,達到充分利用現有水資源,去除河道黑臭,實現修復水生態、水環境的目的。
3.2.6 治理散貨碼頭
遍布在河道邊上的散貨碼頭雜亂無章,這一現象在該市航道中比較普遍。對散貨碼頭進行深度整治,應立足現狀分析,探索出一套可行有效的整治辦法,形成有針對性的監督、管理長效機制,避免上述問題再次發生。
下面提出以下幾點措施對散貨碼頭進行整治[1]:(1)首先,在選擇散貨碼頭區位上應盡量遠離生活水源,盡可能避開密集生活區。
(2)散貨堆場、散貨裝卸作業機械設備及運輸車輛上應采用除塵、防起塵設備,減少沙土粉塵對空氣、河道造成的污染。
(3)種植綠化、防風技術對散貨碼頭進行隔離,減小堆場風速和粉塵運動量,擋風抑塵效果顯著。
3.3 控源截污措施
3.3.1 完善污水收集、處理系統,雨污水分流改造
完善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是河道截污改造的前提條件。城市處于快速發展和持續擴張中,倘若城鎮規劃與城市發展速度不符,城市總體規劃相對滯后,雨污水專項規劃缺失,往往會造成原先規劃建設的排污主干管與城市擴張后的容積率不相匹配,排污方向、標高不一致等現象,造成城市的二次開挖,資金嚴重浪費。因此在截污改造前,應首先對周邊管網進行普查,立足現狀,結合相關規劃編制具有法律依據、完整的、系統的、有效的污水專項規劃,指導改造方案,使整個管網的系統性、整體性達到最佳。
該市目前已基本完成對城區住宅小區的雨污水分流改造,還未改造的地區主要為局部零星的老新村,以及部分位于老城區的企事業單位。這些地方因污水與雨水共用管道,雖然設置截流設施后能消除一部分旱流污水對河道的污染,但雨季時仍有大量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道,不可避免會對城市河道造成污染。因此,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仍然對這些地方進行雨污水分流改造。
城市建設過程中,已經雨污分流的地區,仍會出現雨污混接、私接污水入雨水管的現象。而此類現象是城市建設控源截污的頑癥。當地雨污水管道養護單位需定期排查雨污水管道的錯接、混接情況,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造。
在完善污水管網體系,進行雨污水分流改造的同時,需對現有市政污水管網系統進行日常的檢查、評估、修復。污水管網是該市城市排水的主動脈,管道是否通暢、是否完好、是否能順利接納河道截污管道容量,均需要通過對已建市政污水管網進行檢查、評估及水量匹配計算來判斷。
3.3.2 對垃圾收集站、菜場、公共廁所、城中村等“頑疾”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理
3.3.2.1 河邊公共廁所
建議將位于河邊的公共廁所廢除。同時在適當位置新建公共廁所,并將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網。若由于現狀條件限制無法廢除,則應封堵排污口,重新鋪設管道,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網。
3.3.2.2 河邊垃圾桶
將河道兩岸的垃圾收集點廢除,同時在距離河道一定距離處設置新垃圾收集點,且定期對其進行清理。根據城市各個垃圾收集點不同的垃圾收集量有針對性地安排清理周期,避免垃圾收集設施因長時間溢滿招來惡臭。同時應進一步加強群眾的環保意識,加大環保宣傳力度,減少群眾亂扔垃圾、傾倒垃圾廢水。
3.3.2.3 河邊菜場
對于位于河邊的菜場,相關管理部門可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遷址重建菜場。新址應既能滿足居民買菜的日常需求,又離河道有一定距離,并配套污水收集管網,進行污水有效收集及規范管理。若由于條件限制,菜場無法遷址新建,則應對河道周邊的雨污水管網進行排查、改造,杜絕菜場污水通過雨污水管排入河道。同時加強對河邊菜場的管理,提高菜農的環保意識,避免菜農向河道及附近雨水管網中倒入污水或生活垃圾。
3.3.2.4 零散的城中村
城中村現象是全國雨污水分流改造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面對城中村現象,應在考慮各方面現狀條件下,如政府現有財政狀況、城市規劃、群眾安置問題等,對城中村進行專項規劃、集中治理。
3.3.3 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措施
由于初期雨水流量大,污染物濃度高,難以與后期雨水分離,因此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應以綜合治理為主。針對各城市的特點提出以下控制措施方案,以達到加強對初期雨水的污染控制及綜合利用的目的。
初期雨水治理可采用自然滲透、人工滲透、棄流井、初期雨水利用及調蓄等多種方法(見圖5)。在治理過程中,初期雨水治理應優先考慮采用自然滲透及人工滲透的方式,同時可結合棄流井和初期雨水的收集、調蓄等措施,達到控制初期雨水污染的目的。初期雨水處理方式應根據該市各地區及河道周邊現狀情況,由設計部門進行設計處理。
3.4 水生態環境修復措施
水生態環境修復措施主要是針對目前該市已經污染的河道進行的整治措施。水生態環境修復措施主要有曝氣技術、濕地生態工程、生態浮床技術、微生物技術及生物操縱法等。不同河道應結合現狀,根據不同修復技術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宜的水生態環境修復措施。

圖5 初期雨水控制措施系統圖
城市河道綜合治理社會關注度高,涉及面廣,建設難度大,且實施的主體在基層,因此是一項復雜、長期的系統工程。河道整治涉及規劃、管網、水利、生態等多個方面,單靠水利部門不能夠徹底解決。應從城市規劃控制入手,同時加強規劃、水利、住建、環保、國土等多部門間的聯系與合作,全方位確保河道整治目標的順利實現。
同時,目前河道綜合整治的技術已非常豐富,如濕地生態工程、雨水過濾等,但是任何單一技術都不是治理河道一勞永逸的藥方。在黑臭河道治理的具體實踐中,應根據當地具體情況,特別是水體污染原因、污染狀況、污染物的種類、整治客觀條件等規劃先行,將多種方法有效結合,使得河道治理的有效性、長效性、經濟性和生態相容性協調起來。
[1]陳曉笛,李少澤.淺談散貨碼頭粉塵治理 [J].中國水運月刊, 2012,12(5):205-206.
北京地鐵12號線全面開建貫通北三環共設21座車站
北京市貫通北三環的地鐵12號線已全面開建,全線21座車站中有15座都是換乘站,計劃于2021年開通。
12號線西起四季青橋南,東至東壩北區,沿西四環、遠大路、北三環、機場高速、芳園西路、萬紅路及規劃東壩大街布置,將填補北三環軌道交通空白,串起海淀、西城、東城和朝陽4個城區。
線路全長29.3 km,最高設計時速為80 km/h,共設21座車站,其中換乘站達到15座,2/3站點可換乘。自西向東,長春橋站換乘10號線,蘇州橋站換乘在建的16號線南段,人民大學站換乘4號線,大鐘寺站換乘13號線,薊門橋站換乘在建的昌平線南延,北太平莊站換乘在建的19號線,安華橋站換乘8號線,和平西橋站換乘5號線,光熙門站換乘13號線,西壩河站換乘在建的17號線,三元橋站換乘機場線和10號線,高家園站換乘14號線,北崗子站換乘平谷線,東風站和管莊路西口站換乘在建的3號線。
沿著北三環,12號線的大部分線路都與地鐵10號線保持平行,通車后,將能分流10號線客流壓力。比如,12號線馬甸站與10號線的健德門站之間,12號線的安華橋站與10號線北土城站之間,相隔均約1 km,乘客步行十幾分鐘就能走到另一條新線上。在本市新建地鐵線中,12號線與3號線都將駛入東壩地區,除了可以緩解沿線地面交通壓力和疏解2號線、10號線部分換乘節點的客流壓力外,12號線的建設還將促進酒仙橋地區及東壩地區的開發建設。
TV85
B
1009-7716(2017)04-0120-04
10.16799/j.cnki.csdqyfh.2017.04.035
2016-12-25
沈昊(1988-),男,江蘇蘇州人,工程師,從事給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方面工程設計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