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巍
文化產業,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在美、日等發達國家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國也已將其發展作為一項重要國策。在此背景下,更多的商業中心專注于文化藝術領域的品牌塑造,思考如何創新商業模式成為文化和藝術的新承載平臺。
一、文化產業的春天來了
在第一次浪潮對應的農業社會,文化產業只是少數統治階級附庸風雅的噱頭;在第二次浪潮對應的工業社會,文化產業提升了商品的價值,但僅僅是錦上添花,甚至曲高和寡;在第三次浪潮對應的信息社會,產能過剩——整個社會產品極大豐富,沒有文化附加值的產品很難脫穎而出。因此,文化產業的春天來了。
二、各行各業需要正視文化升級
世道變了,玩法不同了。從“吃飽”到“吃飽了撐的”,中國的發展超乎了任何人的想象。隨著中國富裕程度的提高,發展文化產業,或者各行各業在文化方面的升級,所需的天時、地利、人和均已成熟。這個時代,已進入“吃飽了撐的時代”。
三、文化產業是商業地產的救命稻草
產能過剩體現在各行各業,購物中心、商業項目面臨的競爭是:閑人和閑錢多了,但對手也多了。高度的重復性業態和同質化的招商,讓各大購物中心舉步維艱,破題之法除了做好同質化,也需要做好市場細分。購物中心的文化功能提升,能夠兼顧項目的同質化和市場細分的提升。
四、文化產業是對抗電商的重要法寶
電商的強勢介入讓商業項目、購物中心的艱難處境雪上加霜,如何讓顧客習慣線下消費,從而對抗電商的強勢競爭?商業項目、購物中心除了自我升維之外,緊密結合文化產業,塑造產品和專賣店的文化形象、文化氛圍,緊密聯動顧客和“粉絲”,發生高頻率的互動,是對抗電商的重要法寶。
五、文化產業強勢介入購物中心
1.K11是海派的典范
K11緊密結合海派的文化消費需求,將現代藝術與商業緊密結合,將體驗商業引入購物中心的地下層,將大都市很少見到的農場、小豬、豆芽、農具放在第二層的黃金位置——讓文化為購物中心“點石成金”,加上層出不窮的各種文化藝術展覽,直接引領行業的潮流方向。
2.僑福芳草地是京派的典范
僑福芳草地以領先綠色思維,打造匯聚“頂級辦公,優雅購物,精品酒店與藝文薈萃”的北京新地標。僑福芳草地致力打造多元的商業及文化休閑綜合體,成為北京風格時尚與高品質的新復合生活板塊。其領先的環保設計、永續發展的理念和豐富多元的藝術氛圍構成了僑福芳草地的獨有特色,為每一位到訪者帶來充滿新意的獨特體驗。
文化底蘊和藝術品是一個建筑物的靈魂。僑福芳草地中擺放著的41件達利雕塑,是世界上最豐富的達利真品收藏之一,它們與建筑相融合,散發出屬于僑福芳草地的獨特氣質。將自身的文化內涵與北京獨特的文化底蘊相融合,便是僑福芳草地所一直倡導的城市地標理念。
3.誠品書是商業項目與文化產業緊密結合的典范
誠品書店1989年由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復合式經營模式。創始之初,誠品以書店為品牌核心,營運范疇已逐步擴展至畫廊、出版、展演活動、藝文空間和課程、文創商品,以及捷運站、醫院、學校等各類型特殊通路之經營,并延伸至商場開發經營和專業物流中心建置等專業。誠品是“城市人的集體創作”,連鎖而不復制的經營模式,尊重各地文化特質,透過“人、空間、活動”的互動積累,發展出不同的場所精神和經營內容,塑造了城市中不同角落、不同內涵的文化氛圍。
成都的方所、言幾又都在沿用誠品書店的商業模式,成為了所在商業項目、購物中心的人流引擎。
4.無印良品是產品(專賣店)結合文化產業的典范
“無印良品(MUJI)”創始于日本,其本意是“沒有商標與優質”。雖然極力淡化品牌意識,但它遵循統一的設計理念(文化內核)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無不詮釋著“無印良品”的品牌形象,它所倡導的自然、簡約、質樸的生活方式也大受品位人士推崇——文化的吸引力在“吃飽了撐的時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文化快餐是難以持久的,競爭項目的簡單升級就能快速地改變商業格局,避免被“降維打擊”的辦法只有自我升級、自我升維,拿起“文化武器”,真抓實練,而不是固步自封,逐步窮途末路。
作者系中機中聯工程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建筑二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