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近年來,我國網絡治理立法進程大大加快,而今,開始進入查漏補缺、不斷精細的新階段。《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和《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管理規定》的出臺與實施,預示著與網民日常行為最頻繁但是一直缺乏響應制度的領域之一——跟帖評論,也進入有章可依的規制階段。
自10月1日起,備受網民關注的《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和《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管理規定》開始施行了。明確注冊用戶需“后臺實名”,否則不得跟帖評論、發布信息。同時相關從業人員不得為謀取不正當利益或基于錯誤價值取向有選擇地刪除、推薦跟帖評論,不得利用軟件、雇傭商業機構及人員等方式散布信息。
在網絡的高度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遍使用下,很多互聯網論壇社區平臺一直保持著較高活躍度,為廣大網民分享信息內容、討論興趣話題提供了便利。互聯網論壇中的跟帖評論服務,為網民提供了發表意見、表達觀點、互動交流、輿論監督的廣闊舞臺——或長篇大論,或三言兩語,乃至一句話、一個詞、一個表情,都可以對大事小情發表自己的意見、表明自己的觀點,這是時代發展的進步,也是現代社會公民基本權利的體現。
然而,網民身份的虛擬性給網絡空間治理和良好網絡生態建設提出了巨大挑戰。惡意辱罵、誹謗造謠、冒名發帖、信息詐騙……尤其在當下互聯網自媒體時代,幾乎所有的網絡謠言、網絡詐騙和不實信息都與非實名賬號的使用有關。不法分子利用虛假賬號散播謠言、買賣信息、詐騙錢財,嚴重擾亂了網絡空間發展秩序,阻礙了網絡誠信體系建設和法制化進程,影響著我國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以網絡謠言為例,“蝦頭里面有兩條白線,其實是白色寄生蟲”“廣州10月21日外地牌限行”,這些涉及食品安全、交通信息等領域的謠言,不僅增加了辟謠的成本,更是干擾了民眾生活。因此,進一步推進和宣傳互聯網用戶身份注冊實名制對凈化虛擬的網絡空間、維護網民合法權益、追查不法行為,大有裨益。
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表示,原來的互聯網,只是滿足信息高速度、自由、無障礙的傳輸。但現在的手機、電腦不僅能滿足傳輸信息,還能滿足人們生活上的多種需求,如訂餐、網購、打車、就醫、理財,等等。網絡消費時代,互聯網已經讓網絡消費和網絡交易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網絡作為社會服務平臺,已經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實名制會有利于社會服務的有效開展。不論是出于自我安全保護,還是享受社會便利生活服務,實名制已經是網絡空間作為社會服務平臺的重要基礎,對于每個用戶來說,實名制是公民的一項義務,也是權利。
其實,我國對于互聯網用戶實名制的倡導和規定由來已久。2002年,清華大學新聞學教授李希光首提禁止匿名上網;2008年,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答復網絡實名制立法提案,明確表示“實現有限網絡實名制管理”將是未來互聯網健康發展的方向;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規定用戶辦理入網手續應提供真實身份信息;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實施<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任務分工的通知》,提出要在2014年6月底前出臺并實施信息網絡實名登記制度;2015年,中央網信辦正式出臺《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全面落實網絡用戶實名制;2017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運營者為用戶辦理網絡接入、域名注冊服務,辦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入網手續,或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布、即時通訊等服務,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2017年8月25日,國家網信辦發布了《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和《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管理規定》,至此,“網絡實名制”的呼聲終于塵埃落定。
截至今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互聯網普及率為54.3%,比全球平均水平高4.6個百分點。可以說,我國已經成為網絡大國。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和《互聯網論壇社區服務管理規定》的出臺與實施,為凈化網絡空間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依法依規治理互聯網既是互聯網治理能力現代化、法治化的應有之義,也有助于提高互聯網發帖留言服務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水平。而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在享有自由權利的同時,也應當承擔起捍衛秩序的義務。
“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這是今年網絡安全宣傳周的主題,讓我們共同參與,共筑網絡安全防線,努力促進互聯網經濟的有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