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陳科龍 圖| 游 宇 馬 琳 重慶市規劃局提供
圓廬:遺落在山城的珍饈
Yuan Lu: a Delicacy Left in Mountain City
◇ 文|本刊記者 陳科龍 圖| 游 宇 馬 琳 重慶市規劃局提供

年代久遠的老房子,大都如被歲月抽去了精魂,在靜默中逐漸走向頹圮衰亡。但嘉陵江邊的一幢小圓樓,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風雨洗禮,如今依然巋立在鵝嶺的半山腰。它就是圓廬,著名建筑設計大師楊廷寶1939年為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孫科及其夫人藍妮所建的跳舞廳兼寓所。
楊廷寶生于書香門第,自小受繪畫藝術的熏陶。清華畢業后,楊廷寶負笈留學,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專攻建筑學。學成后,他再赴歐洲考察各種歐式建筑,并于1927年回國,任天津基泰工程公司工程師。
中國近現代建筑史上素有“南楊北梁”之說,即是對20世紀上半葉最有成就的兩位建筑大師——楊廷寶和梁思成的評價。如果說梁思成的主要成就更偏重于建筑學科和中國古典建筑研究方面,那么從事建筑設計50余年的楊廷寶則是當之無愧的職業建筑師楷模。


楊廷寶對各式建筑設計得心應手,他遵循傳統,但又獨具匠心,他設計的建筑在中國式的典雅之中帶著歐洲風格的清新格調,總是讓人眼前一亮。遺落在山城重慶的楊氏建筑中,國際聯歡社、跳傘塔是代表,圓廬則是另一道珍饈。
1939年,作為基泰建筑事務所總工程師的楊廷寶來到重慶,并主持設計了鵝嶺上的圓廬。圓廬所在的位置是當時達官顯貴云集的嘉陵新村,七八十年前,這里能夠俯瞰嘉陵江景,視線極為開闊。樹木掩映中,這座圓形建筑造型簡潔流暢,頗似一枚大勛章。
圓廬依山勢而筑,共分兩層,入口設在第二層。住宅平面由內外兩同心圓組成,內圓直徑約7米,外圓直徑約17米。圓廬各主要居室圍繞中央圓廳呈放射性平面。條石、青磚、舊瓦將新奇的制式演繹得極具匠心,大圓屋頂有如傘蓋,同圓心的二層樓酷似一座碉堡,墻上開窗,內設舞池,自然光線穿透頂層小樓直射底樓,形成特殊的光影效果,底樓有精心處理過的管柱連接頂層,用于除濕通風,以保持舞池空氣清新。底樓的圓形舞池四周分隔為扇形小屋,用于跳舞換衣服專用,十分考究。住宅東西延伸作輔助用房,并與大門、臺階、綠化等組成緊湊的入口。

時至今日,我們也很難看到這樣將功能性與審美結合得如此完美巧妙的建筑。
圓廬修筑于上世紀30年代,正值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的戰亂年代,這寓所的設計簡潔卻不簡單,與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孫科的特殊身份非常匹配。
當然,楊廷寶對底層舞廳別出心裁的設計,顯然是為投合圓廬女主人藍妮的喜好。身為上海灘交際風流人物的藍妮,對于跳舞既是天賦更是愛好。
孫科與藍妮在圓廬共同生活了兩年時間,在此留下一段才子與佳人的佳話。可惜這段感情最后卻被政治權謀所傷,倔強的藍妮面對被政敵利用、無法解釋得清楚的原因,決絕地離孫科而去,自此孫郎成為路人,留給孫科畢生的懊悔與思念。
住在老房子周圍的老人們至今都還記得那段烽火連天的往事。有人來訪,他們總會找出些許陳年舊事磕磕牙。只是年深日久,憲兵站崗的場景和打蠟的木地板一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華麗的舊物在舊寓所里一絲一毫都沒有留存下來。
新中國成立后,圓廬成為印染廠的職工宿舍。大家對這房子的結構并不滿意,圓形構造對小老百姓居家而言實在是很不合用,住戶因地制宜將舞池改作了公用廚房,暗黃的油污一直糊到屋頂,經過多年煙熏火燎地使用,已經幾乎看不出舞池的樣子。
三月的陽光從頂層窗戶中灑下,灰塵在光影中飛舞,猶如嘆息,昔日的二層大門緊閉,不再用做公共進出口。胡亂鑿成的一道水泥門用于出入,電線裸露在外,門楣上貼著鮮艷的藍色門牌字號——嘉陵新村190號。
當年曾為歌舞場,如今已是尋常巷陌,圓廬早已不再是顯赫的立法院院長府邸,楊廷寶大師遺落在山城的這枚“大勛章”,就這么孤獨而尷尬地留置于此,與周遭的高大樓宇顯得那么格格不入。
2016年底,出于對文物保護的需要,渝中區人民政府向圓廬住戶征收回了這棟飽經歷史風霜的小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