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柯錦,林 燕,許晗雨,汪小泉,許 琦,蔣彩萍,余雪芳
1.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5 2.浙江省環境監測協會,浙江 杭州 310012
浙江省環境檢測市場化管理探索與實踐
周柯錦1,林 燕2,許晗雨2,汪小泉1,許 琦1,蔣彩萍1,余雪芳2
1.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5 2.浙江省環境監測協會,浙江 杭州 310012
社會環境檢測力量是我國環境監測工作重要而有益的補充,闡述了浙江省環境檢測市場化調研結果及存在問題,總結了浙江省在推進“行業自律”和“兩個自愿”為原則的市場化檢測能力評估工作的實踐,旨在為各地開展環境檢測市場化管理提供參考。
環境監測;檢測;市場化;管理;實踐
隨著環境保護工作歷史性轉變的深入推進,環境監測任務日益繁重,現有環保系統的環境監測力量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對環境監測的需求。近年來,社會環境檢測力量迅速發展,若有效配置環保系統環境監測力量和社會環境檢測力量,實現環境監測的社會化,對緩解環境監測力量不足的矛盾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1]。
1.1 浙江省環境檢測市場化發展基本情況
截至2014年12月,浙江省除政府所屬環境監測站以外,約有125家社會環境檢測機構,全省11個地市均有分布,其中杭州、寧波、溫州、嘉興4個市檢測機構占全省70.4%,檢測機構類型分為純環境檢測與綜合檢測(含衛生檢測等)2類,其中純環境檢測類占52%,全省近70%的社會環境檢測機構均擁有超過800 m2的實驗室。通過計量認證的檢測機構中,環境檢測類項目低于100項的約占51.0%,100~200項的約占36.3%,通過計量認證的環境檢測類別主要集中在9類: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噪聲、土壤、廢氣、廢水、固體廢物和飲用水。2010—2014年是環境檢測機構快速發展時期,全省近55%的機構成立于這一時期,從合同總額來看,2011—2013年,社會環境檢測機構合同總額呈逐年遞增的狀態,年均增長率達106%。
1.2 省、市監管情況
浙江省社會環境檢測機構數量眾多,在管理模式上與國內其他省市略有不同,堅持以市場化為方向,簡政放權,政府以監管引導為主,充分發揮行業自律作用,企業自愿參加評估,努力培養檢測行業“實力-品牌-質量-市場”的良性競爭氛圍。2013年8月,浙江省環保廳發布了《關于推進環境檢測市場化工作的意見》,對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的能力要求、業務范圍、監督管理等提出要求[2]。各市按照《關于推進環境檢測市場化工作的意見》,積極通過備案登記或文件審核等形式逐步推進市場化工作。截至2014年8月,寧波、金華等6個城市已出臺相關文件明確環境檢測市場化內容、能力要求及監督管理等;杭州、溫州等4個城市主要參照《關于推進環境檢測市場化工作的意見》要求,通過審核檢測機構書面材料的方式進行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的備案或登記工作。
2.1 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監管體系尚未形成
國家尚未出臺監管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相關的法律法規,在環境檢測市場化推進的過程中,對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缺乏統一的規范和監管制度,環境檢測市場處于無規則運行狀態,環保部門、監測系統、委托企業和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的職責界定不明確[3]。按照現有制度設計,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監管存在盲區和缺位,對其內部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監督,無法深入涉足,對質量事故不能判斷和評估;未經備案、登記的檢測機構與企業直接發生的業務關系,環保部門無法掌握;對于惡意低價競爭、搶占市場的現象,缺乏有力的打擊和懲罰機制。
2.2 各地對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的要求不一致
由于對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尺度不一,浙江省各地市對社會環境檢測機構開展業務需具備的基本條件存在差異,主要體現在實驗室要求,如寧波、金華、衢州、湖州等地要求檢測機構必須在當地有實驗室。從管理角度看,便于日常監管,能保證檢測數據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從檢測機構角度看,當前大部分的檢測機構實驗室主要集中于杭州、寧波等地,對于在當地沒有實驗室的檢測機構,無法在全省開展業務,不利于一些優質企業參與檢測任務。
2.3 人員上崗證考核具體操作有難度
國家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2014年發布《關于廢止<關于開展食品檢測人員持證上崗工作的通知>等三份文件的通知》,明確規定浙江省各級質監部門下屬檢測機構食品、紡織品服裝等檢測專業人員上崗考核,均由各單位自行組織,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取消對其持證上崗考核。對于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的持證上崗考核,是統一組織考核還是由各單位自行考核,面臨兩難選擇。此外,檢測人員持證上崗考核分為理論考核與現場操作考核,現場操作考核在具體實施時,存在場地選擇難、儀器設備不易準備等困難。
2.4 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綜合素質亟待提高
浙江省社會環境檢測機構數量眾多,且仍有增長趨勢,其參與環境監測的積極性很高,但各檢測機構綜合素質良莠不齊,部分檢測機構法律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不強,為追求短期利益,搶占市場,甚至出現“時間滿意、收費滿意、數據滿意”的“三滿意”現象,質量管理流于形式,環境檢測市場現狀和整體質量不容樂觀[4]。
根據《關于推進環境檢測市場化工作的意見》規定,全省的社會環境檢測機構能力評估由浙江省環境保護廳主導,浙江省環境監測協會接受委托開展能力評估工作。該協會組織編制了《浙江省社會環境檢測機構能力評估辦法(試行)》《浙江省社會環境檢測機構能力評估補充說明》《浙江省社會環境檢測機構能力評估實施細則》等文件。浙江省社會環境檢測機構能力評估突出“行業自律”和“兩個自愿”的原則,充分發揮協會的作用,由企業自愿申請開展能力評估,并自愿在省環保廳網站公布評估結果。能力評估工作主要采用專家負責制,分為自愿申請、受理、材料預審、現場評估、綜合評議、報告審核、公示公告、發放評估證書8個階段(圖1),對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申報與評估的要求分為必備條件與具備條件。
3.1 必備條件
必備條件為機構和人員2個部分,申請能力評估的社會環境檢測機構必須同時滿足必備條件中的所有指標,若有一項不符合將終止評估。機構方面,凡是符合《關于推進環境檢測市場化工作的意見》要求的檢測機構,在取得國家或省質監部門的計量認證證書半年以后,均可自愿向協會申請首次能力評估,檢測機構申請能力評估的項目需全部通過計量認證評審,且實驗室必須符合資質認定評審相關準則;具備法人資格或法人授權資格;在浙江省內具有固定的實驗場所,且綜合類實驗面積不得低于800 m2,純環保實驗面積不得低于500 m2。人員方面,環境保護相關專業大專以上學歷占全體在崗技術人員的比例不得低于70%;中級及以上環境保護相關專業職稱或同等能力技術人員占全體在崗技術人員的比例不得低于35%;檢測技術負責人與質量負責人應從事環境檢測相關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3年中級及以上環境保護相關專業技術職稱,檢測人員所持上崗證覆蓋本機構通過計量認證的全部檢測范圍,申請能力認定的單個項目持證上崗人數不少于2人。針對退休返聘人員,特別提出不得超過在崗技術人數的15%,且不得擔任技術負責人或質量負責人等主要職務。

圖1 浙江省社會環境檢測機構能力評估程序示意圖Fig.1 The procedure of marketization detection capability assess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3.2 具備條件
具備條件用于衡量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的檢測能力,由基本分100分和附加分5分組成,即實驗室條件(15分)、儀器設備與標準物質(18分)、質量管理(14分)、管理水平與業務能力(4分)、現場操作考核(44分)、其他(5分),另有科研等加分項5分。材料預審通過后,協會從專家庫隨機抽取專家,開展現場評估。現場操作考核的方式包括盲樣(含加標)考核、人員比對、儀器比對、樣品復測、操作演示等。現場操作考核將從上報的持證上崗人員中選取部分人員,并從申請評估的檢測項目中隨機抽取15%以上的項目進行考核,要求覆蓋所有類別、所有分析方法,選擇特征因子進行考核。專家組對參加考核人員的技術水平、儀器設備操作、數據記錄、實驗結果、報告編寫等進行全面評估,確認檢測機構的人員條件是否滿足其檢測能力的需要。
3.3 評估結果
評估專家組根據檢測機構的現場評估實際情況,對照指標分項得出評估結果,評估結果95分(含)以上的檢測機構定為“A+”,90分(含)至95分的定為“A”,85分(含)至90分的定為“B+”,80分(含)至85分的定為“B”,75分(含)至80分的定為“C+”,70分(含)至75分的定為“C”,低于70分的不予評級。評估結果體現了檢測機構能力在全省同行業的水平。
2014年9月起,按辦法有關要求,協會組織對18家自愿參與評估試點的檢測機構開展能力評估,其中5家機構由于條件不符自愿退出試點,最終共完成13家檢測機構的能力評估試點工作,評估結果:等級為“B+”的2家,等級為“B”的2家,等級為“C+”的2家,等級為“C”的5家,不予評級的2家。經書面向13家試點機構征求意見,有7家同意向社會公布其能力評估試點結果,目前該結果已在浙江省環保廳門戶網站公布。評估結果為70分及以上的檢測機構發放浙江省社會環境檢測機構能力評估證書,有效期為3年。
3.4 評估后管理
檢測機構在出現篡改數據、大量分包等6種情況時將被收回證書,且2年內不得再申請評估。協會將組織專家進行跟蹤檢查,檢查頻次與評估結果高低呈反比。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完成能力評估的檢測機構可進行不定期的監督檢查。
近一年的試點評估結果證明,《浙江省社會環境檢測機構能力評估辦法(試行)》及其配套文件能夠基本反映出各檢測機構真實的檢測能力與水平,對宣傳優質機構、規范市場競爭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是符合浙江省實際、迎合全省環境管理需求的評估方法。下一步,將在全省全面推開評估工作,協調統一省和市評估標準,促進檢測市場健康發展。
[1] 浙江省環保廳.關于推進環境檢測市場化工作的意見 [A/OL].[2014-01-12]. http://www.doc88.com/p-7734333982464.html.
[2] 陳斌,陳傳忠,趙岑,等.關于環境監測社會化的調查與思考[J]. 中國環境監測,2015,31(1):1-5.
CHEN Bin,CHEN Chuanzhong,ZHAO Cen,et al.Investigation and thinking on soci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2015,31(1):1-5.
[3] 李國剛,趙岑,陳傳忠.環境監測市場化若干問題的思考[J]. 中國環境監測,2014,30(3):4-8.
LI Guogang,ZHAO Cen,CHEN Chuanzhong.Considerations on problems about the market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2014,30(3):4-8.
[4] 劉長軍,邵衛偉.環境監測體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 環境監控與預警,2015,7(1):45-48.
LIU Changjun,SHAO Weiwei. Some ideas abou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 reform[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Forewarning, 2015,7(1):45-48.
Explore and Practice on the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rketiz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ZHOU Kejin1, LIN Yan2, XU Hanyu2, WANG Xiaoquan1, XU Qi1, JIANG Caiping1, YU Xuefang2
1.Zhejia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Hangzhou 310015,China 2.Zhejia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ssociation,Hangzhou 310012,China
Social environment detection power is an important and beneficial complement to Chines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rketiz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summarizes the practice in promotingself-disciplineandtwovoluntaryas the principle of marketization detection capability assess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aims to provide experiences for carrying ou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rketization supervis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etection; marketiz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
2016-01-06;
2016-02-16
周柯錦(1978-),男,浙江嵊州人,碩士,高級工程師。
林 燕
X830
A
1002-6002(2017)01- 0050- 04
10.19316/j.issn.1002-6002.2017.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