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悅
復制“羅賓遜”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
——專訪羅賓遜全球物流中國道路運輸發展部總經理岳夢蝶
文/王悅

羅賓遜全球物流稱得上是無車承運人的創始者,但想要在中國市場中開疆擴土,從283家試點企業中脫穎而出,再次占據領軍者的地位,可謂是困難重重。相較于美國市場而言,國內物流行業在業態環境和發展水平上均存在差異。將羅賓遜模式生搬硬套很可能會“水土不服”。那么,羅賓遜全球物流如何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進軍中國市場?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羅賓遜全球物流中國道路運輸發展部總經理岳夢蝶。
世間不可能存在兩片相同的葉子。毋庸置疑,國內外物流行業的整體業態環境大不相同,但這卻不是羅賓遜全球物流的絆腳石,而是新的挑戰和機遇。
在美國,羅賓遜全球物流傳統的無車承運人模式,是自然演進的過程,從公路運輸的紅海中開辟了一條信息化的藍海。以車輛的社會化和貨源的集約化的方式,來整合物流市場,降本增效的。這一切都是基于美國物流市場的標準化之上的。岳夢蝶從兩方面舉例:“從車型來講,美國內陸運輸的車型只有三四種,以48尺和58尺兩種廂式貨車為主。從生產和倉儲方面來講,美國制造型企業在生產包裝和物流企業轉運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托盤尺寸都是標準化的。在這些方面,中國市場目前尚欠明確的界定。”
美國物流的流程簡單,在運輸過程中,不產生稅務征收,直接完成費用的結算即可。在風險管控方面,岳夢蝶向記者透露,在美國,個體司機可以單獨運營,且必須投保一定限額的保險,才能夠獲得道路運輸許可證,這就將部分責任分擔在司機身上。一旦出現問題,一般情況下,國內單獨運營的個體司機大多是承擔不了責任的,因此跑路情況時常發生,美國交通部實則就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岳夢蝶把無車承運人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羅賓遜全球物流為代表的,以傳統物流企業為基礎的無車承運人;另一類則是國內始終熱度不減,對接信息的互聯網平臺型企業。岳夢蝶表示,“這一類平臺型企業是依托互聯網,從科技角度進入物流市場。而羅賓遜全球物流與他們最大的不同在于,羅賓遜全球物流專注于為客戶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開拓中國市場,雖然不是一家獨大,但在這場283家試點企業的同臺競技中,羅賓遜全球物流依然可以憑借自身業務獨具的特質,贏得更多客戶的信賴。中國無車承運人是大勢所需,因此羅賓遜全球物流的“中國之路”依然大有可為。
面對不同的市場環境,羅賓遜全球物流首先做到的是熟悉其發展規律,把握每個恰當的時機,逐漸施展拳腳。因此,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只會因勢利導才能使自身的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
2003年,羅賓遜全球物流以貨代業務切入中國市場,沒有貿然在國內推行無車承運人,是因為在推進主營業務之前,必須對市場進行充分了解。直到2010年,公司才首次與中國交通部接觸,將無車承運人的理念滲透到國內,開始核心業務的推進。岳夢蝶表示,“打開中國市場,不存在‘水土不服’的現象,因為我們是逐漸開展的過程。”
羅賓遜全球物流仍然秉承輕資產的運營模式和全球標準化的原則,來踐行“中國之路”。然而對于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公司鼓勵人才針對區域的特點,做出調整和發展。公司根據無車承運人本身具有輕資產的特征,一方面,充分利用資源,著力人才、流程和科技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為客戶貢獻出更多的價值,而針對車輛管理方面,公司更關注在如何合理運用及調配資源這一方面。
羅賓遜全球物流的核心業務分為8類,整車陸運業務、零擔業務、多式聯運業務(陸運)、海運業務、空運業務、海關報關業務、解決方案業務和農業采購業務。在供應管理體系方面,羅賓遜全球物流在中國市場也在做相應調整。羅賓遜物流正逐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羅賓遜無車承運人模式。”
岳夢蝶說,目前試點工作主要在技術層面,整體物流環境變化尚不明顯。在建立數據對接系統方面,數據的真實性非常重要。獲得資質的企業需要保障具有一定的技術支持,對于提供信息的透明度和正確性是需要監管的,這或將延伸到整個物流行業,提高行業誠信和效率。
伴隨著國內試點工作的推行,羅賓遜全球物流也啟動了中國本土化的戰略調整,羅賓遜全球物流無車承運人相關的發展計劃,或許會很快落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