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鄉村游更有生命力
2015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22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4400億元,從業人員790萬人。其中,農民從業人員630萬人,帶動550萬戶農民受益——關于鄉村休閑游,農業部有這樣一組統計數據。
毋庸置疑,伴隨著消費升級,在旺盛的市場需求和強力的政策支撐共同作用下,鄉村游火了!
一哄而上在所難免。于是,成長的煩惱隨之而至——千村如一地,村不像村、城不像城。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舉措,為鄉村旅游產業轉型發展提供了動力。
什么樣的鄉村游更有生命力?怎么轉型才能得到更持久的發展?
鄉村游核心是“鄉村”。鄉村游必須在鄉村自有特色的基礎上科學規劃,既尊重農耕文明,又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內涵,真正把農民生活、農村風情、農業特色有機結合起來,讓更多游客體驗與眾不同的鄉村韻味。在此基礎上完善交通、衛生、食宿等設施,才符合鄉村游的本意。這樣的原生態特色旅游,才有持續的吸引力。
發展鄉村游的主體是農民,絕不能把農民丟到一邊。政府應加強指導,幫助村民解決資金、技術、服務等問題,大力扶持農戶和農民合作社,讓農民群眾自己干、自己闖;引導進入農村三產融合的新型經營主體、社會資本,與農民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才是“鄉村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