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指引(2017—2020年)
編者按
根據《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84號)等規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聯合制定了《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指引(2017—2020年)》。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可以向當地供銷合作社申請相關項目,以獲得資金支持。

為做好2017—2020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培育和申報工作,明確相關政策和要求,鼓勵符合條件的單位積極申報,實現公開、公正、公平選項,根據《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財政部令第84號)等規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聯合制定了《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指引(2017—2020年)》,請遵照執行。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和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總體要求,以土地托管服務為重點、以提升為農服務能力為根本、以培育壯大各類為農服務主體為基礎、以農業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模式為導向,按照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基本要求,逐步構建起經營性服務與公益性服務相結合、綜合服務與專項服務相協調的可持續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
(一)扶持重點
從2017年起,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要集中資金,突出重點,積極扶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具體包括:
土地托管。按照推進農業現代化、服務規模化、經營市場化的目標,搭建為農服務平臺,整合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資源,主要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生產服務方式和手段,打造“農民外出打工,供銷社為農民打工”服務品牌,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等問題,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保障,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服務能力提升。注重扶持基層社和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等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打造一批實力較強、運營良好、管理規范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夯實為農服務和現代農業基礎。
產業融合。以涉農企業或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為龍頭,帶動多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延伸農業產業鏈,探索形成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二)主要建設內容
1.土地托管
為農服務中心設施建設、設備購置,包括倉儲、保鮮冷藏設施,采后加工設備、烘干設施、展示廳及輔助配套設施建設等;智能配肥站、質量檢測及信息化管理設施等。
2.服務能力提升
加工車間、設備及配套的供水、供電、道路設施等;農產品交易場所、倉儲、保鮮冷藏設施、電子商務信息交易平臺、產品檢驗檢測和安全監控設施等;衛生防疫及動植物檢疫設施、廢棄物處理等環保設施、新品種或新技術引進、農戶培訓等。
3.產業融合
農產品種植養殖基地所需的基礎設施及配套設備,品種改良、種苗(種畜禽)繁育設施,生產車間、加工設備和配套設施,產品采后處理設施,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農產品社區自營網點和農產品專用運輸車輛,交易場所、倉儲保鮮設施,信息化管理設施,產品檢驗檢測和安全監控設施,廢棄物處理、衛生防疫和環保設施,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示范及培訓等。
(三)立項條件
共性條件:
①項目用地手續合法齊備、符合規劃,合理節約;
②低耗節能,符合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要求;
③投資估算合理,自籌資金有保障,籌資方案可行;
④與農民聯系緊密,建立了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有效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⑤預期效益和市場前景好,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有助于增強自身實力和為農服務能力。
此外,還應具備以下條件:
1.土地托管
①不改變土地承包權、不改變土地用途,尊重經營自主權,重點支持大田作物土地托管,兼顧其他作物托管;
②服務合同科學合理,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③實行規模化、標準化服務,托管面積5000畝以上;
④為農服務中心和服務網點設計科學、布局合理,綜合服務與專項服務相協調,促進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
⑤為農服務功能完備,兼顧當前和長遠,經營性和公益性有機結合,實現多贏共存和可持續發展;
⑥積極探索以縣級供銷合作社控股的為農服務公司為龍頭,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開展橫向縱向合作,統籌整合為農服務力量,形成為農服務合力。
2.服務能力提升
①以產地加工、農產品流通服務項目為重點,注重對當地農產品進行直接加工,促進農產品就地轉化增值,積極扶持農產品產地集配和冷鏈物流,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打造智慧物流體系;
②為農服務措施可行、方案可靠,不斷提高為農服務能力,創新為農服務模式;
③加強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對接,有效帶動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切實提升農產品物流、服務、體驗、質量追溯等功能,促進全產業鏈的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④技術方案先進可行,技術依托可靠,工藝路線合理。
3.產業融合
①以農民分享增值收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生產、服務、銷售“三位一體”的獨特優勢,以涉農企業或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為牽頭單位,組織帶領2個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工協作、共同完成項目建設。建設任務原則上應安排在同一地級市(自治州、盟);
②項目各主體之間、以及各主體與農戶之間通過有效機制結成緊密利益共同體;
③注重引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訂單直銷、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
④基地規模適度,種養基礎良好,產業基礎堅實。產品通過有關質量體系認證,具有獨立注冊商標及良好品牌形象;
⑤輻射帶動能力強,直接帶動農戶500戶以上;
⑥工藝、技術、設備方案先進可行。
(一)扶持對象
包括基層社、供銷合作社投資領辦的農民合作社及其聯合社、供銷合作社系統涉農企業。
(二)扶持條件
共性條件:
①在工商部門依法登記滿1年,且具有法人資格;
②產權清晰、制度健全、管理規范;
③經營狀況良好,申報項目前1年不虧損,且年末凈資產不低于申請財政資金總額;
④通過“信用中國”網站等大數據渠道查詢,沒有不良誠信記錄或未被列入監管黑名單。
此外,還應滿足以下條件:
1.基層社
①供銷合作社持股比例50%以上;
②辦公經營場所規范使用“中國供銷合作社”標識;
③同等條件下,優先扶持供銷合作總社認定的“標桿社”。
2.農民合作社及其聯合社
②符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有關規定,盈余返還,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獨立核算;
③同等條件下,優先扶持供銷合作總社認定的示范社以及通過國家或供銷合作總社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驗收,獲得有機產品、良好農業規范等認證的合作社。
3.涉農企業
①供銷合作社持股比例35%以上,入股時間滿1年(以工商登記時間為準);
②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和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經營管理體制;
③財務制度規范、管理嚴格,不欠稅、不欠工資、不欠社會保險金,資產狀況良好,有較強的資金自籌能力。
(三)投入規模
原則上產業融合項目年度中央財政資金投入規模控制在300萬元以上,其他項目年度中央財政資金投入規模控制在200萬元以上(中央財政資金與地方財政資金投入比例為1:2的省份,上述項目年度中央財政資金投入規模分別控制在200萬元、100萬元以上)。
我國資源稟賦是富煤、貧油、少氣,目前已探明的常規天然氣儲量不夠豐富,人均水平更低;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儲量雖然豐富,但目前開發程度還有限,產量還較低,短期內在天然氣產量中占比不會太高。近年來,我國天然氣進口比重逐步提升,2016年對外依存度為 34%,2017年提高到接近38%,能源供應安全存在一定風險。此外,我國天然氣需求的季節性不平衡較高,特別是在冬季民生用氣和發電用氣之間存在矛盾,這些都是制約我國天然氣發電產業發展的基礎因素。
地方財政資金投入比例按照財政部的有關規定執行,項目自籌資金不低于申請財政資金總額。財政資金采取補助方式,鼓勵開展先建后補。
第一,請各省級供銷合作社按照《關于實行省級供銷合作社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工作責任制的通知》(供銷經字〔2009〕35號)和農業綜合開發部門項目管理有關要求,協調同級財政(農發)部門,指導項目單位扎實做好項目申報等相關工作。
第二,項目申報按“屬地管理”原則,由當地供銷合作社和財政(農發)部門聯合逐級上報。產業融合項目若涉及多個縣(區、市)實施的,項目各分項任務申報材料需經所在縣(區、市)供銷合作社、財政(農發)部門簽署申報意見后,由牽頭單位匯總,統一編制項目申報書,并由所在地供銷合作社、財政(農發)部門聯合逐級上報;項目立項后,財政資金由項目各參與單位按事先確定的額度,分別在所在縣(區、市)報賬。省級供銷合作社、財政(農發)部門對上報的項目進行匯總、篩選和初步評估,建立并完善省級項目庫,擇優選項,形成聯合上報文件,報送至供銷合作總社。
第三,項目單位要科學制定并認真填報項目績效目標,縣級供銷合作社、財政(農發)部門要加強項目績效目標審核,省級供銷合作社、財政(農發)部門要認真做好區域績效目標管理工作,定期跟蹤監控項目績效情況,改進項目管理,確保完成績效目標。
第四,省級供銷合作社、財政(農發)部門要嚴把項目初審關,確保項目質量;項目立項后及時批復項目實施計劃,督導項目單位如期完成建設內容,按時組織竣工驗收;加強檢查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確保工程質量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供銷合作總社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將按照“獎優罰劣”的原則,加大對工作績效較好的省份的支持力度,暫停不履行驗收職能、不及時批復項目計劃、項目監管問題較多的省份的項目申報資格。
第五,申報材料包括:
1.省級聯合上報文件2份。簡要說明項目申報組織情況,并附基本情況匯總表、省級初步評估意見表,以及省級供銷合作社對申報材料真實性的保證函(格式自定);
2.地方財政資金承諾意見2份;
3.項目申報書3份;
4.項目申報書電子文檔1份。
項目單位應確保申報材料的全面性、真實性和合規性,一旦發現弄虛作假,即取消申報資格。省級供銷合作社對申報材料的真實性負最終責任。
各省級供銷合作社、財政(農發)部門原則上應于每年6月底前正式申報。如有變化,另行通知。
